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食话 ,作者食小花
以食启智,以食育人。作为中国食育倡导者行动发起方,食话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食育发展,倡导安全、健康、可持续的饮食观。
老朋友 点击右上角分享
▼
受疫情影响,这段时间,提倡推行“分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们来看看上海市文明办特地推出的4张创意海报,号召使用公筷吃饭,养成健康好习惯。
中国古代的
分餐制是怎样的?
合餐制是当下中国的主流用餐方式,但是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却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
早在西周时期,《礼记·礼器》就有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这种长幼尊卑、主客有别的思想,几乎影响了后面的整个封建时代。
即使是在平民之中,合餐也被认为是一种有失体面的事情。
我们所熟知的“举案齐眉”的故事,就是分餐制的例子。
妻子为丈夫准备好食物,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
因为古代食案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是木质的矮脚托盘,所以妇人也能轻易举起。
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只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
合餐制
如何取代了分餐制?
中式合餐制的诞生,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
大唐盛世,受丝绸之路的影响,“胡床”“胡桌”等桌椅流入中原,胡人的合餐习俗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之后,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勾栏瓦舍遍布街头,饮食文化逐渐平民化,合餐的用餐方式也更加为大家所接受。
到了元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他们围坐一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饮食方式。中式分餐制再次受到冲击,合餐制开始登上主流。
至此,宴饮被更多地赋予了交际的意义,合餐制就为人情往来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
为什么我们
又开始提倡分餐制?
共餐制虽然更便利,更有温度,但是它也有着不可磨灭的缺点,那就是通过唾液传播的病毒和细菌,比如幽门螺杆菌、甲肝、戊肝、孩子的手足口病……
如果你不以为然,可以看看这个电视节目做过的实验:一顿饭吃掉多少别人口水?
结果,没动过的土豆泥全部变成了蓝黑色,而被分食过的那杯几乎没有改变颜色。
也就是说,被分食过的那杯土豆泥,已经有很多地方都被唾液污染了。
而这些唾液里,究竟有没有隐藏什么细菌和病毒,谁也不得而知。
在如今的疫情背景之下,小丽也建议大家,务必要注意用餐卫生。
如果觉得一人一餐太麻烦,也可以准备一副公筷公勺,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原标题:《科普“分餐制”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