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的浙江学习平台,近日刊登了长达3000多字的文章《文化遗址 | 浦江上山遗址:长江流域的万年宝藏》,宣传我县的上山遗址。该文认为,上山遗址改写了浙江文明史,也是世界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又是最早的初级村落。该文还引用国外专家的话称上山文化遗址群具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
文化遗产丨浦江上山遗址:长江流域的万年宝藏
浙江学习平台 2019-12-26 作者:俞吉吉 何贤君 杜羽丰 许乾虎
在人类进化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留下代表人类演进的珍贵遗存。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好地方。已经发现的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表明浙江的先民在几千年之前就在这里生存。而距今八千年左右的跨湖桥文化的发现,又把人们的目光引到了钱塘江以南的浙江中部地区。随着浦江上山遗址和嵊州小黄山遗址这类更为原始的考古遗址类型发现,又把浙江的文明史推进了两千年。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严文明先生等权威人士一致认为:“上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一文化现象在2006年11月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
比河姆渡文化还早3000年,上山文化改写浙江文明史
上山遗址的最早发现是在2000年的秋冬之交。当时,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了进一步拓展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了解钱塘江以南远古文化的遗存,在浦江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来到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
在这里,考古调查队首先发现了“歪塘山背”遗址的墓葬区,在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土丘中清理出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为一个氏族墓地,距今约4500年,这也是钱塘江以南第一个良渚文化墓地。接着在渠南村北边的一个土丘上探掘到一种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遗物有圆石球、不规则扁方长体的磨棒、形制较大的石磨盘及厚胎夹炭红陶片等。因土丘的东北边传有“上山堰”,起名“上山”。这便是上山遗址的发现经过。
考古队对上山遗址的发掘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并把上山遗址四片夹炭陶片送到北京进行年代测定。2003年2月初,北京大学传来令人震惊的测试结果:遗址挖掘出的文物年代距今已约8600年至11400年,比河姆渡文化还早3000年。
2004年,在二期发掘中发现打制石器。陶器、农业和磨制石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比磨制石器更为“原始质朴”的打制石器,“出生年代”是在更古老的旧石器时代。在上山遗址中出现了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的并存,让人隐约联想到新旧石器的过渡阶段。
2005年,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上山下层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两处遗址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向浙东平原地区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是一种新颖的地域文化。2006年11月5日-7日,在浦江举行的“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将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命名为“上山文化”。
200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了“浙中地区以上山文化为核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以上山遗址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2019年11月,继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婺城区山下周、青阳山遗址等之后,浙江金华最新发现了三潭山遗址。至今,在嵊州、龙游、金华、永康、武义等地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19处,分布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的上山文化遗址群也成为迄今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浙江中部能够发现如此密集的新石器早期遗址,非常难得,在东亚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地区是人类从洞穴迈向旷野已知的第一个落脚点,对探索中国区域早期文化意义重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乐平研究员一直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亲历上山文化发现和研究的整个过程,是公认的上山文化专家,他透露,距金华三潭山遗址五公里左右的九峰山也出土了夹炭陶片,其年代可能在新石器早期,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就是上山文化遗址群有望突破20处!
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大期,上山、庙山、荷花山、湖西等遗址所获得的一系列碳-14测年数据支持了文化分期,进一步证实了“万年上山”不虚其名。
钱塘江地区,世界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
农业起源和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一道构成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水稻至今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尤其与东方诸多文明特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20世纪被发现,将国际学术界探索稻作农业起源的目光聚焦到长江下游地区。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年代更早的遗址开始出现:湖南彭头山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仙人洞遗址……这些遗址均发现稻作遗存,年代甚至早到1.2万年前。
在上山遗址的首次发掘中,就出土了许多石球、石磨盘,而且在夹炭陶片中还发现了稻作遗存。早期稻作遗存也是上山文化最为重要的发现。
上山遗址的早期文化地层,因为酸性土壤侵蚀,留存下来的炭化稻米数量有限,甚为珍贵,好在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稻壳印痕,胎土中也夹杂着大量的稻壳。最令人惊喜的是,在上山遗址群的中晚期文化地层里发现了丰富的炭化稻米。
植物考古通过对炭化颗粒、植硅体等的检测可以分析稻作农业活动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植物考古学家赵志军等专家学者参与了上山文化的植物浮选工作,据他介绍,属于上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的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遗存,“上山先民在采集自然生长的野生稻的同时已经开始有了耕种稻的行为”。
其间,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和浙江省考古所郑云飞研究员也参与进来,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许多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硅酸体。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粒的长度比野生稻短,宽度则比野生稻大,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由于此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稻作遗存出现在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一带,因此传统观点认为那些地带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上山遗址的发掘不仅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同时也证明钱塘江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最早的初级村落,上山文化未来探索路漫漫
中国南方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两个类型是“洞穴类型”和“旷野类型”,只有具备长期定居特征并形成聚落群的旷野遗址,才能称得上是“村落”。上山文化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旷野遗址,最早的“村落”当仁不让。
中国迄今发现的距今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这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种全新选择。遗址还发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反映了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定居生活发生、发展中的优势地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人类在距今1万年前后从“洞穴”走向“旷野”,在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形成最具规模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聚落群,具备稻作文化特征的“初级村落”在这里率先出现。
上山文化的“初级村落”,由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构成。2016年11月,“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农业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浦江县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的上百名专家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就“上山文化”“上山之稻”“农业起源”等热议连连。“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上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农业社会雏形的初级村落”,这是研讨会对“上山文化”提出的结论,也是“上山文化”研究向前迈进的又一大步。
“最早的初级村落”是一个新提法,开启了“上山文化”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一片新疆域。
10余年来,上山文化的名气越来越大,国内外的目光从未离开。植物考古学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教授加里·克劳福德在参观了永康湖西遗址的考古成果后认为,钱塘江地区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具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
万年之前的上山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化,那么它的源头又在哪里,它又发展到哪里去了?跨湖桥文化是不是上山文化的延续呢?先民最初栽培的野生稻的资源从何而来?当时的上山人又是怎样烧饭煮菜的?
这一个个谜团或许将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科学研究过程。
原标题:《《学习强国》刊登长文 宣传我县上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