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到心理治疗时,我们在说什么?

心理&治疗

小时光

随着国家科普事业的长足发展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躯体健康、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意义重大,作为消除心理障碍重要方法之一的心理治疗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但是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心理治疗小知识”,我们真的有辨别它们的能力吗?在我们谈到心理治疗时,我们究竟在说些什么?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指为了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或问题,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进行治疗的一种活动。

生活中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可是我们平时听到最多的是心理咨询呀,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到底是两种不同的专业活动,还是一种专业活动的不同叫法呢?

在介绍心理治疗前世今生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这二者的区别。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所以今天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区别,但如果深入考察,就会发现几乎每一种差异都不是本质上的差异,更多的是程度、范围或侧重点的区别。从专业角度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专业的帮助来使当事人发生心理和行为改变的一种助人活动。他们遵循着相同的心理学理论,使用着相似的策略和技巧,虽然可能会有训练背景上的不同,但是咨询师和治疗师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和等级之分。

自19世纪末创立起,心理治疗蓬勃发展至今,诞生了很多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派和治疗方法,下面我们介绍当前应用最多的四个流派:

1、心理动力疗法

心理动力疗法以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由于其研究内容的强大号召力,是市面上各类心理学畅销书最喜欢讨论的流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不仅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也被学界认为是心理治疗从基督教科学会和心灵疗愈中独立出来的标志。弗洛伊德通过对临床实践中的各种方法进行探索,提出了“移情”“阻抗”“潜意识”“自由联想”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对后世的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但是其“泛性论”倾向受到了学派内部和外部的很多批评,后人将发展、扬弃后的精神分析理论称之为“新精神分析理论”,现在一般将基于这二者的心理治疗方法统称为心理动力疗法。名气很大的沙盘治疗、绘画治疗和释梦技术都来自于该学派。

2、认知与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以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首先将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引入心理学领域的就是华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理论为核心的认知疗法开始出现,认知疗法弥补了行为疗法忽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弱点,所以现在我们接触到的一般是以整合理论为基础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目前的认知行为治疗更倾向于根据诊断“对症下药”,认为每种心理障碍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治疗方案和程序,趋向于模块化的治疗为基层心理治疗师提供了标准化治疗参考,这对心理治疗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3、人本主义倾向

人本主义思潮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中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被认为是人本主义疗法的最佳代表。相较于心理动力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更加尊重来访者个人的主观感受,重视其自由意志,认为每个人都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愿望。人本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的贡献不仅仅是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疗法,更是将与患者建立平等真诚的关系、尊重患者自由意志等理念渗透进了几乎所有心理治疗疗法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人本主义”的理念将会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4、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是真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阿克曼和鲍恩等。家庭疗法认为要解决个体的心理障碍得从家庭入手,需要治疗师从家庭系统背景角度来看待个体症状,认识到病灶不在个体而在于家庭,需要通过对家庭关系本身施加干预来达到“根除”心理障碍的效果。并且家庭治疗在青少年心理障碍中应用相当广泛。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学派都有其优势性和局限性,似乎每个学派都有其不同的“适应症”,比如传统上认为心理动力疗法更适合人格障碍、认知行为疗法更适合心境障碍、以人为中心疗法更适合发展性问题等等。但是近年来随着学界越来越重视证据和数据,心理治疗领域掀起了一场“共同因素革命”。瓦姆波尔德及其同事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元分析研究后发现,不同疗法间并没有相对疗效,也就是说各个疗法的“独门绝技”并没有发挥作用,心理治疗的疗效更多来源于每个疗法实践过程中都包含的“共同因素”。瓦姆波尔德和他的同事归纳出心理治疗起效的三条路径:①真实关系,指双方在关系中努力做真实的自己,同时能够如实地知觉对方。②期望,是指来访者根据治疗师的叙述和自身的文化背景产生的“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是有效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之为安慰剂效应。③特点成分,指治疗师以令人信服的方式系统地使用一套疗法中的特定成分,并被当事人认可。关键不在于疗法和特定成分的科学有效性,而在于当事人是否可以接受对障碍的解释,以及这个解释是否与治疗行动一致。

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各治疗理论之间的整合以及多元文化与心理治疗具体技术之间的融合就成了大趋势。目前,心理治疗的整合有四个主要取向:①折衷主义取向:强调通过多个角度来深刻理解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是缺乏一贯性,对心理治疗师专业水平要求相对较高。②理论整合取向:强调将两个或以上不同流派的治疗理念纳入同一个治疗实践框架中,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除了认知行为治疗相对来说契合度很高外,理论整合取向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难实现。③共同要素取向:主张从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中识别出共同的起效因素,并且放大在以往实验研究中被排除的安慰剂效应,不再关注心理治疗技术所属的流派,只聚焦于共有的、基于实践或实验证据的共同起效因素。④同化整合取向:指以某一个治疗方法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吸收采纳其他流派的观点,这种做法在各类心理动力疗法的衍生疗法中比较普遍,不仅可以在主要理论方向保持稳定,还可以吸收其他疗法的长处,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整合方式。

此文图片来源个人活动和网络

内容|姜平 编辑|杨思扬

原标题:《当我们谈到心理治疗时,我们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