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业务精湛的队伍,既有海归人员,也有本土人才,彼此配合默契、心有灵犀。
这又是一支年轻貌美的娘子军,平均年龄只有35岁,刚刚在一场战“疫”中得胜而归。
她们的“领头雁”是花德米,一位有着20多年从医经历的回族医生。
今年47岁的花德米,是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肺二科主任,1996年从西藏民族学院(现今的西藏民族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先后在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硕士、博士学位,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当西藏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后,她被任命为救治专家组组长,带着十多人的团队昼夜“作战”,助力西藏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好,也很及时,这为后续的治疗打下了基础。”花德米说,从1月15日开始,国家卫健委通过视频授课,让大家学习相关知识。22日开始,她们专家组便启动了筛查检测的工作。
“那段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病例,弄得我们都很紧张,每天检测、筛查病例时都会提心吊胆。”她说。
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来了!1月25日晚,一名从湖北进藏的旅客出现咳嗽、发热的症状后,自行前往西藏指定医疗机构就诊,并接受隔离治疗。四天后,这名旅客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从患者确诊到出院的15天里,花德米和治疗团队的其他成员分成两组,轮流值班。每天早上,两组成员开会交接,一起讨论病情、商量治疗方案。碰头会结束后,值班医护人员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到重症监护室开始工作。作为团队的组长,花德米忙完后,还要及时与内地专家沟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每天工作时间往往在十多个小时。
住院后的第四天,患者病情出现加重迹象,伴随有发热症状,体温最高达38度。
“那几天真是太担心了,大家压力都很大。”花德米说,“这是西藏首例患者,外界关注度很高。同时,西藏海拔高、氧气含量低,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这些诸多不利因素都考验着我们专家组的能力。”
期间,患者得知自己确诊为新冠肺炎后,内心很焦躁,情绪低落。对此,她和团队成员在每天治疗之余,轮流和他聊天解闷,并陪他在病房中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有一天,他说想吃鱼肉,可当时我们就买不到鱼,便问是否想吃牦牛肉。”花德米说,后来,护士长索南央金托人从家里给患者带来了一份炖牦牛肉。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整个团队依照国家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经19天的精心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相隔48小时的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阴性,影像学复查提示病灶明显吸收,符合国家诊疗指南的出院标准。
“出院前,他告诉我们,他是一名装修工人。以后谁家有装修活,他愿意免费帮忙。”花德米说,患者治愈出院后便返回内地,她和团队成员就近集中隔离,一起度过了藏历新年。
“每年的藏历新年是全家最热闹的日子。”她说,“今年虽不能和家人过藏历新年,但看到总书记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我感觉这一切都是很有意义的,毕竟自己曾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其实这不是花德米的第一次临危受命。2017年,拉萨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时,她成功救治了3例患者,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零死亡任务。
“相比于内地,西藏的医疗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医疗人才也相对缺乏,我们必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以战时状态坚守岗位,全身心守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花德米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