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有座内陆岛,岛上有段风云往事

在上海的黄浦江畔

有一座狭长的小岛

名曰复兴岛

复兴岛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杨浦区东南部的黄浦江下游,距吴淞口约6公里。南起定海路桥,北近虬江口,呈月牙形,长3.42公里,中部最宽处550米,面积约1.133平方公里,是黄浦江内唯一的内陆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复兴岛鸟瞰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复兴岛之名是为了纪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此之前复兴岛曾有过两个名字。上世纪二十年代筑岛时,因旁有周家嘴自然村,被称为“周家嘴岛”。1937年日军侵占后,又改称“定海岛”,因定海路得名。而伴随着名字的变迁,是历史在这个小岛上的风云变换。

复兴岛是如何形成的?

小编同你细细道来

复兴岛最早只是黄浦江转折处的

一块范围较大的浅滩

如何一步步变为内陆岛

得从上海开埠时讲起

上海开埠

1834年上海开埠,当时上海与长江口之间的航道能够适应船舶进出需要,但是随着航运贸易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外国船吨位不断加大,吃水逐渐加深,有的帆船通过时开始感到困难。19世纪60年代以后,轮船逐步代替帆船,无论船舶吨位还是吃水都发生巨大变化,船舶进港更为困难。为此,许多航商纷纷要求疏浚黄浦江。

疏浚黄浦江

当时清朝政府向英国购买一艘名“安定”号的挖泥船。1883年开始疏浚黄浦江,但因船小沙多,断断续续挖了几年,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因而到1891年秋天,疏浚工作就完全停止了。

当时,黄浦江水情紊乱,河身有宽有窄,航道深浅不一,暗沙浅滩既多,水流又较分散。由于潮水涨落速度不同,因此总有一部分由潮水带进的泥沙沉积下来,成为轮船进入上海港的最大障碍。

人工岛初见雏形

1901年,帝国主义乘签订《辛丑条约》之机,强行塞进治理黄浦江的有关条款,即《改良黄浦江水道之规程》一条。1905年在上海设立“黄浦河道局”。1907年开始治理积沙,其主要工作就是疏浚航道,并对这片滩涂进行整治。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治浦机构改设为“浚浦局”,总工程师一职由瑞典人海德生担任,对黄浦江航道继续进行治理。经过抛石筑堤让滩涂自然淤高,并吹填泥土,人工岛初见雏形。

“周家嘴岛”

1927年,上海浚浦局以40万两白银,买下了当时尚未成岛的周家嘴滩地,将它作为浚浦局疏浚黄浦江的后方基地,并在岛的南侧修建了定海路桥,作为与市区的交通联系。因为小岛紧邻浦西的周家嘴自然村,所以起初得名“周家嘴岛”。

20世纪初对黄浦江的治理为上海后来的繁盛发达起过重要作用,而复兴岛的形成正是这次治理的成果。

平整土地,建筑道路

周家嘴岛形成后浚浦局当即着手平整土地,建筑道路,全岛南北曾建设两条主要干道,命名为浚浦东路(现已废除)和浚浦西路(现改为共青路)。浚浦局后来在岛上兴建了浚浦局员工俱乐部、体育会及一座花园。岛上设立土木建筑工场及原料仓库,办理导堤、驳岸、浮筒、厂房营造修理,建造了一些商储仓库。另外,岛上还设鱼市场,建有大中华造船厂、中国植物油料公司、美孚火油公司等。

浚浦局员工俱乐部旧址

▲浚浦局员工俱乐部后改名白庐,据记载蒋介石曾在此居住过

复兴岛收回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上海后一眼看中了这座小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曾霸占该岛作为军械储存地,将其改名“定海岛”,并将花园改建成日式庭院,部署了作战司令部、指挥所等。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该岛设立海军学校。1947年,小岛定名“复兴岛”归还浚浦局,并在花园内建起“复兴岛收回纪念碑”(已毁),以示纪念。

复兴岛公园与园内复兴石

上海解放后,原上海浚浦局改组为上海航道局,岛上部分土地由航道局及其下属机构使用,上海海洋渔业公司、上海渔轮公司、中华造船厂等租用了部分土地,浚浦局俱乐部所在花园改建为今复兴岛公园。

▲复兴岛鸟瞰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型后的复兴岛

渐渐迎来了自己的工业繁荣

复兴岛与浦东隔江而视,距吴淞口仅6km,物资无论是经由吴淞口进入长江还是出海都很便利,通过相距仅7.5km的苏州河即可进入江浙水系,优越的区位为其争取到了工业发展的机遇。土地成本通常是建厂之初考虑的因素,小岛与公共租界内的杨树浦工业区仅一桥之隔,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土地成本又不高,故易吸引企业前来租地建厂。1935年,复兴岛南端临近定海桥区域已形成小规模工业区,浚浦局开始由南向北修筑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前,主要道路基本完成,形成了西浦路(今共青路)及滨临浦江的东浦路(不存);道路,带动了沿线兴旺起来的工厂。

▲复兴岛工业场地空间演变图(来源:朱晓明)

浚浦局在岛上设立了土木建筑工场及原料仓库,办理导堤、驳岸,浮筒、厂房营造修理,并建造了一些商储仓库。岛上建有大中华造船厂、中国植物油料公司、美孚火油公司等工厂和机构。

解放后,复兴岛更成为燃料、木材、石油、仓储、造船、渔业以及一些工厂企业的重要基地。中华造船厂、上海鱼品厂、上海海洋渔业公司、上海渔轮厂、东海制药厂以及各种储运仓库,沿着共青路两侧分布。

大中华造船厂

大中华造船厂即今天的沪东中华造船厂,位于共青路130号,建筑面积12公顷,是首个落户复兴岛的工业企业,它创建于1926年,开启了复兴岛的民族造船产业,塑造了杨树浦独一无二的造船产业基地。大中华造船厂厂区边界清晰,整个工厂的沿线岸线长达约700米,近几年在共青路西侧建设了宿舍和技术学校,合计占全岛总面积的18.9%,是复兴岛规模最大的工业主体。船厂旧址已被整体列入杨浦区不可移动文物。

创建于1926年的大中华造船厂是由爱国实业家杨俊生独资创办的上海最早的船厂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建造出口船舶的船厂之一。

▼中华造船机器厂老大门

(杨浦区档案馆馆藏)

1926年,杨俊生向日本大阪商船会租用江浦路附近的一块空地开办大中华造船厂。五年期满后,日本人不愿意再续租给他,情急之下,杨俊生通过朋友介绍,向上海浚浦局租赁了周家嘴岛(今复兴岛)上的一块地皮。1932年初,大中华船厂在新址恢复生产。建厂之初,由于资金、人手有限,杨俊生既从事管理,又搞设计开发,相继建造出“长江”号炮艇、“天赐”号客货轮、“天行”号破冰船等,使得船厂声誉日隆,不仅博得国人的称赞,连外商也表示惊讶和钦佩。

抗日战争爆发后,船厂被日军强占。杨俊生拒绝出任日方的伪职,闭门谢客。战争胜利后通过四处疏通关系取回了工厂。1947年该厂的总资产达到法币60亿元,拥有职工850人。解放前夕,杨俊生和他的大中华造船厂毅然留了下来,迎接上海解放。解放后,杨俊生主动要求将船厂改为国营,中华造船厂很快成为第一批公私合营的企业,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

大中华造船厂在中国造船工业科技发展史上

创造了诸多第一,为人们所津津乐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大门今貌

(摄影:徐小萌)

鱼市场

1933年,国民政府矢志不渝挽救中国渔业,建立鱼市场被视为改进渔业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上海城区地价高且有碍市容,1934年,实业部上海鱼市场筹备委员会成立,决定官商合办租赁周家嘴岛北端(该段江面广阔且水深适宜,方便来往渔船交易),并于1935年元旦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当时的《China Press》报纸称1935年冬建成的上海鱼市场为中国最大的鱼市场(杨浦区档案馆馆藏)

▲复兴岛上海鱼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章程

(杨浦区档案馆馆藏)

1936年5月11日,鱼市开张

上海鱼市场除建造象征渔业的七层船型建筑办公楼外,还在办公楼之东建造了浮动码头三座,可同时停靠渔轮28艘。在大楼之西建造了二层楼的经纪人办事处52间,北接冷藏库,另外还设有1 500平方米的拍卖场。上海鱼市场成为全国设施最完善、交易量最大的鱼市场,共有大小渔行60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鱼市场卸货场景

(杨浦区档案馆馆藏)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强占周家嘴岛,鱼市场遭解散,局部被炸损。抗战胜利后,受到内战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岛内工业规模没有拓展,国民政府就分配美国提供的渔业类救济物资成立“渔管处”,并于1946年在鱼市场旧址建鱼肝油厂,1948年又在鱼肝油厂相邻地块建冷藏冰厂,渔业迎来了短暂的发展曙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鱼市场卸货场景

(杨浦区档案馆馆藏)

目前,岛上的主要工业类型是以沪东中华造船厂为代表的造船业,以上海水产集团为代表的渔业,以及以友谊物流、市木材总公司和中燃、中石化的复兴岛仓储部等为代表的仓储业。岛上有一部分部队用房,还有部分市属机构用房。复兴岛上居住建筑很少,只有定海桥附近的部队家属楼和造船厂的工人宿舍区,居民多半也是附近工厂的工人。

撰文/编辑:郑文超

资料来源:《杨浦区志》复兴岛篇、《复兴岛的形成》金传兴、《一座岛,一段往事,追寻复兴岛的“前世今生”》黄尖尖

来源:最忆杨浦

原标题:《黄浦江畔有座内陆岛,岛上有段风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