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东南第一州|来龙去脉话淮安

淮安市,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河湖环抱,水网纵横,大运河与淮河于此交汇,洪泽湖、白马湖镶嵌其间,“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淮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涌现出韩信、枚乘、梁红玉、张耒、吴承恩、关天培、刘鹗等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2500年的城市兴衰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历史上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盛誉,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今日的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东部沿海航空货运枢纽“一区两带一枢纽”建设在淮安叠加交汇,为淮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淮安市

壮丽东南第一州

▲2019年央视中秋晚会主会场花落有“运河之都”美誉的江苏省淮安市。9月13日20:00,将与您相约运河之滨、共赏中秋月明。

淮安,即淮水安澜之意。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隶属于东平郡。淮安之名始见。

淮安的城市发展史要比“淮安”名称的出现早得多。今淮安市域地跨古淮河两岸,夏、商、西周时期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战国时期,市境先后属吴、越、楚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修筑邗沟,沟通江淮,从淮安古末口入淮。秦时,分属泗水郡和东海郡,在淮河、泗水交汇处设淮阴县,为淮安建置之始。西汉大体属临淮郡,东汉分属下邳国和广陵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建置紊乱,隶属多变,淮阴、山阳等城镇相继兴起。

▲1951年,今淮安市淮安区境内青莲岗发掘出土距今7400~64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58年被命名为青莲岗文化,是江苏省内较早发现命名的古人类文化遗存。2018年,淮安黄岗遗址的发现,为丰富青莲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隋唐五代北宋时期,大抵淮北属泗州,淮南属楚州,楚、泗二州各据要津。宋、金对峙时期,淮北隶属多变,而淮南多属楚州。南宋后期,撤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旋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元代设淮安路。明清时期,设淮安府,朝廷先后在此设置漕运总督、江南河道总督,淮安成为集全国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备中心和淮北盐集散中心于一身的“运河之都”。

▲淮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 江苏省文物局供稿 

▲淮安里运河之夜   肖勇/视觉江苏网

清末民初,淮安为江北军政中心。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漕运总督为江淮巡抚,设江淮行省,省会驻清江浦,旋废。民国3年(1914)撤淮安府,旋置道,市境属淮扬道,盱眙仍属安徽。民国16年撤道,民国21年设行政督察区,市境大部属淮阴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时淮安处于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的结合部,是华中解放区的核心区域。民国37年12月全境解放,成立淮阴专区,经1954年8月、1971年3月几次调整,今辖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桃花垠永怀路2号,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距离周恩来故居约两公里,属周恩来故里景区。

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撤销,原县级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改为省辖市;同时,灌云县划归连云港市。1987年,县级淮安县更名为淮安市(县级),隶省辖淮阴市。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4县(市)从淮阴市划出,成立省辖宿迁市;灌南县划入连云港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撤市建楚州区,淮阴县撤县建淮阴区。2012年,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2016年,清河、清浦两区合并为清江浦区,洪泽县撤县设洪泽区。截至2019年,淮安市下辖清江浦、淮阴、淮安、洪泽4区和涟水、盱眙、金湖3县。

▲淮安水上立交

清江浦区

清江占得小扬州

▲清江浦城区远眺   陈光晰/摄

清江浦,名称起源于元代,明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开凿清江浦河(今里运河),置清江闸,大闸上下遂渐成重镇,置有司衙门。明代清江浦属淮安府山阳县,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划归清河县,为清河县治。清江浦扼河、漕、驿之机杼,官商云集,经济繁荣,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盛极一时。民国时期,清江浦成为淮阴县城,为江北军政中心,淮扬镇守使衙门、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皖边区政府先后设立于此。

▲清晏园,原名清宴园,位于清江浦里运河南,是中国运河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明清时期,这里长期作为户部分司、河道总督府署,清代江南河道总督高斌、李弘等在此营建园林,以“河清海晏”而赋名。图为清晏园湛亭。

1948年12月,淮阴城解放,城区与淮安县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清江浦。1951年1月,清江城区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再次合并,成立县级淮阴市。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设为淮阴县和清江市,均隶属于淮阴专员公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同时以里运河为界拆分清江市为清河、清浦2区。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撤销清河区、清浦区两区,成立清江浦区,10月8日,清江浦区正式挂牌成立。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清江大闸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是目前大运河上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船闸,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

 淮阴区

秋灯点点淮阴市

▲淮阴区志办供图

淮阴区地跨古淮河两岸,是千年古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古代将山之北、水之南称为“阴”,秦汉淮阴县城在今淮阴区马头镇甘罗城,位于古淮河的南岸,故名淮阴。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封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韩信为淮阴人,辅助刘邦打下江山,却最后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韩信早年落魄时曾被漂洗丝絮的妇女(“漂母”)帮助过,后来韩信就封淮阴侯后,重金报答漂母,漂母死后,让兵士负土成冢,成为千古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淮阴为军事要塞。隋、唐、宋朝,淮阴县曾三度并入山阳县。元代初年,境内并存清河、淮阴、新城三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淮阴、新城并入山阳,存清河县。

明清时期,黄淮水患频仍,清河县城多次迁徙。乾隆二十六年(1761),划原山阳县清江浦归清河,作为县城。民国3年(1914),清河县复称淮阴县。1945年9月,苏皖边区政府将清江浦设为清江市,乡村为淮阴县。1948年12月,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地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1951年初,县城从淮阴县划出,设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今王家营街道)。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合并,成立淮阴市。1964年10月,复设为淮阴县和清江市,1972年县政府再次迁至王营镇。2001年1月,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

▲历史的印记--刘老庄

淮安区

缇骑朱旗入楚城

▲水墨桃花垠-周恩来纪念馆

春秋战国时期,今淮安区境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今境大部属淮阴县。东晋义熙七年(411),置山阳郡,治山阳县(今淮安区)。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阴,十二年移治山阳县。唐、宋仍置楚州,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城市,唐代楚州为十大紧州之一。南宋时,宋金以淮河为界,楚州为边关重镇、抗金前哨,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均驻节楚州,抗金英雄韩世忠亦以京东、淮东宣抚制置使兼河北诸路讨伐使镇楚州,淮东路镇抚、都统、制置、安抚及转运五司亦曾开府山阳。南宋后期,先后改置淮安军、淮安州。元代,先后于此置淮东安抚司、淮东总管府、淮安府路。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县。淮安府管辖今苏北大部分地区,清因之。明清时期,主管大运河漕运的漕运总督驻扎在山阳县。

▲吴承恩(约1506~1583),明代文学家,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人,他写就了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左图为吴承恩故居,右图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

民国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山阳县由江苏省直管。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北伐战争后,归属淮阴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分属两个县级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淮宝县,运东地区属淮安县。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驻淮城,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中的指挥中枢。1949年4月,苏北区行政公署成立,淮宝县、淮安县分属淮阴专区、盐城专区。1950年淮宝县撤销,原淮安、宝应、淮阴三县辖地各自归建。

▲中国漕运博物馆    罗志/摄

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回归淮阴专区。1983年3月,撤销淮阴地区,成立地级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设立淮安市(县级市)。2001年2月,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2002年6月徐杨乡划归淮安经济开发区。2012年1月31日,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

▲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淮安府署

洪泽区

船离洪泽岸头沙

▲洪泽城区  张建/摄

春秋战国时期,区境先后属吴、越、楚国。秦时,分属东阳、盱眙、淮阴诸县。“洪泽”之名始于隋代。据南宋《舆地纪胜》引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洪泽浦……在盱眙县北三十里,本破釜涧,炀帝幸江都,经此浦宿,时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为洪泽。”洪泽之名实源于此。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随着高家堰(洪泽湖大堤)的修筑,洪泽湖形成并不断扩大。明清时期,洪泽分属宝应、盱眙、桃源、清河、山阳诸县。

▲洪泽湖 吴小艺/摄 

▲洪泽湖大堤  陈凯/摄

民国时,境域南部属盱眙县,北部属泗阳县、淮阴县,东部属淮安县、宝应县。抗战期间,1940、1941年,相继成立淮宝县、洪泽县,洪泽置县始于此。新中国成立初,全境分属盱眙、泗阳、淮阴和淮宝等县。1956年5月,重置洪泽县,属淮阴专区。1983年,隶属淮阴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隶属淮安市。2016年撤县设区。

▲老子山   吴小艺/摄

涟水县

自古涟漪佳绝地

▲淮上明珠

春秋战国时,县境先后属吴、越、楚国。秦时属东海郡。汉元狩六年(前117)置淮浦县,为境内建县之始。南齐建元二年(480)于境北侨置襄贲县。隋开皇五年(585),境内旧有涟水,依此改襄贲为涟水县。唐武德四年至贞观元年(621~627),一度置涟州后以涟水县属泗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升涟水县为涟水军。南宋景定三年(1262),涟水县升为安东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安东州为安东县,属淮安府,清因之。

▲丹霞似锦

民国3年(1914)复称涟水县,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1941年,民主政府以盐河为界,将涟水划为涟水、涟东两县,分属淮海、盐阜两区。1950年6月两县合并为涟水县,属淮阴专区。1983年,地级淮阴市成立,涟水隶属淮阴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涟水隶属淮安市。

▲米公洗墨池与米公亭    涟水县志办供图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曾任知涟水军,守涟二年,多惠政,任满归,宦囊萧然,特将墨笔在洗墨池中洗净,表示不带走涟水一丝一毫之物,以示为官清正。   

盱眙县

船头出汴翠屏间

▲山水盱眙    

盱眙,本系山名。按《说文解字》,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城建山上,可以远眺,因此名山命县。春秋时,盱眙古名善道,至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盱眙初属泗水郡,后为东海郡辖。秦末,始置盱眙县。《史记·项羽本纪》对“怀王都盱台”有明确记载,这也是“盱眙”县名见诸史籍之始。明太祖朱元璋祖籍盱眙,在此建明祖陵。明清时期,盱眙县属泗州。

▲东阳城遗址      盱眙县志办供图

盱眙县东阳城遗址的汉墓中出土有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刻星象图——彗星运行图,描绘了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彗星出现时的天象。

明代,盱眙归属南直隶凤阳府泗州管辖。清康熙年间苏皖分省后,盱眙一直隶属于安徽泗州。1948年12月,全境解放,属滁县专区。1955年,由安徽省滁县专区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1966年改属六合专区,1971年复归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后,属淮安市。

▲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 

▲从2001年到2019年,已举办19届的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打造出“盱眙龙虾”这一美食品牌,推动着盱眙社会经济和地方文化的繁荣。

金湖县

酒沽横荡桥头月

▲金湖县城鸟瞰  李义海/摄

境内东南部界首湖旧称津湖,取其谐音;境内水面宽广,物产丰饶,有“日出斗金”之誉,取其喻义,故名金湖县。春秋战国时,境内先后属吴、越、楚国。秦属东阳县。汉代分属平安县、高邮县、东阳县。两晋时期,东境先后属射阳县、山阳县,西境、东南境仍分属东阳县、高邮县。隋至民国时期,境内分属高邮县(州)、宝应县。

▲金湖尧帝古城景区    淮安市文广旅局供图

1940年到新中国成立时,为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三河以南曾属高邮县(天高县、高宝县),三河以北属淮宝县。1950年4月淮宝县撤销,境内仍分属高邮、宝应县。1959年10月建立金湖县,先后隶属扬州、六合专区。1971年划归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2001年2月后属淮安市。

▲万亩荷花荡地处金湖县东南塔集镇的高邮湖畔,是国家农业生态风景区,全球最大、品种最全的观荷园。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此留下“酒沽横荡桥头月,茶煮青山庙后泉”的千古佳句。 

▲金湖柳树湾湿地公园

组稿: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与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编撰。感谢淮安市各县(市、区)地方志办公室给予的大力支持。

文字来源:《江苏建置志》《江苏省市县概况》《江苏省志·地名志》《淮阴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