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业于格致中学,筹建了天文台,发现了“福州星”!这位巨星回福州了

本文为海峡都市报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一到周五的我们,总是像陀螺一样,无法停歇,没法思考。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何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慢下来。花几分钟时间,读一段文字,品一篇文章,相信你总能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遇见你,遇见我,遇见最美丽的自己,聆听最动听的故事。这里是海都『慢读』,希望与你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N 宋晖 文/图

他是1957年的全国状元

他筹建了天文台

他命名了“福州星”、“林则徐星”……

他今年81岁

他是中科院院士——陈建生

11月8日

他回母校格致中学,上了一堂课——

陈建生院士与格致中学校长徐聪

11月8日,81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建生踏入福州格致中学的校门,他想到的是他中学时代的老师、同学,和在这里度过的美好学生时光。

这里虽然已经不是当初他在时的模样,但却有一种“引力”吸引着他。“我想作为格致的普通教师,为这里的孩子们上一堂课,讲一讲我所研究的领域——天文,讲一讲空间站与望远镜……

我想中学生应该去了解了解这些。”

通过望远镜我们能望见什么?

陈建生看到的是浩瀚的星空,

是神秘的宇宙和人类的未来。

转学五中

1952年,陈建生从上海回到他的出生地福州,家就在鳌峰坊的宦贵巷,他那年本应该读初三,但福州五中(1952年格致中学、法海中学等合并为福州五中)的转学规定不允许插入毕业班,所以陈建生从初二开始念起,开启了他的福州五中的“美好时光”。

“五中的老师都很优秀,倪耿光老师、郑德富老师那时都是留美归来,还有一批原来海军将领后代在校任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数学老师张老师从初中就教我,还有郑老师教立体几何,物理是赖老师,讲得非常好。我喜欢数理科学,所以和老师关系都特别好,经常找老师问问题。”陈建生从刚一入学就表现出了他在数理化方面的过人之处,“那时候我还是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墙报,每期稿件都是我写,出一些科学趣味问题,向同学们征集答案。

1957年福州五中第五届学生会委员合影(三排右二是陈建生)

学校还成立了华罗庚数学小组,我们四个同学经常跑到于山顶上一起讨论科学。”陈建生回忆学生时代,当时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1956年),他记得接着几年发生了几件大事: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得了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这对中学生来说可以说是激动人心,中学生们都讲理想,为国家献身,科学家成了每个孩子的理想。”

全国状元

陈建生在五中做的轰动的事,是高二时在数学学术刊物《数学通讯》(武汉大学主办)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圆内线段及面积的中外比》,“当时也是心血来潮有兴趣了,发现这里面很多有趣的数学关系,他们要求论文要用400格的稿子来写,我还觉得奇怪,数学公式怎么能用格子纸张来写,我就用白纸写了,寄出去没多久居然就发表了。那时候自己感觉还不错,一个中学生能在大学刊物上发论文。”

1957年高考以全国最高分考上北大

紧接着更轰动的事是“全国状元”:1957年陈建生参加高考,“那时高考考五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考场就在福州五中。数学应该会拿满分,因为考试时间才过了一半,我就答完了,一直在检查,也没查出问题;感觉物理也能满分,题目太容易了;化学大概也是满分。可能是语文和政治没满分。”

那一年陈建生的成绩是492分(满分500分),后来他看一位很有名的老教师的回忆录才知道他那年高考语文作文也拿了满分,这事在当时的福建是没有先例的。“考完了我没事就溜达到学校,等着放榜,那天团支部的老师告诉我,‘你考了全国状元!’”

当年五中成立华罗庚数学小组,前排左一是陈建生

“专业风波”

陈建生那时的偶像是爱因斯坦,他报的高考专业几乎一色的物理,他很顺利地进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

当时的北大物理系规模并不大,只分物理专业和气象专业。1959年北大重新调整,物理系一分为三:物理系保留,另增设无线电与电子学系、地球物理系。“我的第一志愿是物理系,第二才是地球物理系。但所有的学生都没把地球物理系当第一志愿,我就这样被调到了地球物理系。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上课研究的都是矿石。但此时机会来了,中国科学院要成立北京天文台,却发现没有专业人才,台长找到北大校长周培源,于是合作创办了天文系,就这样‘地球物理’整个变成了‘天体物理’。我是挺高兴的,我对天文一直挺感兴趣,当初报高考志愿时也报了南京大学天文系。”

陈建生与格致学子互动

筹建天文台

1963年,陈建生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开始了他与星空为伴的生涯。

陈建生毕业时正逢北京天文台筹建,这对陈建生是人生第一次考验:“天文台要建望远镜,先要选台址,一定要非常好的观测条件,

1.远离城市,距离城市灯光至少50公里以外;

2.必须晴夜数多,下雨就没法看星星了;

3.透明度要好,不能有太多尘埃;

4.大气稳定度高,这样看星星不会太晃。

参加这项工作之前,老前辈已经做了五年,初步选定的台址,要定点连续监测三年,采集三年的数据,才可以最终确定。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便在山上过,山里没几户人家,天气很冷(最低可降到零下30℃),我们都穿着登山服,人家以为我们是空降兵,从天上下来的。那时,我们最爱唱《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着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星星数据、气象数据都要求这些年轻人半夜起来观测,守在山上每次也就两三个人,山里还有野兽……1968年,台址选定了,接着是修路、通水通电、搞基建、搬望远镜,“为了安装望远镜,我还当了电工,望远镜有几千条电线,一根线都不能接错,接完以后,我对望远镜的性能熟得不得了,开机听到一点点杂音就知道哪出了毛病。

发现“福州星”

1979年,陈建生作为中国天文界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被派往澳大利亚英澳天文台工作,其后,他又相继应邀到享誉世界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及其他十多个国家的天文台工作、访问。他研究的课题是类星体及类星体吸收线光谱,这是当时国际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他也成为世界上最早涉足该领域的天文学家。

1982年回到母校给中学生讲天文

在国外,他目睹了发达国家大型精密昂贵的天文设备和与之伴生出的科学成果,陈建生便在思考如何发展中国的天体物理学事业。1986年,他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天文科研队伍的现状,认为中国要和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全面抗争并不现实,但在某一个领域领先则是完全可能的。

他提出,我国天文界可以以研究宇宙大范围性质或天体系统的整体性质为目的,即将大尺度、大样本、大视场作为我国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战略方向。

他申请了一台上个世纪60年代引进的施密特望远镜(中小型设备),将其改造成为国际上极富创新特点的大样本天体光谱巡天系统。望远镜的改造成功,将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所花经费仅为国际上的三分之一。

通过这台望远镜,陈建生的课题组在进行类星体研究的同时,还先后发现了1400多颗小行星,在世界天文台排行榜上名列第四。这其中就有他命名的“福州格致星”、“林则徐星”、“福州星”……

林则徐星

校园内的“福州格致星”雕像

天文教育

此后,陈建生又花了很多时间、很大精力在大学天文教育上。

1999年,陈建生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和北大合办的天文系,他成为系主任,一做就是12年。“我一直觉得中国天文要发展,无非两条腿:天文需要望远镜,现在的天文设备越做越大,所以中国必须走国际合作的路子;第二条腿是中国的天文事业需要大批人才。10年前,中国有2000所高校,设有天文系的大学只有5所,只占2.5‰。我当时提出10年内能在中国20所一流高校中设置天文系的目标。到今年,我国大约有15所大学开设了天文专业,离我的目标还有一些差距,但这15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大学:北大、南京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今年,清华大学也成立了天文系,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天文的重要性。”

陈建生也开始走入中学,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学生们了解科学、了解天文和外太空。

中国空间站

空间站

如今的陈建生退而不休,他仍是中国空间站哈勃望远镜科学委员会主席。重回母校,陈建生想以格致中学的特聘普通教师的身份,向母校的中学生们介绍神秘太空的事儿:

“知道杨利伟的请举手……那么,知道中国空间站的再请举手。好,那我来说说杨利伟和空间站的关系——所有宇航员的飞天都与空间站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空间站的理想,为建设中国空间站做准备。”陈建生在台上平静地讲述,台下的中学生们心潮澎湃。

陈建生介绍说,中国在1992年做出决定,要建自己的空间站,预计到2022年中国将自己的空间站送上太空,真可谓是“三十年磨一剑”,这三十年时间里靠自己的力量,突破了所有技术困难,从航天小国弱国,到今天已是航天大国强国。到那时,现在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将完成它的使命,而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太空中唯一的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向世界开放,世界各国通过中国空间站增进合作,推动人类航天事业达到新的高峰。这是中国所持的包容、开放的态度。”院士陈建生希望更多的福州学子能参与其中,如他一样,为中国空间站、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原标题:《他毕业于格致中学,筹建了天文台,发现了“福州星”!这位巨星回福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