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下文武高跷
项目批次:第一批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当地村民辛苦耕作之余,喜以高跷表演形式自娱自乐。周而复始的表演在受到当地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业文化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唱腔和约定俗成的表演程式。
内容大多来源于民间故事、寓言典故、生活趣闻等,展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和祈福求祥的美好向往。唱腔有合唱、对唱、独唱。现留存下来的39段唱腔,包括“八仙庆寿”“翁姑拿鱼”“行路歌”“鹦鹉对答”“ 渔樵耕读”“大会亲家”等。
节奏有抒情的慢板、对唱的中板、感情激烈的快板;音调既有北方的粗犷之音,又有温柔抒情的南曲之调。这种特色佐证了天津南北文化交流俗中含雅的特征。
海下文武高跷传承至今,已发展了几十支团队,遍及津南地区。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期间,有踩街表演,围看的观众不少,特别是老年人更喜欢这种民间花会形式。
林亭口高腿子高跷
项目批次:第一批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葫芦窝村坐落在林亭口镇东南6公里处,属天津宝坻大洼地区。葫芦窝高腿子高跷的历史渊源与林亭口镇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林亭口地区集镇贸易十分繁荣,庙宇颇多,庙会盛行,高腿子高跷在各种花会中独树一帜,影响很大。
葫芦窝高腿子高跷会的演出人员在脚下145厘米高的木腿上进行表演。因其在高腿子上表演,对技术要求很高,演出效果也别有风味。葫芦窝的高腿子高跷是以高跷形式对戏曲故事和生产、生活场景进行描摹,花会名统称为“渔、樵、耕、读”,大致由3个戏曲片段和10个模拟农民生产、生活的动作构成。
每出两人,扮相和戏曲一致,表演内容是每出戏的片段动作,但是由于是在高腿子高跷上进行表演,行、走、跳、扑、打都有了相当的难度,需要特定的技术和高超的技巧。在表演当中,旁边有用鼓、镲、铙等10余人的伴奏队伍。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微博@天津旅游
原标题:《天津记忆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海下文武高跷 林亭口高腿子高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