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东北亚地区处在百年大变局的进程中。东北亚需要走出历史阴影、实现历史的认知和解,需要大思想、大智慧,特别需要政治勇气。当今东北亚地区 的第一要务是维护和平。美国直接介人东北亚,因此,中国力量的提升对美国构成了直接挑战,中美之间的力量博弈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关系和秩序构建的主要因素。面对诸多矛盾,我们需要把握变化的大局,以新的思维和行动推动新型安全机制的构建。
以中国崛起为背景的东北亚大变局包含着新的含义:地区力量对比与秩序结构之变的特征与影响不同,引领性思想与行动发生转变,东方思想传统的影响力增强。东北亚大变局的深刻含义不是体现在短时就能看得见的全新结果,而是体现在一种迈向国际关系与秩序新范式的相对稳定的进程。中国在推动构建东北亚新安全关系与秩序中要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 历史阴影;认知和解;新型安全机制;引领作用;东北亚安全
一 引言
我们正在经历百年大变局。在诸多变局中,东北亚地区的变局引人注目,影响巨大。按照地缘定义,东北亚是亚洲的东北部地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国和俄罗斯东部地区;按照地缘政治(gopolitics)定义,则可包括美国以及其他利益攸关 者。本文的分析基于地缘政治定义,重点研究东北亚关系与秩序的历史治革、现实状况与未来转变。
研究东北亚地区的变局需要基于三个大的视角:一是历史的东北亚;二是现实的东北亚;三是未来的东北亚。在东北亚,历史并没有完全终结,主要是近代历史不仅仍 然存留,而且有影响。因此,东北亚有着如何走出历史、构建新关系的问题。现实中,东北亚仍然存在分割,既有朝鲜半岛那样的南北分割,也有安全关系上的分割及对立。
东北亚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区域,仍然有着如何结束分割、实现合与和的问题。东北亚 的未来取决于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和各国为这种转变所付出的努力。东北亚地区关系与秩序重构的序幕已经拉开,需要一个有别于现在且比现在好的未来。
东北亚是一个"二元体":一方面,该地区是经济的重心,汇集了世界前三大经济体。长时间以来,中日韩经济谱写了经济增长的"神话",创造了发展奇迹。另一方面,该地区又是政治安全高风险区,半岛分裂,险象环生。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区内与区外、双边与诸边等利益和矛盾相互粘连,相互交叉,有些非常敏感,也非常脆弱。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像东北亚这样,如此多的生机与风险并存。把握大局,引导方向,使东北亚地区的转变治着合作、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行进至关重要。东北亚是世界力量(powe)最集中的地方,大国集聚,如果形成合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地区前景会很光明;如果陷人争斗,向坏的方向转变,则会悲剧重演。东北亚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处理不好,就会爆发危机,甚至可能发生战争。东北亚是世界上核武器规模最大、烈度最强的地区,加上朝核问题的出现,使得东北亚处在核恐怖的阴影之下,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逼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既是理想目标,也是为之奋斗的任务。当然,建设这样的世界不是靠中国一己之力,需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显然,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东北亚落地,是中国东北亚外交的中心任务,构建基于持久和平的东北亚是中国发挥新型大国引领作用的重要实践。
中国地处东北亚,与地区各国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作为早期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过引领性影响,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儒学文化圈"天朝礼制体系"等独具特色的地区关系和秩序。近代,西方崛起,中国势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崛起的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与西方列强争霸,大举对外扩张,霸占朝鲜半岛、对俄罗斯发动战争进而侵略中国,推动建立由其掌控的"大东亚共荣圈",从而改变了东北亚地区的传统关系与秩序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关系与秩序重构发生了重大转变。美国进人东北亚,战败的日本被美国占领,改造成其盟国;朝鲜半岛分裂,分别成立主权国家,南方成为美国的盟国,北方加人社会主义阵营;独立的蒙古国也成为苏联的盟友;中国内战结束后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结盟,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政权成为美国的盟友。
一时间,东北亚变得四分五裂,陷人严重的对立和对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历时三年,这对东北亚的关系与秩序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对抗加剧。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充满动能的地区,即便是在冷战大格局下,关系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韩国恢复邦交,中苏陷入对抗;70年代,中美建交,中日恢复邦交。这些调整与变化为东北亚地区的关系和秩序增添了新的因素,提供了新的运作空间。特别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新发展,使两国的经济关系密切起来。
洽战结束后,除了朝鲜尚未与韩国、美国、日本建交,其他国家之间均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尤其是中韩建交使得中韩经济关系和中日韩经济网络快速发展,中国的市场与日、韩的技术,三者结合生成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使东北亚成为东亚、亚太及至世界的经济增长中心。
但是,东北亚地区并没有真正摆脱分裂与对立的局面,特别是朝鲜发展核武器使 得地区关系复杂化,围绕朝核问题的博弈增加了发生不测的风险。尽管自2018年年 初朝美、朝韩互动牵动了一些新变化,但是不确定因素很多,高风险期并未过去,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关系与秩序的重构,建设东北亚的新未来,看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走出历史的阴影
东北亚仍然笼罩在历史的阴影之下,历史遗留的问题仍然成为当代地区关系发展的羁绊。因此,构建东北亚新关系和秩序,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克服历史的障碍,走出历史的阴影。
历史是过去,是不能回转的,但历史具有延续性,作为过去的叙事和记忆,会以不同的形态体现在现实中。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叙事与记忆,在涉及对外历史时,基于各自的立场、利益和认知,会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认知,这就必然会引发国家间的矛盾甚至冲突,进而影响国家间关系。国家间的历史关系会因各种原因遗留下许多未解问题,特别是那些涉及争端的问题,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成为引起矛盾与冲突的激发点,形成笼罩在现实关系之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历史上,以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联系紧密,构成了具有鲜明地区特征的地区关系和秩序。但是,东北亚区域关系和秩序经历过重大转变。东北亚的近 代史开始于19世纪中期,之前称为古代历史,两者之间的结构与性质有着很大不同。
总的来说,东北亚的古代历史具有两个突出特征:其一,中国一直是最发达与力量 最强大的国家,因此成为学习的楷模,其政治、思想和文化向外传播。朝鲜、日本引人中国的汉字,学习中国的思想及治国理政方式。由此,以中国为中心确立了地区关系 结构与地区秩序准则。其二,东北亚地区的关系与秩序基本上是建立在国家自立、自 主的基础上,中国并不直接掌控,各国作为主体发展了自己的特色政治与文化,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朝代变换、力量重组主要是在各自内部进行。
因此,东北亚古代历史时期的关系与秩序大格局比较稳定。就古代历史对现代关系的影响而言,也有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叙事的矛盾,各国出于不同的记忆和认知,对历史有着不同的记录和解释;二是"历史归属"的矛盾,比如,由于陆地连接,历史上中国东北部与朝鲜半岛的民族构成与统治有着交互性和交融性,以现代立场定位历史就会产生矛盾。尽管如此,古代历史对于东北亚国家间的关系并 不构成真正的冲突激发点。从这个角度说,东北亚国家都有着对古代历史的良好记忆,历史交往特别是文化交往是作为一种具有共识的历史价值发挥作用。
东北亚的近代史则比较复杂。近代,东北亚地区的关系与秩序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是力量对比发生转变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重要变化。力量转变的主要标志是日本实力上升,中国实力下降,日本成为军国主义强权。日本崛起后,与中国(清朝)开战,擢取台湾地区;占领朝鲜半岛,对朝鲜实施殖民统治;发动日俄战争;对华发动全面战争。日本成为东北亚的霸权国家,对东北亚关系和秩序进行了颠覆性改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与德国法西斯为伍,中国与苏联、美国等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德国和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东北亚地区而言,虽然日本战败为东北亚各国共同参与重构地区关系和秩序提供了历史机遇,但是由于冶战开启,东北亚产生新的分裂,一些本该解决的重大历史问题被掩盖起来。东北亚的分裂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朝鲜半岛南北分治。南北各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成立了独立政府,陷入以洽战为背景的对抗,发生了大规模战争,这种分裂与对抗延续至今。其二,政治与安全分裂。中国、苏联、朝鲜和蒙古国结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结盟,形成东北亚 洽战对抗大格局。后来,这个大格局随着中苏分裂发生转变,而中美建交和冶战结束使得这一格局进一步发生重大调整。
东北亚的分裂并没有因为冶战结束而终止,尽管中韩、俄韩实现建交,朝鲜半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至今,政治安全上的分裂非但没有弥合,反而以新的形式得到加强。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状态,地区安全架构分裂仍然存在。事实上,东北亚的分 裂既是客观现实,又有历史延续的特征,这使得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成为现代地区关系与秩序的组成要素。
历史遗留问题大体可归结三类:其一,双边历史问题,主要涉及中日历史问题以及朝韩与日本的历史问题。由于受害方没有参与解决历史问题的工作,致使日本没有彻底对侵略中国、殖民朝鲜的历史做出深刻认识,尽管表示"反省"但没有得到日本政治家和国民的不可逆共识,因此不断出现不承认侵略、否定南京大屠杀、政治家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编写不正视历史的教科书等问题。
其二,领土争端问题,主要涉及韩日之间、中日之间、日俄之间的岛屿争端。韩日之间就独岛(日本称"竹岛")归属严重对立,尽管该岛由韩国占守,但日本并不承认,俄国(包括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作为一个崛起的强国对东北亚也有着重要影响,包括对中国的领土扩张、与日本的争夺与战争、支持蒙古国独立等。但是,日本显然占据主导地位。
王秋彬认为,历史问题具有广泛性,几乎所有的东北亚国家都卷入了历史问题;具有复杂性,领土争端、难改变。参见王秋彬《历史问题争端与东北亚安全》,载《国际视野》,2014年第5期,第66页。
历史遗留问题与国内政治、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具有长期性,根源在于日本缺乏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日本又很朝鲜与日本尚未建交,历史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韩国与日本的历史问题尽管在建交时得到政治解决,日 本对韩国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但是解决并不彻底,,韩国公众不满意,也不时出现反复,教科书、慰安妇,历史事件等诸多历史问题不时引发矛盾.
在政府文件、教科书中均坚持该岛属于日本,两国为此不时发生对抗。中日钓鱼岛争端不时引发危机。中国向来坚持拥有钓鱼岛的主权,但为了中日关系发展提议搁置争 议,而日本否认钓鱼岛存在争端,以"国有化"的方式强化"所有权"。在此情况下,中国加强了主权宣示,包括公布领海基线、定期巡航等。苏(俄)日之间围绕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成为阻碍签署和平条约的障碍。
其三,日本作为侵略者的责任清算问题。这之所以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是因为东北亚的近代关系主要与日本奉行的强权争夺、实行侵略与殖民政策有关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出于冷战的需要,把日本改造为其军事盟友,对其侵略历史没有彻底清算,保留了天皇制,让犯有战争罪行的政治家、高级军官复位。由此,日本军国主义和"皇国史观"没有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更重要的是,美国通过占领日本并把其变成盟友,解决了美日的"历史积怨"(日本轰炸夏威夷),但其他东北亚国家 并没有这样的机会。除日本外,没有其他东北亚国家参与关于战后处理日本侵略问题的旧金山会议,当然也就没有签署《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因此留下了隐患。
不仅如此,冷战导致的东北亚地区对抗格局没有给东北亚国家解决历史问题留下 空间。即便在此后的发展中,出于政治需要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像韩日、中日之间恢复了外交关系,但历史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清算,一些敏感问题要么被搁置,要么被简单处理。因此,被掩盖的问题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时冒出来,甚至会生成新问题。但是,历史毕竟是过去,即便那些被不合理改变的历史,也难以推倒重来。在此情况下, 我们需要一些新思路。东北亚走出历史的阴影,需要实现当代关系对历史的超越,实现对历史的认知和解。
如何实现历史的认知和解?按照字义,和解就是敌对方归于和好,不经过法律程序,达成相互让步与和好的共识。也就是说,和解就是当事方不再为过去争执或者相互仇视。当然,历史的认知和解不同于一般的纠纷和解,所涉及的是历史大事件,被加害方鲁遭受巨大损失,牵涉国家、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认知和解既需要当事方之间的复杂交涉与安排,也需要综合的大环境,更需要加害方的诚意与责任担当。
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和主战场,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承担着历史罪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并没有实现真正和解,这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通过两个重要安排实现了历史的认知和解:一是共识,推动欧洲联合,在合作中消除历史的分裂,加固欧洲区域管理的 制度基础;二是决断,把德国(联邦德国)纳人联合的欧洲进程,实现两个历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两国共同引领欧洲合作。历史认知和解引领了欧洲的联合运动,为欧洲创建了稳定的秩序,实现了基于和解的长久和平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北亚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实现基于地区联合的历史和解。美 国主持的阳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主要是把日本纳人以美国为首的集团,参与冶战对 抗。因此,东北亚没有机会开启像欧洲那样的历史和解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 去70多年,地区关系与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谈历史和解,需要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走出历史问题笼罩的阴影。
东北亚在现代情况下实现历史的认知和解,需要大思想、大智慧,特别需要政治勇气。大思想就是大局观,着眼于整体利益,面向未来;大智慧就是设法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政治勇气则体现为政治家基于大局利益的决断。鉴于东北亚历史遗留,
问题不时发作,实现认知和解的关键是能够在出问题时做到"急流勇退",即在矛盾出现时,当事方特别是政治家要能够把温度降下来,而不是让矛盾激化。政治家需要考虑国内的民众情绪和政治压力,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只有"退一步",孑可以创造解决问题的空间,开展对话与协商。不然,一旦矛盾激化,就容易引发更大的问题,让本来沉寂的历史争议又热起来,让社会情绪动员起来,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般而言,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要么搁置起来,要么开展谈判。搁置需要双方的共识,这特别需要政治勇气,需要信守承诺,任何一方不挑动事端。搁置是一种智慧, 是当事方共同的政治承诺和责任。比如,考虑到钓鱼岛问题的复杂性,在中日恢复邦交时,中国就提出搁置的建议,日本对此也是接受的。这样,就搬开了历史遗留问题中 的一大障碍,使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变得比较容易。只是后来日本政府背弃承诺,转而公开否认存在争端,且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从而逼迫中国政府采取反制措施,包括坚定宣示主权。这种改变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今,面对新形势,中日两国仍然需要智慧,给看似无解的问题提供超越的空间,让无解变成"求解"。再如,韩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尽管有些在建交中看似解决,但是随着后来形势的变化,即便已经签订协议的问题也会再冒出来,如慰安妇问题、劳工赔偿问 题等矛盾激化,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历史问题在韩日关系中是最敏感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一旦问题爆发,需要双方当局出面加以缓和,尽力通过外交渠道进行对话与交涉,避免采取对抗性的报复措施,引发社会激进情绪,否则可能会导致更大 的冲突。也许俄罗斯(苏联)与日本之间就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争端的相对"冷处理"是一个不爷人满意,但有助于避免发生两国对抗的一个案例。迄今,因为历史 遗留的争端,两国没有签署和平条约,但是对话的大门并没有关闭,存在求解的机会,可供考虑的不同方案还在不断推出。
历史本来是客观的存在,但是出于复杂的原因,各方对历史的认知会存在巨大差 异,特别是后人对历史的认知又会带上时代的印记。东北亚国家走出历史的阴影,有一个如何处理"历史存在"与"现实认知"的对接问题,也有如何实现历史认知重构的问题。在现实中,很难让一国接受他国的历史观,于是就会产生历史存在与现实认知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处在不同地位的国家来说,差异性往往很大,有时甚至完 全相悖。东北亚能否走出历史遗留问题的阴影,既关系到现在,也维系着未来。不走出历史的阴影,就难以合力应对诸多严峻挑战,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虽说历史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但是历史的恩怨总是需要化解,而且并非不能化解。东北亚是时候走出历史阴影、实现新形势下的历史和解了,为此,需要一种超越历史与历史遗留问题的新认知。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列入双边和区域合作机制议程(如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机制),达成认知共识,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和解进程。
三 把握大变局进程的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东北亚现代地区关系和秩序的一个转折点,战后东北亚构建了新的地区关系和秩序。日本战败,东北亚本应构建一种终结历史、面向未来的地区关系和秩序,但是由于美苏反法西斯同盟分裂,形成了基于美苏对抗的地区关系和秩序结构,即一方是以美国为首、日本和韩国参加的军事同盟,另一方是以苏联为首,中国、朝鲜和蒙古国参加的集团。这种大对抗导致朝鲜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长 久分裂,大对抗格局进一步加固。在东北亚地区历史上,第一次由域外大国美国在构建地区关系和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
20世纪60 年代,中苏分裂,东北亚两极对抗的格局出现变化。此后,美国与中国走近,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肩反对苏联霸权;中日恢复邦交,签署了中日和平友 好条约》。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北亚地区关系的一次大调整。特别是中国实施 改革开放,使得地区关系的调整突破狭窄的两极框架,开拓了综合关系发展的空间。
中国与美国、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快速增长,政治、教育、文化等关系也得到很大发展。由此,东北亚地区基于冷战框架的对抗格局出现大的转变。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中俄、中蒙关系正常化,中韩、俄韩建交,东北亚地区的关系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是中日韩经济关系快速发展,构建了互补型的区域性产业链和经济网络,三国成为东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的经济重心。
从地区关系与秩序结构上看,东北亚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经分离",即安全与 经济的关系不同向、不同步。例如中日韩三国。一方面,日本和韩国是美国的盟国;另一方面,它们又与中国构建合作机制(中日韩领导人对话机制)。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中心的军事结盟旧格局并没有发生转变,朝鲜半岛分裂与美朝对抗的格局没有改变,朝鲜 与日本、韩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东北亚地区关系生成了一种复合多层结构。不过,由于内外形势的变化,东北亚地区关系的这种多层结构并不稳定:一是双边关系,主要是中日关系、日韩关系因为历史遗留问题的作用不时发生矛盾;二是朝鲜半岛局势,在美朝对抗性加剧的情况下,朝鲜选择拥核,这使得朝鲜半岛与东北亚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特别是由美国主持的旧金山会议签署对日和约,确立了美国对日本的主导权,并且以联合国的名义,把导的·美国通过把韩国纳入军事同盟体系,获得了对韩国安全的主导权,构建了以美日韩军事同盟为基础的东北亚安全框架。
战后东北亚地区诸多事务置于其掌控之下,如对冲绳(包括钓鱼岛)的托管和此后"还政于"日本,都是由美国主导下的 中日韩领导人对话合作机制开始于1999年,先是在东盟+中日帕"10+3")框架下进行;2008 年,三国开启独立的对话合作进程;2010年,在韩国首都首尔建立了三国合作秘书处,负责协调三国合作事宜。
从发展的角度观察,东北亚地区关系格局最重要的变化是实力的对比。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力量格局转变。历史上, 中国鲁是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19世纪后期日本超过中国;如今,中国又超过日 本,且力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的变化必定对东北亚地区的关系和秩序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如今的东北亚与以往不同,由于美国直接介人,日本被置于美国领导的同盟 体系之下。因此,中国力量的赶超形成了对美国的直接挑战,中美之间的力量博弈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关系和秩序构建的主要因素。在此情况下,出于战略考虑,一种大力量组合有时显现出来,即美日韩同盟体系与中俄朝战略协调。尽管这与冷战时期的对抗组合不同,但是毕竟有着一定的战略利益博弈含义。自2018年开始,随着美朝领导人会晤、朝韩领导人会晤,围绕朝核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的博弈使得地区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经济是东北亚地区利益链接的基础,中日韩建立起互补型的产业链。如今,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外部大环境的变化。美国不再担当东亚出口市场的角色,大力推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大幅度提高中国输美产品的关税,对企业实施制裁,从而 使得基于加工出口的产业链断裂。二是经济关系结构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诸多领域互补结构发生转变,相互间竞争性增强,产业链和经济网络结构需要重构。从这些方面来看,原来中日韩紧密经济链的基础发生变化,能否以及如何重构新的紧密经济链,还需要政治推力和巿场聚合力。如果没有强烈的政治共识,东北亚经 济的聚合力可能难以较快形成。日本通过牵头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及与欧盟签署高水平的自贸区协定,力图在区外拓展经济利益空间。日 韩相互间实施经济限制损害了产业链基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构建更大的网络平台。在此情况下,东北亚经济的聚合力无从谈起。
从综合的新变化看,东北亚地区关系与秩序转变呈现出复杂和不确定的形态:其一,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关系格局发生转变,其中,中美战略博弈的力度加强。中美战略竞争是一个大格局,具有全面性特征,主要是美国力图制约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 提升。中美在东北亚的战略博弈主要是在安全与地区秩序方面,触及美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利益和地位,也涉及其他各方利益。因此,中美战略博弈导致地区力量的复杂组合。这种组合与冶战时期大对抗架构下的力量组合不同,基于利益博弈的各种组合并不是完全封闭与对抗的,在许多方面有交叉性联系甚至是合作。
其二,朝核问题成为一个大变数。中国引领的六方会谈管构建了一个共同参与平 台,但因朝鲜退出而终止。朝鲜经过多次核试验,自行宣布为拥核国家。如何实现朝鲜弃核、朝鲜半岛无核化与和平机制构建变得异常困难。2018年年底开启的朝美领导人会晤、朝韩对话、中朝对话、俄朝对话等虽然使紧张的形势"平静下来",但是在关键问题上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爷人担心的是,各方力量的博弈也许会使共识难以达成,从而埋下爆发新危机的种子。
其三,中国综合实力上升引起复杂的反应。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具有越来越强的拉动作用,从而受到欢迎;另一方面,东北亚各国对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表示担心,既担心中国主导,也担心中美之争。在此情况下,各方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对冲(hedging)外交",即便是属于美国盟国的日本和韩国也是如此。
东北亚地区大变局尚处在一个长进程的初始阶段,就像厚厚的冻土层,刚刚开始有些松动。大变局时期各种矛盾交织,相互碰撞,极易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因此,当今东北亚地区的第一要务是维护和平。自朝鲜战争以来,东北亚地区没有发生过战争,这是东北亚地区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基础。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北亚地区几度处在战争的边缘,所幸通过多方努力, 战争得以避免。20世纪60年代,中苏对抗箭在弦上,管发生小规模边界冲突,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在此情况下,中美实现了互动,形成"中美苏大三角"制衡架构,缓解了中苏之间的对抗压力。冶战结束后,美朝对抗升级,朝鲜开发核武器,使朝鲜半岛充满火药味。为此中国牵头六方会谈,设定了朝鲜弃核与半岛和平目标,把各方拉到同一个对话平台。尽管六方会谈最终没有解决朝核问题,但开启了通过谈判解决朝核问题的进程。如今,包括美国在内,各方都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对话谈判才可以最终解决和平与安全问题。
总的来看,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大国角逐对抗,引发战争。这是传统变局的方式,以战争决定秩序。当前尽管美俄也存在矛盾,但主要矛盾体现在中美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直接介人东北亚事务,通过建立军事同盟成为地区安全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其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美国认为中国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对其主导地位形成挑战,因为中国并不接受这样的地区 安全结构。中国力图推动东北亚地区新安全秩序和机制的构建。在这种新秩序中,中国要有相应的地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新形势下大国角逐与秩序构建并非必须通过战争,因为当今大国战争无胜者,代价难以承担。重要的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不走传统大国争霸的老路,是一种"新型挑战者",是要通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竞合方式"推动现有关系与秩序的改变。这与当年日本崛起与列强争雄、用武力构建势力范围的方式截然不同。在东北亚,其他大国的博弈,如中日之间、俄日之间、美俄之间,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都难以构成引发大危机的因素。特别是中俄之间,两国结成紧密的战略协作伙伴,已经走出历史,构建了新关系,对于东北亚和平的维护起到平衡器的作用。
第二,朝核问题引爆危机。自2019年开启的新一轮对话,包括朝鲜半岛南北对话以及美朝、中朝、俄朝对话,使朝核问题重新走上通过对话谈判解决的轨道。但是,在
如何制定可行方案和启动实质性行动上还没有定数,如果久拖无果,则存在形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而一旦发生逆转,形势就可能急转直下,发生大危机。其中最大的不确 定性还在于美国对朝政策和朝鲜的拥/弃核政策。有利因素是,中俄与包括美国在内的相关各方均保持正常的外交关系,主张政治解决朝核问题,特别是在危急时刻,不 仅可以进行斡旋,而且可以发挥干预和平衡作用,阻止形势恶化失控。
第三,热点升温,发生突发事件,包括海上、空中发生意外或者有意的冲突事故。这种突发性事故如果不能通过应急外交进行有效处理,,也可能会升级。不过,从以往的经验看,这类事件还是能够得到应急处理的,当事方大都能从大局出发,不让小事件 酿成大祸。如前所述,东北亚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矛盾,矛盾激化甚至发生冲 突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能掌控局势,防止升级。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并不太难。
相比较而言,在世界各地区中,没有比东北亚变局更大、更复杂的了。以中国崛起为背景的东北亚大变局包含着新的含义。
其一,地区力量对比与秩序结构之变的特征与影响不同。近代,日本超越中国成为东北亚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如今,中国超越日本,成为该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 国家。日本崛起后加人西方列强争夺,力图靠军事扩张称霸亚洲,主导地区关系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美国直接介人东北亚,从而改变了该地区中日两极化的传统框架,后来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地区"多极"力量格局的形成。因此,东北亚地区关系与秩序的构建不再治袭传统的中日对决的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北亚地区的关系和秩序先后经历了苏美两极格局和美国单极格局。随着力量结构的变化,地区关系和秩序的变局正在发生,并且捋进一步深化。就力量对比和作用而言,改变最大的应该是美国,它不再是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的霸权国家;中国的作用会上升,不再仅是一般的参与者。
其二,引领性思想与行动发生转变,东方思想传统的影响力增强。近代,国际关系和秩序被大国争夺、殖民占领的"丛林法则"所主导。尽管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范式推进了世界和地区发展,但也把东北亚拖人了列强争夺与战争的陷阱。如今,东北亚的诸多矛盾都与此有关。继续治袭这样的法则,东北亚的现实问题似乎无解,这促使新的理念生长。也就是说,不再是通过战争定输赢,不再是"胜者为王",或者由大国共治,而是寻求基于开放发展、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范式。因此,东北亚大变局的深刻含义也许不是体现在短时就能看得见的全新结果,而是体现在一种迈向国际关系与秩序新范式的相对稳定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年之变,结果孕育在进程之中。
四 协力共创未来
东北亚正在进人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关系与格局发生了重大转 变。在这样的大变局中,东北亚如何共创未来?东北亚国家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一个和平发展、和谐相处的未来,但现实与这个理想看起来还距离尚远。为此,我们需要研究通向美好未来的路径。
如前所述,东北亚的首要问题是维持地区长久和平。一般而言,实现一个地区的和平主要有三种驱动:力量制衡、制度构建和认知引领。
力量制衡即创建各方力量特别是大国力量之间的均衡机制,以限制一方采取破坏性行动的可能性。均势理论认为,基于公认的规则和相互制衡的力量,可以防止对秩序的挑战。事实上,在世界和地区发展中,长久的均势是难以保持的。因为多种原因,均势往往会被打破,引发战争,而重构均势则需要通过战争方式。依照这种理论, 由于中国综合实力快速上升,在东北亚应该出现平衡中国的机制,这就只有通过美国加大投人,加强美日同盟或美日韩同盟,但这种做法的结果捋适得其反。
制度构建理论认为,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建立地区合作的制度,创建地区共同利益,形成各方遵守的法规,可以创建地区和平。欧洲区域合作——从煤钢联盟到欧盟的 发展——被认为是通过制度构建实现地区和平的成功范例。从东北亚的情况看,尽管已经发展起中日韩对话合作机制,但它并非建立在具有约束力的地区制度构建基础上。即便如此,中日韩对话合作框架向其他东北亚国家的扩展也存在很大困难。从未
来发展看,东北亚地区建立像欧洲或者东盟那样的区域合作组织的可能性很小。认知引领是相关国家基于对区域共同利益的认知,支持和推动区域合作。建构主义理论相信,认知的演化可以增强共同意识、共有理解(shared understanding),由此产生认知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ies)。有学者提议,应该推动东北亚认知共同体的构建,增强区域意识基础上对于"我是谁"的共识。在东北亚,对于区域的认同并不 强烈,这可能与近代以来地区分裂的历史有关。因此,从现实的情况分析,东北亚依靠认知共识来引领构建东北亚地区的长久和平也难以实现。
因此,我们需要为东北亚寻求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路径与方式。东北亚地区大 国力量集聚,,冲突风险系数高,地区关系与秩序正经历历史性大转变。各国需要把握大局,认清方向,保持战略定力,止乱避战,协力共创未来。
第一,增进共有意识(sharing sense)建设。历史共有(shared history)是东北亚国家的宝贵资源,值得大力发掘,包括民族、文化、传统领域的共有性等。为了发掘东北亚历史的共有资源,增进民众的了解和理解,中日韩三国组织了历史纂写委员会,启动对共有历史的研究,合作编写历史课本,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组织编写了仲中日韩共用汉字词典》,把共用汉字作为共有的历史财富。当然,不仅仅是历史,提升当代共有意识也有很多工作可做。比如,在海洋、自然资源、气候等领域组织合作专家委员会,推动区域共有基础的研究,提出共同拥有、共同开发和共同保护的方案。增强共有意识,可以增进各国间的合作意识,珍惜共有,维护共有价值与利益。区域不仅是地缘关系,更是共生关系,山水相连,资源共享,族群相亲,区域是主权国家的第一层外部联系,长期的相处形成"割不断,理也乱"的相互交往关系。
历史上,东北亚地区各国间关系复杂、交织、多变,在很多方面难以用近代主权国家的 定义来认识。因此,增进历史共有意识是为了培育新的共生观,从历史的冲突争斗走出来。百年变局包括认识论的转变,东北亚需要从东方思想中寻求构建面向未来的 新共生文明观。其实,本属于东方文明的东北亚国家有着深厚的共生传统价值观,我们需要以新的视野,创建传统与现代、现代与未来相结合的新文明。
第二,推动"新发展范式"建设。自工业化以来,日本率先学习欧洲,步入现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韩国经济腾飞。此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增长。如今,单是中日韩经济总量就占了东亚经济的80%,几乎与美国相当;俄罗斯、蒙古国也都实施市场经济,与中日韩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只有朝鲜仍然实行自主自立的计划经济,未加人地区经济联系网络。
从未来发展看,东北亚地区的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严峻的挑战是如何重聚活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事实表明,西方开启的工业化范式面临严重危机,东北亚集聚了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它们在向新的可持续发展范式的转变中肩负重任。新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体现出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绿色,纠正传统工业化的高污染、高能耗方式;二是包容,纠正财富积累极化、分配不合理的失衡结构。特别是中国正处在向发达经济体迈进的阶段,实现向新发展范式成功转变的意义重大。
扩大字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是东北亚地区迈向新发展范式的必要之举。考虑到东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域合作不能走欧洲区域联合的道路,也难以照搬东盟方式,需要创建东北亚特色的区域合作方式。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以经济为中心,以功能性合作为取向,以创建共有利益(shared interests)为宗旨,以共利为纽带,以中日韩合作为重点,逐步向整个东北亚延伸,可做的先行,不断深化。
中日韩三国建立了以市场导向为特征的紧密经济关系,自贸区谈判已经进行了多年,但进展不快,其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差别大,统一的高标准市场开放与规则制定难度大。如今,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增强区域内合作的驱动力,加快基于开放与
合作的新型自贸区建设。考虑到三国发展与市场结构的差别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等,在新型自贸区构建上也需要从实际出发,增加灵活性。日韩国内市场拓展空间有限,重点是规则制定,使经济交往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制止单边行为,发挥市场规则对 要素流动的导向,推动三国优势资源特别是新技术资源的合作共建。中日韩合作机制以经济为重心,应该拓展领域,利用秘书处合作机制,推动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民众对于合作的认同。
出于多种原因,东北亚的区域主义认同基础并不强,开展合作以共利认知为驱动力,因此,功能性合作是主要选择,体现在次区域、科技、教育、能源和大气治理等领域的合作。目前,东北亚区域合作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需要构建其他东北亚国家 参与的合作平台,比如,构建东北亚发展合作机制,邀请俄罗斯、朝鲜和蒙古国参加,在 东北亚合作机制下构建东北亚交通、电信、大数据、教育网络等,通过现代化网络把东北亚连接起来,不仅能够增加区域利益,也可以增强区域认同感与区域意识。
东北亚地区经济大变局的深刻变化是中国因素:其一,中国成为最大的地区经济体。从未来发展看,中国将不仅为东北亚提供最大的商品市场,而且是资金和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中国将是东北亚地区经济的辐射中心与网络构建中心。其二,中 国经济由传统发展范式向新发展范式转变,将引导地区走向新经济结构与网络构建,这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结构传递与扩大不同,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范式下的诸多弊端,如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新发展观引领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也会具
第三,构建新的安全关系和秩序。东北亚地区需要走出传统安全结构下的安全困境,推进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机制建设。目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存在四重矛盾:一是以朝鲜半岛分裂为框架的对立。尽管朝韩进行过多次和解努力,但是都没有真正走出 分裂与对立的困境,因为分裂与对立的根子在美朝对立,美韩军事同盟为一方,朝鲜为另一方,朝鲜半岛仍然处于朝鲜战争后确立的秩序之下。二是美国在日韩有大量驻军,进行前沿军事部署,力图通过美日韩军事同盟主导东北亚安全事务,划定势力范围,把其他国家排斥在外。三是美国把朝鲜作为敌人,把中国、俄罗斯作为战略对手,形成美国与中俄的战略对抗。四是中国作为本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构建地区安全上的作用受到限制,并且被美国定位为"安全挑战者"。因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呈现一种矛盾交错的"无序"状态,
朝鲜拥核一度催生了一种利益协同,所有国家都反对朝鲜拥核。但是,在如何 弃核特别是如何构建"后朝核"安全秩序上各国缺乏共识。至今,朝核及相关问题仍寄希望于朝美会谈取得突破,而朝美双方显然各有打算。可以设想,即便朝美达成一定的协议,没有其他方的参与,也不能妥善解决朝鲜半岛与东北亚新和平机制构建的问题。如今,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加剧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战略与安全竞争,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出现了新的不安定因素。
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关系与秩序构建既要基于现实,更要着眼长远。东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是,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对抗关系与秩序框架中走出来,需要解套,而着眼长远的安全构建,必须以新安全观即合作安全、共同安全为引领,凝聚共识,协力共建
中国在推动构建东北亚新安全关系与秩序中要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近代,中国 被推下东北亚地区关系与秩序构建的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北亚陷入冷战对抗,,美国深度介入东北亚事务,在地区安全关系和秩序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政治与安全的分裂继续,治袭这样的路径,东北亚难以从安全困境中摆脱出来。
在此情况下,中国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东北亚地区政治安全关系与秩序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大力推动以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理念在东北亚落地生根,多做各方面的工作,逐步增加理解和共识,形成话语权导向。其二,加强对风险因素的管控,提升止乱、止战的防御和干预能力,特别是在朝鲜半岛,把无核化与新安全观指导下的安全机制构建联系起来,使朝鲜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正常国家。
其三,以不冲突、不对抗的原则处理中美关系,把美国纳入东北亚新安全体系之内。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洽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并庄严承诺,中国"始终不谕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 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崛起的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智慧和方案,也应该是中国推动东北亚构建面向未来的地区关系和秩 序的引领思想。因此,东北亚未来区域关系与秩序构建应该走出以冲突为导向的西方国际关系信条,寻求以和解与合作为指导的东方道路。
文章选自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2019年11月18日
CCG 图书
⊙
⊙
⊙
⊙
⊙
⊙
⊙
⊙
⊙
⊙
⊙在线阅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10-11期月刊
⊙
⊙在线阅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4-6月刊
⊙在线阅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1-3月刊
⊙
⊙澳大利亚贸易、旅游和投资部部长Simon Birmingham到访CCG
⊙
⊙
⊙
⊙
⊙CCG获得《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2018年度智库殊荣
⊙
⊙
⊙国际大都会2020年会举办权正式移交CCG 明年六月在北京举办
⊙
⊙
⊙
⊙
⊙
⊙
⊙
原标题:《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下的东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