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的一角,泛黄的画面中一名身穿红衣的男子正孤身一人划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在滚滚长江的波涛汹涌中奋力搏击,他的前路是未知的,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在壮阔无垠的长河中,独筏孤影无比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却显得那么伟岸。
他的名字叫尧茂书,四川乐山人,是西南交通大学电化教研室的摄影员。1985年,当他听闻美国将派“激流探险队”于秋天从长江源头漂流而下的消息,早在1979年便萌发漂流长江念头的尧茂书决定捷足先登漂流长江。他说:“漂流长江的先锋应该是中国人!征服中国第一大河的第一人,应该是炎黄子孙!”带着这样的一份信念,这名有胆有识的年轻人,成为万里长江漂流的探路者,揭开了长江漂流的第一页。
一
关于英雄尧茂书生前的资料在全国各大媒体有大幅刊载,但是为了进一步廓清当年英雄尧茂书在玉树境内留下印记的时间、事件的逻辑关系,确认和还原事实,3月14日,记者跟随称多县委宣传部、民创办的工作人员来到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村采访。
在通天河架起的三座大桥旁,两座石碑静静地伫立在浪花像莲花般盛开的清水河岸,碑的正面镌刻着“首漂长江勇士:尧茂书纪念碑”。据了解,称多县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一直致力于通天河民族团结综合教育基地建设,深度挖掘通天河大桥周边民族团结事迹,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建设旨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让各族干部群众“身临其境”体验历史,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唱响共同进步最强音。而尧茂书的事迹作为教育基地重要板块,上至县委主管领导下到创建办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因之前树立在通天河畔的尧茂书纪念碑现存于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长江漂流纪念馆内,为纪念这名长漂试水人、伟大的探路者,称多县委、县政府重新复制了一座纪念碑立于此处。
在纪念碑的背后便是与尧茂书有着千丝万缕、无尽羁绊的长江。春日的江水一改夏日的奔腾汹涌,在高原冰雪还未消融前,显示出了它宁静婉约的面孔,泛着蓝绿的光蕴,碧绿的颜色如镶嵌在其中的绿松石。立碑者云:帝尧后裔,乐山茂书。庚寅已卯,世添一虎。供职交大,神往长江。立志征服,异邦欲动。炎黄子孙,岂甘落伍。漂流先锋,非我莫属。劲风逆流,巨浪如扑。独面狼群,时搏浪谷。全国支持,民众欢呼。精神巍巍,不惧险阻。金沙触礁,魂归千古。唤起国人,勇对万物。壮士英魂,光耀华土。三十载后,中流砥柱。有风支队,重博险途。扬我国威,振我民族。泱泱中华,何止茂书。承前启后,永不停步。复兴之梦,引领奔赴。
正是微风卷起岁月,江水呜咽诉说……
二
早在尧茂书还未来到长江源前,当他一次意外地发现中国国家考察队拍摄的《长江》画册时,他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从此,长江源头旖旎的风光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1985年6月11日尧茂书到达长江发源地——格拉丹冬姜根迪如冰川脚下,把五星红旗和西南交大校旗插在冰川上,“多少年了,想不到我这一辈子真的到了长江源头”,此时,难酬蹈海亦英雄!
6月24日,300公里的沱沱河漂完,尧茂书告别他的三哥尧茂江,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流,勇敢者的探路。
7月6日,尧茂书在日记里写道:“在船上选好角度,拍了照。只听前面水声大吼,吃惊不小。匆忙系好机子,躲也来不及,只见波浪排山倒海向我压来……我奋力划桨,越过浪峰,又陷进浪谷,一个几米高的飞浪对着船首劈来,我心想‘坏了!’波浪涌进船舱里,将我一身打湿,舱中积满了水。我拚命划桨,全身神经集于一念:‘翻过浪’。”终于,尧茂书战胜了激流,他称7月6日为最惊险一日。
7月16日下午4时,尧茂书终于闯过了通天河,胜利完成了长江上段人迹罕至、气候极为恶劣的1187千米的航程,到达川、藏、青三省区交界处的直门达。他在直门达水文站作短暂的休息后,来到通天河守桥班的岗哨。在那里与守桥班的战士同吃同住七日。
7月24日,尧茂书的橡皮船到达距直门达约65公里处的金沙江通迦峡,不慎触礁翻船。
出师未捷身先死,壮举彪炳青史。尧茂书在漂流33天、1270公里后,长眠于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之中,年仅35岁。
在当天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见到了当年通天河大桥守桥班的两位老班长,80多岁的元丁老人和75岁的昂尕老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两位老人记忆深刻:“当时看到他(尧茂书)只身一人漂流到此处时,我们都被他的勇气折服了。他来到哨所后,给我们看了他的相关证明,我们为他专门腾出了一间住所。他是汉族,但和我们一起吃糌粑、吃干肉,很随和。虽然我们不怎么听得懂汉语,但是他看到每个人都是乐呵呵的,与我们相处的很融洽。那七天我们和他同吃同住,临走时我们送他一些干粮,依依惜别。不想几天后就听到噩耗,说是他的橡皮船在石渠县奔达乡满真村附近触礁而亡。当时我们守桥班的人都为此惋惜,伤心了好多天。”
三
寻着尧茂书最后的漂流历程,记者与同行的工作人员还有两位老班长一同沿通天河而行,直奔石渠县奔达乡滿真、奔达、阴巴、呷巴等4个村。这里民风质朴,如同玉树村落。满真村支部书记格扎一直全程陪同。通过村民的引路,我们来到尧茂书的罹难处——通迦峡这段深谷险堑,因此处山石狭窄又被称为“玛直日窝东坡”,汉语意为“山羊一跃能跳过的悬崖”。
通天河畔平静的江流在这里变了模样,开始奔腾咆哮起来。天气阴沉着,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爬上陡坡缅怀这位35年前的旧友。同行的人默默不语,望着飞流湍急的江水,怀想尧茂书当时的勇气和魄力。
尧茂书就这样勇敢地投入到他挚爱的江河的怀抱,他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漂流精神却仍然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代代人的人生。在热血沸腾的年代,尧茂书的行动唤起了当代中国人的探险意识和爱国热情。他如同长江源头最初融化的第一滴春水,汇进千流百川,变成滚滚波涛,以排山倒海、催枯拉朽的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大海,冲向这个世界。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漂流长江的热潮,不少有志青年纷纷要求继承尧茂书未完的事业,完成首漂长江的壮举。
终于在1986年,一支由漂流队员、科考人员、公安武警战士、随队记者和后勤人员组成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简称科漂队),实现全程漂流6380公里的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的梦想,长江漂流不仅成为每一位亲历者的一段传奇经历而永世难忘,也成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尧茂书在通天河流域留下了故事,留下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一段佳话,每每回想他在通天河民兵守桥班的日日夜夜,他仿佛还在那里与守桥班的民兵一起彻夜长谈,谈笑凯歌还。他也不曾想到,多年后长江源头的人沿着他的行迹,缅怀他的功绩。他已经成为通天河沿岸民族团结的象征,丰富了守桥班“金钱买不通的铁卡子”精神内涵,同时站在历史的三座桥上见证玉树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走进新时代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江源报记者 卓玛)
精彩推荐
▷图解 | 2020年玉树州组织工作这样干
邮箱:qhysdjzx@163.com
原标题:《“寻找”尧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