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茶山仔给大家带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上系列展”
第五期
岭南之南“中国龙图腾”——
大湾区传统民俗影像系列邀请展
该展览
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民俗摄影委员会、
东莞市文化馆、
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办,
茶山镇宣教文体局、
东莞市文化馆茶山分馆、
茶山镇文广中心承办,
南社创意公司协办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湛江调顺网龙和
湛江雷州沈塘人龙的风采
↓↓↓
湛江调顺网龙
调顺网龙——是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调顺岛渔村世世代代相传的一种独特的舞龙艺术,自明建文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作为中华龙舞大家族中的一员,有其别具一格的演绎文化。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调顺网龙已从祭天祭海、祈福消灾的民俗活动发展成为祀典喜庆、文艺汇演、休闲娱乐的民间艺术。现已成立“调顺网龙艺术研究会”,在岛内中学定期举办“调顺网龙艺术培训班”,推动调顺网龙艺术日臻精湛,龙的精神代代相传。
△调顺网龙在粤西地区独一无二,它强大的生命力来自不断的演绎传承。△渔村妈祖文化和龙文化是村民的精神寄托。△明代至解放前,调顺是个海岛渔村,民生困苦,买不起彩布龙,村民便以竹、木、干稻草、旧渔网等材料扎作龙具。△从扎作草龙到扎作网龙,是龙具制作的一大改进。△制作材料的局限性,草龙和网龙都是粗大笨重不易舞动,且易腐烂不便保存。△1950年曾遭到封杀的草龙、网龙2005年复出,这是现保存当年复出时经改进制作草和网混扎的龙具。△草龙已成为历史,陈列供后人参观。△思想解放、科技发展,拓展了网龙改进制作的思路。△以尼龙绳织网替代渔网,以塑料管替代竹、木,还增加彩带、金铂、亮片、响铃、LED灯等轻质材料。△现在网龙制作保留传统基本特色,轻巧亮丽,便于舞动。△在岛内中学举办网龙培训班,在学生中培养储备男女网龙队员。△训练舞龙套路招式,提高表演可观赏性。△自古以来,游舞龙者均为男丁壮汉。创新传统,该村组建起第一支女子舞龙队。△网龙和彩布龙相得益彰,舞龙成为渔村民俗活动的主打内容。△年轻的网龙艺术队员在互相观摩中提高。△观看网龙表演寓意好,应节庆贺兆头好,深受群众喜爱。△调顺网龙代表性传承人黄车炳, 81岁老人的担当精神。△凝视着老人合影照片,黄车炳感慨万分。这批老人都已作古了,渔村以网龙传承发展告慰逝者。△走出去请进来学习精湛技艺,融入网龙表演套路,提高观赏性。△调顺网龙艺术表演队现有男女两队,并且配备有A角、B角。△调顺网龙艺术已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极大地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激励人们奋进新时代。湛江雷州沈塘人龙
湛江人龙舞,被誉为“东方一绝”。湛江人龙舞,有沈塘人龙舞和东海人龙舞。沈塘人龙舞,是一种盛行和传承于雷州沈塘圩以“群体的人体造型为形态”的地方传统舞蹈。2009年,雷州市沈塘人龙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传明嘉靖五年(1526年,一说1523年),当地富商陈仕恺为促进当地商业贸易,遂投巨资兴建沈塘新圩。当地群众为了表达感谢和喜悦,伴着锣鼓鞭炮声上街市集众欢庆。多名成年人手执火把并把小孩抬上肩相接相连成串,一路跟进沿街狂舞,夜色中"龙"的形态忽现眼前,还不断有人加入延长,于是形成了沈塘人龙舞的最早雏形。
后来,沈塘村人逐渐将这种狂欢形式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人龙舞,并成为每年"年例"祭祀庆典日(农历中秋节八月十五、十六两晚)活动狂欢夜的固定节目。人龙舞的兴起与盛况,民国《海康县续志·地理·民俗》曾有相关记载,500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广东湛江雷州人龙舞是广东省非遗保护项目。△每逢中秋节的十五、十六,雷州沈塘圩就会举行“人龙舞”活动。△那天清晨,圩里的少年就会分几组沿圩中街巷击鼓告示大家,要舞人龙了。△十五这天,按讲究的时辰,人龙会在庙前和祠堂前举行“醒龙”仪式并组织巡游。△巡游出发广场,八音唢呐齐鸣,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外嫁年青妇女们,这天会带着孩子来娘家看热闹,姑娘们则会参与到巡游的角色扮演中。△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则会带孩子在门口设祭台沿街迎接巡游队伍。△巡游开始,锣鼓队、彩旗队、八音唢呐队、飘色造型队等,队伍延绵数里,甚至十几里。△龙头阵容,是由体格健硕、品德优秀的青壮年和少年组成。△人龙穿行于村中街巷,沿街挨门挨户驱邪送福,从而将人龙舞活动引上高潮。△后生们,是舞人龙的主力军,是成年的标志性活动,也是感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对象。△人龙会边游边加长,观舞者与舞者融成一片,甚为壮观。人龙越舞越长,是沈塘人龙的重要特点之一。△族里,特别是男丁,观看和感受舞人龙活动,是必须的。△目前沈塘人龙舞获得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一批年青的舞者成长起来了!人龙舞后续有人!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啦
敬请期待下一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上系列展
原标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线上展(五):岭南之南“中国龙图腾”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