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文化名人】彭八百

彭八百

我国著名兰石画家彭八百,字溥皋,又名鸿恩,号耕兰山人。1882年生于曲周县城关南街。解放后一直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他的兰石画独树一帜,画技娴熟,成就卓著,和国画大师齐白石、张大千交往甚密,也常和郭沫若合作作画、题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斯大林等都藏有他的画作。

清末,彭八百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将其送入私塾。彭八百天赋聪颖、刻苦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得先生喜爱,课余时间常常被学馆内的假山和花草吸引,萌发将他们画下来的念头,于是在学习之余经常坐在院子里默默学画,有时竟忘了吃饭。

正当他专心求学之际,父亲因操劳过度与世长辞。这一打击如巨浪压顶,使彭八百一家陷入困境。只能靠母亲替人纺线来维持生活。彭八百过早地尝到了人世的艰辛与寒凉,生活使他早熟了。为使母亲少为自己操心,放学后他从不在外贪玩,总是尽快回到家里帮母亲干活,减轻母亲的负担。

由于家境日趋艰难,彭八百失学了。为了替母亲分忧,16岁的他在本街徐家煤厂当了小伙计,从此踏上了漫长的谋生路途。

但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泯灭他对绘画的追求,忙碌之余也时时画上几笔。

他不仅善画,而且练有一手好字,当时在本地已小有名气。谁家有个红白事需写写画画、或写封书信、契约之类他都主动帮忙。

在煤厂干了几年,终因收入微薄,难以养家,辞去了煤厂工作。后经人介绍,彭八百到山东省济南给胡景桂当文书。胡见彭八百性情温和,举止文雅,而且文墨精良,为人忠厚,颇为器重。胡在翰林院时书画就有名气,他常在闲暇之余,与彭八百探讨书法,切磋画技,使彭八百画技也有不少进步。1909年,胡在调往山西途中暴病死亡,临终时将彭八百介绍给山西文官鹿钟麒。不久,鹿钟麒由于内讧被阎锡山枪杀,彭八百在同乡的掩护下才得以逃脱。

从山西逃出后,他应朋友的函约到苏州任藩署统计处文案。这时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彭八百应北京拱卫军前统领王汝贤之约,到京任拱卫军统领部书记长。公务之余只是埋头绘画、读书、练字。后来拱卫军改编为第八师,他仍任师部书记长。

此间,他经常去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读书学习,结识了当时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同志,时值毛泽东同志也在图书馆工作,在李大钊的介绍下,与毛泽东相识了。在同两位革命大师的接触中使彭八百感到耳目一新,接受了不少新思想。他们相处的很投机,为了表达友谊,彭八百把自己的画送给他们。在建国前夕,毛主席到一家工厂参观时,见到一幅兰草画说:“我认识此画的作者,他过去叫彭鸿恩”。

在这段时间里,彭八百先后随军征募到河南、陕西、湖北,曾在湖北任军总司令部秘书。1921年王汝贤因病辞职,由王汝勤接任八师师长兼长江上游总司令,委任他为本部秘书、军法处长。1926年王汝勤辞职,这时巴东县张知事因故被撤职,宜昌各界要求举荐公正、廉洁人士维持巴东,司令部选中彭八百为巴东县知事。到任后不久,北伐战争就开始了。巴东地处三峡之险,川、鄂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为取得北伐胜利,我党派地下工作者去巴东开展工作,不料被军阀发现,命令彭八百去捉拿。十几年的军队生涯,使他看到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连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只是灾难,而且各军阀背后都有各帝国主义支持,相互倾轧,其结果只能是丧权辱国。他越来越感到悲观失望、思想消沉、苦无报国之机。当他接到要他去抓共产党人的命令时,首先让自己手下的人去通知地下工作者,然后他才去“抓”。还有一次,彭八百听说监狱里关押了十九名青年学生,后经询问知道他们是因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军阀统治而被捕。就以他们年轻无知,应由学校加以教育为由,令监狱将他们释放。由于彭八百同情革命,辞去了巴东县知事回到北京,住在前门外大街永太和纸店,以替人写字、卖画为生,潜心研究书画技艺。

彭八百作为兰石画家,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他的技艺是靠刻苦自学得来的。

彭八百作画专于兰石,精于兰石。开始学画时,他相信只有多画,才能熟中生巧。一有闲暇就挥毫练笔。在武汉驻防时,彭八百常到九江、庐山去写生。庐山大林寺有一位老和尚,见他常来此画画,并且有些功底,只是画的杂而不专,就对彭八百说:“百事通事事难成,一着精走遍天下,你什么都画,什么也难以画精。专攻一项才能登峰造极,象郑燮的竹子是无人可比的”。一番话,使彭八百顿开茅塞,他明白了这些年来自己费力不小,长进不大的原因。那画什么呢?他选择了高洁之物兰花和石头。后来他对友人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我在几十年读书做事中了解、接触到古今人物很多,唯有大诗人屈原对我影响最深,我为什么决定画兰石呢?石是刚强之物,代表着气节,兰是高雅之象征。屈原将他们喻为正义、高洁之物,是仁人志士的象征。‘一从屈子行吟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所以我画兰、石,既是敬仰屈原,也多是为自勉。”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敬仰,1962年他在画上题过一首诗,其中有:“屈原去后无知己,谁续《离骚》作楚辞”的词句。

作画不易,画兰弥艰。人常云:“半生竹、一生兰”,故一般人画兰草,所画的兰与真兰相去甚远。为了在兰石上有所突破,彭八百经常带着干粮到山中,对着怪石、兰草潜心惴摩,真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还十分注意从古人画中吸取营养,宋代郑所南的兰草画对他就影响颇深,在他后来的画上常见有“所南宗法”的题字。他学画从不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而是注重写意,讲究传神,有自己的创见和风格。彭八百曾对他的外甥女王兰(南京特级教师,民革中央委员)说。“要画兰、石,就必须将兰的血脉、石的神髓溶入自己的性灵,化为自己的血肉,再倾注于笔墨,才能画出他们的风韵、体态、气息”。

彭八百还爱石成癖。曲周县城曾有三块大怪石(就是曲周县城内老百姓流传的“三山不见、四海不干”中的“三山”),光泽如玉,很招人喜爱。曾有两户人家将其抬到家中当作影壁,不久两家儿子都闹了病,一时议论四起,认为此石是不祥之物,要将其抛到野外。彭八百见其石可爱,不怕这种传言,将怪石搬到他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刻上兰草、书法和图章以示珍爱,后一直放在他家门前。他画的石,挺拔、多孔、怪奇、形态似飞天飘飘欲仙,妙处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画的兰草叶长短蹁跹、清秀、素雅,如闻幽香扑鼻而来,似豆蔻婷婷玉立,真可谓“随心泼墨成妙画,任意挥毫皆丹青。”

特别是他的兰草画,写意写神画影亦画香,达到空前的程度,是书画界公认“当代无双”的。他曾于1934年3月由北京琉璃厂编辑出版了《彭溥皋石兰画册》,共收藏其石兰作品12幅。画册由著名书画家张九峰和王丹忱两人作序,王丹忱还写了英文序言。张九峰在序中对彭八百的兰石画予以高度评价,说“彭君壮岁投笔从戎,后又挂冠以书画自遣,朋辈竟以先得为快,户限几为之穿,不惟兰石并‘二郑’(指宋代兰草画家郑所南和清代兰草画家郑板桥)鼎足,而其山水花卉翎毛尤擅,妙手即作人物佛像生气蓬勃,须眉欲活,是继吴道子(唐著名画家,擅佛像、壁画)正宗法传”。

王丹忱在序中对彭八百的兰草画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誉为神来之笔,并借名家之口高度赞扬彭八百的艺术素养。他说:“吾友曲周彭君溥皋,性嗜画,于人物山水之余兰石研究垂三十年,颇入化境,每为一幅,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具有一种不可思议之奇气,所谓神来之笔是也。”

“彭君宦游各省,大江南北足迹所经,饱览名山大川,于是胸中有物,笔迹随之其作品之跌宕隽逸,名画家张大千推之为‘求之古人尚无其敌,况近今耶’。”

这本画册在当时的美术界影响很大,供不应求。为满足各界人士要求,中华印书局购买了出版权,进行增订,于1936年12月再版发行,白崇然为之作序,称彭八百为“当代贤豪”。

此画册的首页还影印了彭八百的照片,其背景的一幅画上有张大千给彭八百的题词:“溥皋老友别十年相遇故都写兰为赠,发叶抽芽清芬从指尖出,求之古人尚无其敌,况今耶,所谓兰之性情也,大千初习绘画,未谙法度,不自写其胸臆耳,因涂此求”。在这增订的画册里还有不少幅上都有名人的题词,其中1931年作的一幅《观世音像》有张大千、王丹忱、张九峰和吴佩孚四人的题词,称彭八百是“深得六朝遗意”。

1935年参加河南省书画展览,他的《色兰》获奖。河南省赈务会和河南省教育厅,将这次获奖的丹青墨宝影印成书,名曰《河南省画展览会书画册》。

在解放前后,北平不少大商店的牌匾是出自他的手,五十年代还可见到一些。北京陶然亭公园存有一块彭八百的兰草石刻,上面还有吴佩孚的竹子及几位名人题跋。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研究,彭八百的兰草达到入神的境界,已为各界所注目,艺术大师们所颂道。齐白石大师曾给彭八百题词:“自古画兰者有之,精此只有八百老人,神乎矣。”

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于对毛主席的敬仰和对新中国的热爱,给毛主席画了兰草、梅花等四幅画,只隔几天,毛主席身边的两位工作人员带着一大盒点心去看望他,并带去了毛主席写的一封亲笔信,信上写到:“八百先生:惠书并大作四幅收到,甚为感谢,顺致敬意。毛泽东、七月七日。”(这封信的原件自彭八百去世后,由北京图书馆保存),这两位同志又询问了彭八百的生活情况,并说毛主席准备为他安排工作,彭八百感动地说:“只有共产党、毛主席才这么关心我这老人呀!”尔后,毛主席亲自批示,于1952年由周总理颁发聘书,聘任彭八百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接到聘书后,彭八百非常高兴,并说:“要做新事,得读点新书”,随后就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等书,一面认真阅读,一面夜以继日地作画。

50年代他应中国保卫和平大会秘书长刘贯一同志之请,作了一幅仕女画相赠。刘曾将此画交于郭沫若、邓拓和中央文史馆诸老题词。郭沫若题的诗是一首七律,最后两句为“神州三亿新巾帼,不让须眉独戒晨“。诗画皆佳,珠联壁合。刘贯一同志将这幅画视若拱壁,去山西任副省长时,特将此画携带前往。

彭八百还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等作过不少画。

在1985年出版的《毛主席中南海故居藏画挂历》上刊出了1963年彭八百画给毛主席的画,一幅是《梅花图》,一幅是《兰石图》。《兰石图》上题:“石是无量寿,兰为香之祖。癸卯秋,毛主席正教,彭八百敬绘”。《梅花图》是彭老在游劳动人民文化宫时,看到人们练拳舞剑,锻炼身体、气氛之热烈、态度之认真,象腊梅抗寒、傲雪,颇受感染,遂做《梅花图》,以抒发心中之感慨。上题:“公孙大娘舞剑器,书家见之得书意,今晨我见盘臂拳,写入梅花有太极。国庆节后游文化宫,见拳家盘臂,归而作此”。画上的梅花,枝头高擎,骨朵点点,精神抖擞,给人以力的感受。

1963年,彭八百还给朱德同志画了幅兰草,朱德同志很喜欢,亲笔给彭八百回了封信,信封上写“曲周彭八百先生启”,内容为“彭八百先生:送给我的画收到了、谢谢!祝你健康长寿。顺候近好!朱德。一九六三年六月七日。”他还给其他中央领导人画过不少画,如周总理、李济深等。1988年《周总理故居藏画挂历》上印有彭八百的两幅《石兰图》。

1949年12月27日,斯大林同志70大寿。彭八百应邀给斯大林画了兰石四幅,以祝寿。斯大林非常高兴,称赞我国绘画艺术之高超。1957年彭八百又给苏联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同志一幅兰石画。

彭八百一生经历坎坷,他生性正直,不向恶势力屈服。他拥护中国共产党,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党和政府给了他很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1959年元旦在开团拜会时,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见了彭八百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毛主席说你当两个月的知县就为革命做了不少好事,也保护了不少共产党员,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彭八百激动地热泪盈眶。

彭八百老先生热爱桑梓,时刻惦记着家乡的一切,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曲周县遭日寇蹂躏极为痛心。解放后,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都非常关心,每逢老家来人,他都详细询问家乡的情况。他还常常感慨地对人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我一血肉之躯,怎能忘怀家乡。”在60年代初,他在北京发现了曲周县清代书画家贾琰的一幅山水画。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彭老先生的生活也不宽裕,用仅有积蓄购得这一稀世珍品,请中央文史馆的陈云浩、钟子年、韩敏修各位老先生题跋,然后寄回曲周县文化馆。其中,韩敏修在画上题一首七律诗赞扬彭八百热爱家乡之举:“司空画意迈荆关,老辈风流未易攀。继起洛阳才子裔,挥毫泼墨写江山,篯翁好古仰前修,履齿经行遍九州。此日楚弓仍楚得,乡帮文物重琳璆”。彭老先生曾对此诗做一解释说:“司空”是指明代工部尚书刘荣嗣,“荆关”是指五代时著名画家荆浩和关同。“继起洛阳才子裔”就是指贾琰。彭老说,贾琰不但画得好,书法也精,在曲周县城“三官庙”戏台上有一块写着“今古鉴”的大匾,就是贾琰所写。“篯翁”就是传说中寿八百的“彭祖”,这时指彭八百,这两句诗就是说彭八百敬仰前贤,行踪遍及全国各地。“楚弓楚得”是用春秋楚共王出猎失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的典故,来说明曲周县画家贾琰的画遗失多年,又为曲周人所得。“琳璆”都是美玉的名称。最后一句是说曲周的这件珍贵文物是重过一切美玉的。彭老对这件传世文物非常珍视,寄回曲周后还时常打听这件文物的下落。

1971年春节,彭老先生因病住院,医院给予了最好的治疗。但因年老体弱,医治无效,于2月12日病逝,终年90岁,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原标题:《【曲周文化名人】彭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