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记忆 | 经典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原创 上海城建档案 上海城建档案

 

苏州河入黄浦江

荒滩之地起高楼

民国东方华尔街

今朝申城会客厅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涉及黄浦、虹口2个行政区,范围为由黄浦江—延安东路—河南中路—河南北路—天潼路—大名路—武昌路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为101公顷。

俯瞰外滩

作为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发展较早、优秀历史建筑最集中、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风貌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筑面貌基本形成于1930年代,以金融贸易建筑为代表。外滩建筑具有鲜明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外观精致,细部优美。中山东一路沿线各建筑的底部与中部的横向分隔线基本位于同一水平线,而中部与上部的横向分隔线及顶部轮廓线则有规律地起伏,加上顶部风格多样的设计等,沿外滩形成了标志性的天际线,并在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和平饭店与中国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原汇丰银行)与海关大楼形成三处轮廓线的高潮。

1849年的外滩(油画)

21世纪初的外滩

民国时期,外滩曾是上海以及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号称“东方的华尔街”,是上海近代一百多年发展与繁荣的象征,浓缩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筑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和谐,代表了上海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鱗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成为上海城市地标和历史象征。

1930年代的外滩

汇丰银行大楼

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0~12号,公和洋行设计。整个立面处理是严谨的新古典主义手法,横三段和竖三段的划分相当和谐。正中穹顶的鼓座下面有希腊神庙式的三角形山花构图,立面帯有路易十六时期的典雅风格。

江海关

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造,1927年建成。建筑正面入口为希腊神庙式,门廊置四根陶立克柱,铜铸古典主义大门,正立面可见清晰的横三段和竖三段、檐壁处理手法为古典主义风格。底层大厅装饰呈简洁的希腊文艺复兴式。钟楼是这幢建筑的主要特征,钟楼基座上的装饰细部显示出古典主义的影响,立面装饰简化,受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沙逊大厦

现为和平饭店,位于中山东一路20号,是上海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代表作。沙逊大厦自建成之日即成为外滩的标志性建筑,对城市空间轮廓起强烈的控制作用。

汇中饭店

现为和平斯沃琪艺术中心,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曾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1906年拆除旧楼翻建新楼,1908年竣工,马礼逊洋行设计,王发记营造厂承建。建筑底层外墙以花岗石贴面,上部各层饰白色面砖,楼层间束腰线,外窗套和最上两层窗间墙用清水红砖装饰。建筑整体呈文艺复兴风格,屋顶建有一座花园,另设巴洛克风格塔亭。1909年2月,万国禁烟大会在这里举行。

上海总会

又称英国总会,位于中山东一路2号,建于1911年,马海洋行设计,聚兴营造厂承建,是上海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之一,其片筏基础也是上海首创。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屋顶南、北两端的塔楼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英国领事馆

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格罗斯曼与鲍伊斯设计,砖木结构,1873年竣工。平面略呈矩形,中间有天井,四坡顶屋面,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典型的两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外墙原为清水砖,现为水泥粉刷勾勒横线条。东立面底层中部有5孔券廊,1层和2层均有宽敞的遮阳廊,屋顶使用中国小青瓦。

外白渡桥

上海首座大型桥梁。1856年,英商威尔斯在苏州河上建木桥,过桥收费,时称威尔斯桥、外摆渡桥。1875年工部局因桥出险情,收购后拆除重建,过桥不收费,时人因此将其称为外白渡桥。1906年因通电车需要,拆木桥建钢桥。英国克莱佛兰桥梁公司设计并建造,钢桁架结构,1907年12月29日竣工。

上海邮政总局

位于北苏州路276号,为上海第一座钢筋结构和砖石外墙的建筑。大楼整体为折衷主义风格,主立面及东北转角处共设有19根高数十米的罗马科林斯柱,体现邮政的公正与庄严。主立面墙上使用了细粒水刷石粉面,北墙则是经典的机制红砖墙,整体具有浓郁的英国风。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文章选自《城市的记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心城区)》。

版权归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所有。

欢迎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转载事宜。

责任编辑:曹伟

上海城建档案

责任•情怀

原标题:《申城记忆 | 经典上海——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