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柴立元院士:做好重金属污染治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我们来讲冶金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从资源中去提取黄金、白银等金属,但是我们又要在开发金山银山的同时去保障我们的绿水青山。”11月24日,记者在中南大学冶金馆201室见到了新晋院士柴立元。在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插满了小旗,“我们每去一个地方都会插一面小旗,希望我们的脚步能遍布祖国各地。”

技术创新 “废物”翻身成“资源”

1999年,在日本留学的柴立元回国,回到母校中南大学,领衔组建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2000年,中南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成立。20年多来,柴立元院士跟“三废”治理一个个难题较上了劲,“我们要站在国家和行业最需要的地方。国家关心什么,我们就要关注什么;企业急需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

“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技术”“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拿到了一个个国家科技奖,更重要的是适用到企业“成本低,效果好”,帮助企业摆脱了废物处理困境,甚至让面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

在柴立元院士的科研思维里,“废物就是资源”,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财富。每一项技术的最终落脚点,不仅要解决重金属的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原料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用技术改变 他是“湘江母亲河治污卫士”

在业界,柴立元院士还有一个荣誉称呼,“湘江母亲河治污卫士”。

1999年,刚回国的柴立元得知一件非常震惊的事。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三汊矶的原长沙铬盐厂42万吨铬渣被堆放在湘江边上,由于铬渣中的主要有害成分六价铬是一种致癌物质,周边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柴立元及团队日夜奋斗,终于研发出了一种微生物治理方法,可将铬渣中大部分六价铬淋洗出来,消除六价铬对环境的污染。

在株洲冶炼厂试验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在观察和调节药剂流量时,污酸中的二氧化硫常会散发出来,弄得眼睛睁不开,鼻涕直流,咽喉难受。柴立元除了以身作则,还鼓励团队成员要坚持,“科研工作,没有不辛苦的!湘江母亲河承受这样的污染,这让她养育的科研工作者情何以堪?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总能为国家做出点事来。”

培养团队 组建环境工程学科

“我们团队有‘50后’,也有‘90后’。”柴立元说,对年轻人最大的爱护就是“给任务”,一批批年轻人上来了,“1+1>2”,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历经20多年发展,柴立元带领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已拥有核心成员41人,其中教授25人,80%的科研人员具有海外研究经历。团队先后入选首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以及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以团队为主的中南大学环境工程学科2018年进入ESI全球前1%,同时促进冶金工程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A+学科,有力推动了冶金与环境学科的交叉发展。

从兴趣入手,寄语大学生“知行合一”

虽然工作繁忙,但柴立元院士不仅带研究生,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他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寄语求职路上迷茫的本科生从职业兴趣入手,做好生涯规划。1985年高考,柴立元以总分569分的成绩成为当地理科第一名。当时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离他家不远,听大人们说那里是炼黄金的地方,他想要是能学会炼黄金,应该是个不错的工作。填报志愿时,出于对“泥巴中提取黄金”的好奇,他选择了有色冶金专业。在他看来,冶金是很神奇并且有趣的一门学科。事实上,柴立元的博士论文方向就是“黄金提取研究”。

“我希望我的学生多了解国家的重大战略,具有家国情怀,今后无论身处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能够将中南大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奋斗精神传递到各行各业。”柴立元院士表示。

拼命奋进 要把治污足迹走遍大江南北

在柴立元院士的人生里,苦累和脏,从来不是考虑因素。柴立元带领团队在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楼后面搭建了一个重金属废水处理站,约200平方米的半露天场地,装置简单,曾被戏称为“乡镇企业的简易工棚”。

在技术的研发成功之际,也面临着技术成果转化、推广使用的困境。为了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企业,柴立元总是带领团队到工厂现场开展实验。“开始我们用彩条布做顶,搭一个工棚,我们团队里一个漂漂亮亮的小姑娘,到这样的实验室,几天就满脸起痘痘了。”柴立元院士笑着说,现在条件改善了,他们开发了20多台套移动式中试装备系统,把实验室技术开发成移动集装箱车实验室,拖到企业现场进行实验整改,“至少可以避免日晒雨淋了嘛。”

那从容的笑容,让人想起毛泽东的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柴立元院士说,从一个污染治理到另一个污染治理,祖国他已经走了一大半,以后要把治污的足迹遍布祖国的河山,“像习总书记说的,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人物简介

柴立元,男,1966年9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委员。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及“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东亚资源再生技术会议国际组委会中国方主席,应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汞问题政府间谈判专家组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称号。,201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代表。

综合自新湖南 长沙晚报

审核:刘立平

编辑:黄昌华 陈凤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原标题:《中南大学柴立元院士:做好重金属污染治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