《人生第一次》:记录出生、长大、上班、相守中的感人瞬间

原创 袁欢 文学报

近日,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开播,目前播出进程过半,在全网获得了极大关注。有无数观众因片中一个个触及现实的真实故事而感动,更为其中传递出的世间美好与善意而动容。该片由央视网出品,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拍摄。本报记者与《人生第一次》总制片人张昊、总导演秦博以及“《长大》篇”导演孙功旭进行了专访交流。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纪录片,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体会每一个平凡中国人是如何过完一生的。它记录着人生中那些闪光的第一次:出生、长大、上班、结婚、相守……对于个人,对于家庭而言,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一个人生剪影,看似平淡,却意蕴隽永,从而唤起了观看者们强大的情感共鸣。“人生初见,春和景明”,我们的生活也如这句话,在磨难之后,重新迎来充满烟火气的日常。

01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一位27岁名叫向爽的妈妈,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而向爽已经怀孕27周,肚中的一对双胞胎由此面临高达30%的死亡风险。丈夫忍住眼泪签署了手术风险告知书。他回到病房里,跟向爽念叨:明天你肯定没事的。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截图(下同)

一度经历心脏停止跳动的生死时刻,这次手术后的一个多月,向爽再次躺在了手术台上,这次她要和一对双胞胎见面了,她曾在梦中呼唤出孩子的名字:春和、景明,语出《岳阳楼记》。这是第一集《出生》里的一个故事。“人生初见,春和景明”,经历了生命阵痛,伴随第一声啼哭,婴儿们推开世界的们,成为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这才是人生开始。“记录每个平凡中国人的高光时刻”,纪录片总导演秦博这样介绍《人生第一次》的主题。

从萌生想法开始策划到拍摄完成至播出,一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央视网视频中心内容总监、《人生第一次》总制片人张昊告诉记者希望人们在这部纪录片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感受人生的善意与美好。“致敬每一个骨子里坚韧又乐观的中国人”。

《当兵》和《进城》

张昊表示制作这部纪录片是基于对这一行业的深刻观察,2017年前后,短视频兴起到爆炸式发展,引发视频创作形式的改变,而迫于制作成本、更新频率等要求,短视频制作形成了一种可复制的生产模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片子,影像风格和叙事结构千篇一律,拍摄对象扁平化、片面化,这些都是与纪录片的本质相悖离的。“我们团队当时也在做短视频,时常有一个困惑:明明是一个好故事,故事讲述方式和画面都很精细,但是最后的呈现为什么无法表达最初的感动?后来琢磨出模式化生产的精致视频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那就寻找突破,张昊表示央视有长记录和社会观察的基因,发展中的中国给予了他们一个无限的选题库,真实记录是初心、同时也能触动人心。“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当下的中国,个体的命运,以及和自己有共情的真实故事。”

《上学》离开父母第一天上学

他和团队成员搜寻了大量资料,并拍摄好了几集样片,找到了秦博工作室,共同开始了以人生第一次为主题的合作。2019年的年中,12位导演几乎同时出发,进行12个主题的蹲守拍摄,短至一个月,长达半年,他们以温情细腻的镜头记录了一个中国人的平淡一生。

02

“蹲守拍摄”是纪录片常用的拍摄方式,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长时间记录镜头里的人物,拍《当兵》这一集,团队蹲守了小半年,伞兵必须经历这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完成第一跳。在士兵纵身一跃之际,虽然旁观,但也会跟着热血起来。对此秦博说:“我除了这个笨办法,没有其他本事。这是我的团队常年养成的习惯。”

毫无疑问,蹲守所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因为时间的力量能看出人的变化,可以攫取无数个可供选择的重要时刻。“我有时候也在反思是不是过于依赖时间,以此掩盖了我们自己的一些观察方式。”蹲守拍摄时要求保持冷静与克制,以此得到大量素材,在此后消化素材和剪辑时,则不再需要彻底旁观,“当你第二次还能被感动,这就是好素材了。”

伞兵的19秒

如果你是弹幕爱好者,在观看《人生第一次》时,会时不时被“金句”刷屏,“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生命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等等,对于影片中引发关注的文案,秦博表示自己喜欢白话式的解说词,“就像我一直最欣赏老舍《茶馆》里的句子,那种完全贴近生活的。”这些“金句”以及影片所包含的所有细节背后藏着点滴诗意,也藏着中国人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和对待世界的方式。

03

生于1996年的孙功旭是《人生第一次》第三集《长大》的导演,这一集他要拍摄的是云南乡村,漭水中学的留守儿童,他说和别组导演不太一样,他前后一个多月里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和孩子们混熟,让他们不要在面对镜头时,连平时怎么吃饭都忘了。这一集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呈现孩子们内心的呐喊——诗歌。

在高考作文要求里有这样八个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对于升学毫无帮助的诗歌,在这群孤独安静的孩子心中留下了什么?他们中只有一半人有机会高考,走出大山,另一小部分是留下来,成为大山新的守护者,对他们而言,诗歌不会有任何的实际效用。而事实却如《长大》这集讲述人王耀庆说的那般:“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诗歌在现实断裂的地方,成为了孩子们描绘内心声音的方式,让他们望向更远的地方,原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秦博告诉记者,在提报选题时,张昊问他有哪些一定不能删,他明确表示诗歌一定不能删,“其实是我的私货,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小女孩小梁在《经典咏流传》曾唱过《苔》这首诗,我一直放在收藏夹里,老想着一定要拍,这次终于如愿了。”

“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长大》里有两位主人公,施应锁和穆庆云,两个人刚升入初中,在这里他们写出了人生中第一首诗歌。“种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静发芽。老枯树,在夜里,长出一根新枝丫。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在这些拙朴的句子里有孩子的忧愁、快乐与愿望。

“我想要的是真正表达了他们内心呐喊的诗歌,小锁没写出诗歌的时候,我在片场急的出汗,甚至已经做好写不出来或者写不出理想的诗歌的准备。”后来孙功旭在导演手记里写下一段话:“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而每一个第一次就是露出河面的石头。我们踮着脚尖,摸一块石头挪一个地方。这条河或平静或汹涌,回首看,皆是我们成长的印记。在这条河流里,我们一起长大。”

那要是孩子们写不出来怎么办呢?他回答:“如果写不出,诗歌的维度也许出不来,但孩子的角度有了,所以,写不出来或许是另一个故事。”他还讲述了一个小插曲,后期配音的时候,他原本找了其他地方的儿童配音,却总觉得味儿不对,只能再去漭水,找当事人或当地的小孩读诗,这才对味。

小锁的诗

他所说的对味跟纪录片最本质的特性真实有关,在张昊看来,真实是永恒的话题,边界的界定随着讨论总在变化,现在最流行的是非虚构的说法。“1895年《火车进站》,被认为是电影的缘起,所以影像的缘起就是真实。既然如实记录下来的画面就是真实,那么创作者的意义,哲学思考和艺术表达又在哪里?”他认为纪录片工作者要带着“记录真实”的态度去拍摄,接受真实发生的一切,还要探究事件和人物背后的个人动因、社会因素和时代背景。

04

记者在写稿前,看到了一张关于《人生第一次》的“8期札记”,里面写着目前豆瓣华语口碑剧集榜连续4周位列第一,话题阅读量超7.3亿,第1到7集全网播放量达2.05亿等等,这些数据代表了纪录片的受关注度及影响力。

网友moodoki为纪录片制作的立体书

“爆款纪录片包含哪些要素呢?”“观察类纪录片又如何在偏娱乐化的市场中突围呢?”当记者问出这两个问题,作为制片方,张昊听到“爆款”两个字显得有些头疼。“作为制片方,KPI考核让我必须考虑怎么做出爆款,人文类纪录片近年来或许有向好的一面,但说实话,要突围,太难了。”

孙功旭说他的朋友或老师问他在做什么时,他回答拍纪录片呢,然后会得到一根根大拇指,意思是牛。因为在大家眼中,这个行业是艰难的,拍摄一个商业广告的收入就可能远远高于一个花三四个月拍摄的纪录片的收入,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需要更大的勇气来投入。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呢?张昊表示因为这是一件值得做且必须有人做的事情。秦博则给出这样的回答:“我认为严肃内容不存在突围问题,我们给对现实感兴趣,想去思考的人群,提供一个样本或维度就可以。”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纪录片出品方供图

文学照亮生活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

长按左边二维码进微店

原标题:《“人生第一次”,我们看见偷偷长大的孩童,在黑夜守候春光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