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河、小黑河、浑河、乌兰木伦河、红柳河……内蒙古境内的这些河流,都是黄河的大小支流,你都知道吗?
内蒙古作为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在人文、习俗、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深受黄河的影响,而地名是最直观的体现。
就拿呼和浩特人最熟悉的大小黑河来说,大黑河纵贯呼市地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支流。大黑河古称敕勒川、黑水,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蛮汗山东北坡骆驼脖子和双鹦鹉一带,由东向西至乌兰察布市旗下营出山,接纳源于大青山的五贝滩河等河流,并共同冲积成呼和浩特三角洲平原,流至托克托县城北部汇入黄河。
小黑河,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其为“芒干水”,隋唐之际,地舆志书上又将芒干水,称之为“蒙水”。到了辽代,又将蒙水称为“黑水”,以后历代沿用下来,元代时也有黑河之称,明朝时分“黑河二”,但并未明确大小黑河之称,直到清代才分称为大、小黑河。
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双河镇的河口村,作为黄河上中游分界点的河口村,则因地处大黑河汇入黄河口附近而得名。黄河经河套达土默川,浩浩荡荡千余里一路向东,来到这里后渐次蜿蜒向南,成为晋陕间的界河。清代这里为河口镇,隶属于托克托厅管辖。民国初,直属托克托县管辖。由于水势平缓,河面宽阔适合船舶行驶,内地商贾,尤其是秦晋两省的商人,利用这条黄金水道将边塞草原人们需要的食物、布匹、茶叶等各种物品运载过来,再将这里的牲畜、皮毛等土特产运回内地,每日河面上大小船只来来往往,途中自然形成一些供商人和船工们停歇和交易的场所,河口镇是黄河中游颇享盛名的水旱码头。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自古以来,黄河沿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河水系流经内蒙古,形成了有名的“几”字形,创造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两大平原: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
黄河流经河套地区,沿路滋润着银川平原297万亩耕地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近800万亩良田,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陕北高原沿长城一线零散分布的河谷小平原。这一带正是风沙干旱区,有了黄河,都可以不待降雨而获丰稔。此段黄河干道全线可以航行木船,自古即有舟楫之便。所以,中国久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谚。
今天巴盟人熟知的“磴口”,就和黄河有着联系,清同治年间,黄河泛滥,水退后,洪水携带泥沙在此处淤澄成一块高地,故得澄口,后演变为磴口。
巴盟还有很多地方因临近黄河而得名:临河,因处在黄河岸边,故名;渡口乡,位于磴口县黄河渡口,故名;河拐子村,位于磴口县补隆淖乡黄河拐弯处,故名。
向东,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这里处于“几”字形的包围下,三面都有黄河。鄂尔多斯市的地名与黄河也有着很多的关联,位于达拉特旗的东坝村,就是人们为防止黄河洪水,在村东修建了一座大坝,因故得名。
1947年,黄河在杭锦旗某地决口,因口子呈四方,故该地得名为四方口村。
20世纪50年代末,黄河主流在杭锦旗东移,形成大片冲积滩地,所以这里得名“大套子”……
这些与黄河有关的地名不但记录了黄河的位置,还记录了黄河的决口、黄河河道的移动、河道的形状和黄河大坝的情况。
《清史稿》载:“河水(黄河)……东迳厅南和博托河入萨拉齐。”黄河流经包头市境内214公里,让这里的很多地名也与黄河有关联。
壕沿,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因本村位于黄河岸边,故得名;沙海子,位于土默特右旗。清同治年间,黄河水出岸,本地被洪水淹没,水退后淤积成一片沙滩,故得名;张子淖,位于土默特右旗,清康熙年间,山西省忻州张子来此定居,起名张子村,清同治年间,黄河水出岸,洪水在此地汇集成海子;柳树淖,位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清同治年间,黄河水出岸,洪水在此汇成一个五里长的海子,海子里柳树丛生,故得名。
毛岱村,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1690年到1696年,康熙亲率清军三次征伐,其中最后一次在今毛岱村附近渡黄河时,当面向管旗都统下达谕旨,在毛岱设立官渡。毛岱官渡的废弃源于水患,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和嘉庆十二年(1807年),黄河两次暴涨,在毛岱村附近决口,河道向东北移动,据考证,今哈素海退水渠就是黄河南流的故道。
作为生命之源,内蒙古这些与黄河有关的地名,也正是黄河与内蒙古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见证。
来源:内蒙古客户端
原标题:《大黑河,小黑河……内蒙古的这些地方和黄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