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驾“电动轮椅”被拒乘地铁?回应来了,没想的那么简单

目前25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11月13日上午9时,9名需要依靠轮椅出行的脊髓损伤残障人士,在驾驶着装有电动车头的轮椅进入上海轨交三号线宝杨路轨交站时遭拒。

上海地铁发文回应,值班站长根据安全规范,向他们告知需要断电和拆除车头。由于部分轮椅乘客不同意拆除动力装置,沟通了较长时间,最终残疾乘客先后同意全部拆除了车头并切断电源,在车站工作人员、驻站民警等的共同配合下,分批护其送进站乘车。

上海地铁表示:

按照《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上海轨道交通代步工具使用及管理规定》和地铁大客流安全通行的实际,自带动力系统的残疾人车必须在卸载动力后才能进站,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走行乘客的安全,防止因人、车速度差导致的人车冲撞等安全事故。

残疾人的上述遭遇在网上引发广泛热议:

“电瓶动力车在公共场所行驶有危险性。”

“如果允许带上地铁,有人偷偷在地铁里组装后行驶,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残障人士和健全人士都应该遵守制度。”

事实上,轮椅电动车头是一个新鲜事物,多名脊髓损伤残疾人士均表示,这种车头的出现,解决了他们此前出行存在的种种“痛点”,让他们独立出行成为了可能,提升了他们生活的质量。但就目前来说,这种车头的使用范围在多项法律规章中均没有明确,其安全性能更有待于评估。

那么,装有电动车头的轮椅究竟能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申城轨交拒绝其进站乘车是否有依据?残疾人士的无障碍出行又该如何保障呢?

让不让进站?约70%站点网开一面

11月19日,上海宝山区的缪女士,她是上述9名残障人士之一。她说道,当时,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共33人组成了一个旅行团,11月9日从上海出发乘坐游轮前往长崎游玩。33人中,9名家属属健全人士,其余24人均是残障人士。24人中,2人为小儿麻痹患者,其余均是脊髓损伤患者,必须依赖轮椅出行。而之所以能独立完成出境游玩,用缪女士的话来说,全拜可加装在轮椅上的“电动车头”所赐。

缪女士描述了这种加装于轮椅之上的电动车头:由车把龙头、锂电池、电机、车轮、刹车等组件构成,通过轮椅连接组件与普通轮椅接上后,就可以用双手操控车头带动轮椅前行;而一旦将车头拆卸,又回归为普通轮椅,非常方便。可就是这样的电动车头,在长崎游玩结束回来后,给缪女士一行人带来了麻烦。

图片来源:“蓝天畅行助残服务社”

11月13日上午9时,包括缪女士在内的9人,从上海国际邮轮码头下船后,坐着轮椅开着电动车头,赶往三号线宝杨路地铁站,希望换乘地铁回家。进站后,9人被值班站长拦了下来。站长告知他们,根据规定,他们的“轮椅车”属于加装自带动力系统和方向控制的无障碍轮椅,属不得进入地铁开行的交通工具。双方很快起了争执。据缪女士讲述,她很快协调所有人主动断电,拆下了车头,表示愿意将车头作为随身行李带上车。可是值班站长仍坚持规定,不予放行。

但申通地铁给予了不同的说法,称当时之所以不予放行,是“由于部分轮椅乘客不理解,不同意拆除动力装置,在解释沟通上使用了较长时间”。不过,经过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沟通协调,最终9人在全部拆除了车头并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得以由车站工作人员、驻站民警等帮助进站乘车。

进入地铁站后,缪女士等人将电动车头拆卸,尝试进站乘车

缪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上海市民服务热线“12345”中看到,多位依赖于加装电动车头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反映,在进入申城轨交乘车时均有过被阻拦不予进站的经历。一位王女士反映,她10月10日在轨交3号线虹桥路站进站乘车时也遇到了阻拦,后反复沟通才得以进站乘车。

但据王女士称,根据她的个人经验,乘坐加装电动车头的轮椅进出申城的轨交站,遭拒的几率大概为30%,不算太高。

能不能进站?尚无明确答案

缪女士乘坐的“轮椅车”能不能进入申城的轨交站呢?

申城地铁运营部门曾明确表示,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禁止在地铁内使用。原因是地铁是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人、车的速度差,容易导致冲撞事故。以此类推,最高设计时速为20公里每小时的轮椅电动车头,显然不允许大摇大摆地开进地铁。

缪女士在与轨交站工作人员沟通时,工作人员曾拿出一份《规范性附录》,其中明确的不可进站代步工具中,就包括了“电动类含方向控制的无障碍轮椅车”。

那么,将电动车头拆卸,作为行李带进站可以吗?

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八条“携带的物品重量不得超过23千克,体积不得超过0.2立方米,长度不得超过1.7米。”记者询问了缪女士,轮椅的电动车头重量大约在15千克左右,体积和长度并不超过上述限制。理论上来说,将车头拆卸后作为行李,在包装好并不妨碍其他乘客的前提下,应该可以带入车站乘车。

车头进入车厢内不仅占用了大量公共空间,此前还曾发生过残障人士乘车期间自行将车头安装起来,开行出站的违规情况,带来了安全隐患,这使得一些站点的工作人员在操作时较为谨慎。

缪女士将车头拆卸后,视为随身行李抱在手上

11月19日下午,申通地铁发布了针对此事的《情况说明》,“要求对加带动力系统的残疾人车辆必须在拆除车头和切断电源后,由车站工作人员或家属陪同,采用护送对接的方式乘坐轨道交通,既确保轨道交通乘客的出行安全,也保障残疾人的正常出行权益。”也就是说,明确电动轮椅在拆除车头后,可以进入轨交乘车。

能不能上路?还是“灰色地带”

11月19日下午,市残联与申通地铁、残障人士代表召开了座谈会,带车头的电动轮椅不被允许上路行驶,加之本身带有一定车速,且人行通道往往不够平整、宽阔,因此也不太可能允许在人行道上行驶。据市残联表示,目前在他们提供的“阳光辅具网”上,只有无车头的电动轮椅可供免费申领或租借。

除了能否上地铁外,这类自带动力系统和方向控制的无障碍轮椅是否具有路权,本身也存在疑义。

“根据实际操作,这类电动轮椅应该属于非机动车的管理范畴,是需要上牌的。”一名一线交警说道,根据相关规定,未取得号牌的电动轮椅肯定不具备道路行驶权,肯定不能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上行驶。

此次事件中9名残障人士使用的的自带动力系统和方向控制的无障碍轮椅均没有非机动车号牌。根据《上海市非机动管理办法》,自行车、残疾人手摇轮椅车实行自愿登记,其所有人申请登记上牌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办理。对于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办法》明确应当经本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取得非机动车号牌和行车执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这些未取得号牌的电动轮椅并不具备路权。

那么,残障人士能否在人行道上使用电动轮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非机动车不能在人行道上驾驶,这也就意味着电动轮椅不能开上人行道。

从销售这款车头的商家处确认,由于政策原因,目前带车头的电动轮椅无法上路,只能在小区等封闭场所使用,至多也只能在道路条件较好的人行步道上行驶,做短途出行。

该不该通融?有待寻求一个平衡点

但对脊髓损伤人士来说,轮椅电动车头的意义,同平板车之于普通人,或许不可同日而语。

缪女士说,自从2016年六七月份购买了轮椅的电动车头后,她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她基本无法独立出门。不管是打车、还是驾驶允许上路的残疾人车,都需要有人帮忙抱她上下,极为不便;而如果要借助普通轮椅通过公共交通独立出行,公共交通与家里或单位之间的几公里接驳路程,靠手推着轮椅走也难以完成。轮椅电动车头的出现,解决了上述所有不便,缪女士得以独立上下班。“出国旅游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也轻而易举,轮椅电动车头就是我的腿!”

尝到了新式辅助工作带来的甜头后,缪女士发起成立了上海蓝天畅行服务社,致力于鼓励和她一样的残障人士,通过辅具和公共交通,跨越障碍独立出行。据她表示,上海近年来仅她熟知的范围内,就有上百名残障人士用上了这类车头。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这类车头亦能方便买到。市面上主要流行的一款为上海威之群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销售人员周宇说,4年前公司设计这款电动轮椅车头后,当时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针对的是年轻的、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士。相比于传统的人力轮椅,只要装上充满电的车头,普通的轮椅就能拓展20多公里的活动范围,不用麻烦亲友,操作更为轻便、灵活,且可以拆卸,使用场景比较丰富。卸下车头,就可以恢复正常的轮椅使用方式,比如选购运动轮椅的人士还可以和朋友打打篮球、结伴短距离出游,减轻他人搬运的负担。

不少残障人士表示,仅凭目前的法律法规就对现实需求强烈的轮椅电动车头加以限制,妥不妥值得商榷,“按照现有法律规定对电动轮椅一禁了之,管理难度最低也最简单,但未必是最好的方式。”也有不少市民和网友认为,秉持着“无障碍让城市更有温度”这一理念的申城,应该为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出行提供更多方便。

“电动轮椅是近年出现的新生事物,相关管理要求仍有待进一步细化。”法律界人士对记者表示,“应当考虑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及时更新相关管理办法。”建议有关方面主动作为,尽快对轮椅的电动车头的自身安全性、公共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在车头速度、重量、连接方式等指标上,界定质量安全标准,在兼顾残障人士出行、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管理方便各方的基础上,寻求一个平衡点。

• End •

来源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原标题:《残障人士驾“电动轮椅”被拒乘地铁?回应来了,没想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