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提到穿衣保暖,相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羽绒服,那么,羽绒服究竟为什么既保暖又舒适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人为什么会觉得冷?
人是恒温动物,身体是一个燃烧体,不断产生热量。这些产生的热量要及时排放,否则会感到热,比如夏天(中暑就是因为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的神经器官受损)。反之也不能过快排放,否则会感到冷,比如冬天(失温也是因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产生)。
什么是羽绒?
羽绒指的是最接近羽禽体表,保暖性最好,最轻柔的那部分角质纤维。
羽绒是朵状的结构,类似于蒲公英的种子。每一朵羽绒由绒核和羽丝组成。羽绒的每根羽丝是由成千上万个微小的鳞片叠加而成。每个鳞片都是中空的,这些微小的孔隙,饱含着大量的静止空气。由于空气的传导系数最低,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冷热空气不能对流,这就是羽绒保暖的奥秘所在。
第一:颜色。白色可广泛用于浅色的面料,不透色,但是对于保暖性和舒适度来说,颜色上的差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第二:鹅绒和鸭绒。事实上,鹅绒在保暖性和舒适度上要优于鸭绒,价格自然也会比鸭绒填充的羽绒服贵。
绒朵更大:鹅绒的绒丝长,绒朵大,蓬松度更高,而蓬松度越高的羽绒服品质更好。
绒朵饱满:一般鹅的生长期到成熟至少100天,而鸭为40天,所以鹅的绒朵比鸭的绒朵更饱满。
蓬松度优:鹅毛绒的羽枝上平均分布着较小的菱节,鸭毛绒上的菱节较大,且集中在小羽枝的末端,所以鹅绒可以产生较大的距度空间,蓬松度更优,保暖性更强。
没有气味:鹅是吃草的,而鸭子是吃杂食的,所以鹅绒的异味会小很多,处理好基本没有异味。
使用时间:鹅绒比鸭绒的使用时间更长久,鹅绒的使用时间可达到15年以上,鸭绒使用时间只有10年左右。
所以综上所述,从质量和价格上由高到底的顺序为:白鹅绒>灰鹅绒>白鸭绒>灰鸭绒。而我们所穿的羽绒服其实并不是完全由羽绒填充的,而是由羽绒和羽毛按一定比例共同填充的,这就引出了一个很重要概念:“含绒量”!
什么是含绒量?
含绒量就是指一件羽绒服中,羽绒占全部填充物的百分比。如果一件羽绒服的含绒量是90%,就说明羽绒占到填充物的90%,剩下10%是羽毛。
当然,决定保暖性和价格的不仅是含绒量,还有“充绒量”。
什么是充绒量?
充绒量实际上是指一件羽绒服填充的全部羽绒的重量,就是羽绒里面“绒”的重量。它和前面讲的“含绒量”不同,前者是一个比例值,后者就是简单的重量值。
而充绒量的大小基本决定了一件羽绒服的用途,本着按需选择的原则,我们把羽绒服按照保暖性能分成4个档次,当然这只是比较业余的粗略划分。
1.极限级别(-50°至-20°之间):适合南、北极,攀登雪山等特殊极限用途的,基本都是连体款式,通常都为800以上蓬松度。,含绒量在300g以上。
3.常规级别(-20°至-5°之间) :最常见的一个档次,一般是600-700蓬松度等级鹅绒,180-250g级别充绒量,也是我们日常较多人穿的羽绒服级别。
4.轻寒级别(-5°至0°之间) :通常是采用600+蓬松度的鹅绒或者鸭绒,但是充绒量少。
眼尖的小伙伴可能又发现了,上面出现的“蓬松度”又是什么意思呢?它跟羽绒服的保暖性又有什么关系呢?
什么是蓬松度?
蓬松度简称FP,一般分为550,600,700,800和900FP。而一件羽绒服保不保暖,蓬松度指数值高低的有一定作用。
不过一般穿600、700蓬松度的羽绒服就够了,极端严寒的地区可以穿800、900蓬松度的羽绒服。
知道了充绒量、含绒量的意思,以后在销售或购买羽绒服的时候是不是更明确方购买向和目标需求。
本文来源:科普之声
统筹策划:杨洋(微信13017671981)
原标题:《你的羽绒服充绒量多少才够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