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著名诗篇,对长江三峡蓄水发电后的江面进行了形象的描绘。
63年后的10月26日,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未来的大藤峡是否也像长江三峡一样展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色?
青山缠绵奔万里
历史上,武宣与桂平唇齿相依。
在武宣县三里镇勒马村斜对面,原来开阔平坦的平原突然在黔江两边竖起20多层楼高的山门,大藤山和勒马山如卫士般地首立其冲,这就是出名的大藤峡入口处。
聆听史学家们拨云去雾的定论,在我们的眼前浮现起秦公元前214年的一幕历史大剧:秦始皇挥师南下平定岭南后,在桂林郡首设布山、中留等十二个县:而现在在桂平蒙圩一带的布山县和武宣的中留县相距也就是那么几十公里。难道在2000多年前,智慧的祖先就通过这些上下绵延百里的重山给我们武宣与桂平之间系下了牢不可破的山水纽带?
右边的勒马山由玉林市福绵区的广西国营六万林场莲花山脉而来。这里,群山起伏连绵、山林青葱叠翠,充满着康体娱乐的灵气与福气。这些原始森林既可观赏格木、铁力木、金丝李、蚬木等硬木林及与其共生的中低层灌木;又可流连于岭南地区独有的森林景观红棰林、八角林。丰富的植被景观让人因为它的惊艳而无法移目。
在大藤峡两岸,散落着30多个村屯,与翠绿的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古楼村,就是其中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精美绝伦,画意十足。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从柳州南下,过象州及武宣县在《粤西游日记二》中写道:“两岸山势高耸,独冠诸峰,时有山峰悬峙”,记述的就是大藤峡途中古楼村一带雄伟壮观的景象。
极目远眺,古楼村背靠的大山呈“V”型,形状像灵活灵现的大雁展翅欲腾空而去。一句古谚描述道:“仙人腰中酒葫芦,大雁门前沐文章......”。个中的风流倜傥和诗情画意自然不言自明。古楼村的原址就在这两座山(两朵金花)的中间,对于这个著名的仙人仰卧景点,民间有一诗赞道:“仙人仰卧在古楼,文官武将世代有;藏风聚气托富贵,福禄将相和公侯”。仅从世代流传的这首诗就知道这是个仙人飘渺幽隐山林,仙气萦绕氤氲在山中,仙境绝美绝伦辉映古楼山水的宝地。
这里处处有历史风貌,汉代延续下来的建筑井然有序地镶嵌在茫茫的崇山峻岭中。现存历史遗迹,真实古朴的土墙灰瓦展现着中国传统村落的魅力。一个气势磅礴的古村落,一湾绕村而过的黔江水,一卷古色古香的传奇史,就像是国际大师描绘的栩栩如生的国画灿烂耀眼令人陶醉。
在我们欣赏千峰如屏、劈地摩天、怪石林立大自然的神奇峻秀时,一大群嬉戏游玩的顽猴冷不丁的向大家伸出讨食的小手。200多只形态各异,表情不同,笑容可掬的百态猴面令你在苔藓的清香,岩石的冰冷中突然感受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原生态小生命的温暖。令人从心里由衷的感叹,大自然真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神奇造化。
在桂平市南木镇的驽滩村,起伏奔走了40多公里的大藤峡群山到了这里戛然而止,静悄悄地潜入西山脚下的的覆船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思。
目睹此情此景,贵港市文艺理论协会副主席、桂平市委宣传部干部施小红情不自禁的吟了“我们同饮黔江水”诗一首(节选):
黔江从亘古奔腾到今天
从远方奔来又奔向远方
穿过千山万壑
走过武宣-桂平
一江碧水滚滚滔滔向东流
撒播一路神奇的故事
繁衍生息着世世代代的子民
在这里刻下深深的历史脚印
峡谷俊秀雄伟
江水碧绿却不失温柔
岩石棱角刚毅
千万年的风霜雨露
叠叠层层的筋骨渗透着热火般的血红
大自然涵养了他磅礴旷野正义凛然的气魄
秀水为镜梳妆忙
历史上,武宣与桂平一衣带水。
在大藤峡入口处的武宣县,原本宽阔平坦的黔江挤成汹涌跌宕,竞拍两岸的激流,开启了武宣至桂平总长44公里的大藤峡之旅。
站在武宣勒马秦代遗址前眺,两山夹一水紧扼黔江的咽喉。在车路不便的年代,黔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经由岭南通向海洋的一条重要水路通道,中留(中溜)县城扼守水道关键位置,在军事及经济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可惜,在这个日均通过船舶200艘以上的勒马往下的11.9公里航段上,因弯多水急、滩险礁多、水情复杂、适航水域变化多端,流态紊乱,洪枯水期水流落差变化大,成为广西最为险恶、事故多发的“魔鬼航道”。
在大藤峡的出口处桂平市西北黔江中的弩滩,三市、县的作家们看到的是大江截流后的平稳水势。史书《方舆纪要》记载弩滩“当大藤峡口,水涌而迅,势如发弩......”如放射的飞箭一样急速的水流凶险已经不在。
听了一番解说,人们眼前立即浮现起毛泽东主席所吟的“高峡出平湖”一句诗。特别是蓄水后,大藤峡两岸高耸的山峡形成高峡平湖的格局,武宣县城区七星河变成面积9000亩的天然湖泊,东乡河一带形成7300亩的湖泊。在黔江及多湖泊水系环绕下,险湾和沿途的风景将沉入水底,山雄、峰秀、水急、滩险等大藤峡景象变成一个个激情荡漾的精彩回忆。半岛形状的武宣县城会成为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威尼斯”。那时的大藤峡将会是一幅怎样的雄伟画卷?
昨天还在为顺利通过黔江狭窄的航段而胆战心惊,今天就即将是水漫重山一身轻了。参加“见证大藤峡,讴歌新时代”联谊采风的作家们亲闻亲睹了大藤峡日新月异的变化,情不自禁发自肺腑的振臂高呼:感谢这个日益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感谢时刻不忘群众福祉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防城港作家、原作家协会主席覃展龙有感而发(节选):
绵延百里耸峰峦,
玉带如龙谷底穿。
左岸竹林呈美景,
右河村舍展奇观。
白云舒卷环高岭,
碧浪翻飞绕大船。
更替沉浮朝暮事,
大藤诡异古今传。
红色遗迹激情怀
历史上,武宣与桂平红色相连。
大藤峡犹如一根纽带,将发生在武宣和桂平的一串串革命史实连在了一起。
在桂平金田,作家们在太平天国起义遗址和造型像一本书籍的太平天国起义博物馆里徜徉。在遗迹、在场景、在实物里逐一翻阅那段恢弘的历史扉页,寻找武宣与桂平的历史人文脉络。
在大藤峡上游的武宣县三里镇红石滩发生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红石滩之战同样令人震撼。20世纪40年代,武器简陋的武宣民众经过简单的组织,经过一天10多个小时的战斗,在缺少弹药的情况下以劣势装备打败了武装整齐,训练有素的日本正规军,创造了桂中抗战史上“在统一战线中依靠千百万劳动群众”以少胜多的一大奇迹。广西第一届国民大会副议长,武宣县长黄钜英把“红石之战”誉为“创列黔江战史第一卷”。如今,红石滩再也没有了鲜血和硝烟,有的只是那些极具神奇色彩的红色石头。作家们目睹此景情不自禁肃然起敬,默默地向那些突兀在江边,今后将要淹没在滔滔江水中的抗击外侮的见证者——红石行以崇高的注目礼。
作家们看到的是,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武宣与桂平之间酝酿蜂拥而起。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然后转战到武宣东乡正式称“天王”。那是一场多么深得人心的场景:“扫除妖孽,廓清中华”的号召凭空掀起沉默了几千年的黔江纤夫船工,码头挑夫搬运工,以及大瑶山里的炭工和稻农揭竿而起的热浪。他们纷纷砸锅卖铁,呼朋唤友迅速汇入到太平军队伍里。中国历史上这场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后风起云涌14年,纵横捭阖18省,威震全中国。
有趣的是,作家们发现革命运动以武宣和桂平形成一个风暴中心。紫荆山有东王杨秀清、东乡有西王萧朝贵、花县有南王冯云山、金田村有北王韦昌辉、贵县有翼王石达开。金田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此爆发而闻名,武宣也因天王登极和分封四大诸王而载誉历史。东乡称王,早在中学教材作为一个特有名词令男女老少耳熟能详,在中国大地甚至在世界广为流传。
特别是中国解放前夕,祖籍武宣县桐岭乡的廖联原在贵县、武宣、桂平三县交界地带的福田村车田屯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达开纵队。由贵县、武宣党组织领导举行了震撼广西的“贵武中秋”起义,解放了邻近的四个县18个乡镇。后来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中支队的这支队伍驰骋于桂中战场作战,为解放广西做好了准备。如今,当年战争的弹痕弹洞在一些老墙仍然清晰可见,显现着一条条革命者顽强奋斗的轨迹,延续着几千年来这片热土不屈压迫的伟大精神。
图文:陈德仁
原标题:《为了挖出大藤峡旷世奥秘 三市县作家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