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艺术馆:从历史万花筒投射出的现代影像

既有徐汇艺术馆的标识,又有上海图书馆的标牌?这样一座奇怪的建筑里究竟隐藏着什么呢,就让小编带你一探究竟吧。

1

花园般的梦幻建筑

位于淮海中路、复兴中路和乌鲁木齐中路路口的徐汇艺术馆,充满艺术感气息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吸引了不少人的视线。

环绕整栋建筑,三层的砖混结构,红色系的视觉感给人一种既复古又时髦的独特感受。这座像花园般的梦幻建筑,在1933年就修建完成了,经历修缮之后,又回归了当初的西式美感。

清水红砖的外观和有趣的建筑特色,让即使只是在外路过的人,也一定不虚此“过”。

800平方米的整体面积,拥有前后共400平方米的花园,建筑里方形小窗搭配白色窗套,让人感受清新干净的氛围,部分平拱窗楣也不失历史感。

东立面的凸窗和露台,整幢住宅形式简洁明快,内设展厅、多功能报告厅、艺术沙龙等配套设施,丰富有趣的室内设施,相信大小朋友们一定会感兴趣的。

2

东南第一文史馆

谁能想到,充满艺术感的建筑下,曾经是一座收藏各种珍贵旧存文献的文史馆。

了解过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徐汇艺术馆其实就是鸿英图书馆的旧址,接下来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其中珍藏了哪些珍贵文献吧。

在2016年的时候,《联合时报》就刊登过鸿英图书馆1934年3月17日致法租界公董局的公文草稿,其中提到了“已积有图书杂志约四万三千册,史料约九十五万件”。

通过这行数字我们就能想象到里面存放了多少珍贵史料,参观的同时让孩子学习一下历史也是不错的选择。

那么多珍贵的文史文献,肯定少不了优秀的管理者。1946年因鸿英图书馆主任辞职,黄炎培自愿以董事身份兼任,并到馆查阅整理工作,要知道那么多的资料整理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前辈的辛苦付出。

其中一份资料还记录了黄炎培当时的薪津收据——“九月份薪津金圆券三十元正”。

2016年孔夫子旧书网还曾经举办了一场上海鸿英图书馆旧存文献专场,向更多人展现了更多的文史资料。没去专场的小伙伴们也不用沮丧,徐汇艺术馆一样能带给你最真实的历史享受。

同样从当时的文献中我们也能推断出一些史实,一封山东省立图书馆致鸿英图书馆毛笔函稿的内容,我们就能发现当时图书馆筹备处位于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亚培尔路(今陕西南路)西首。

根据著名藏书家丁福保致沈恩孚毛笔信札中的讯息我们知道,鸿英图书馆已是现在的淮海中路1413号。

3

时尚的展览学术教育活动

不仅有珍贵的文献资料,同样徐汇艺术馆的文娱活动也是非常适合孩子们的。

多场高水准的美术展览、学术交流和美术教育普及活动,让徐汇艺术馆成为时尚潮人们的打卡热点。

而徐汇艺术馆对外开放的首个展览就是“珍藏的记忆”哈琼文宣传画作品展,第一件馆藏更是“毛主席万岁”宣传画原稿,是不是厉害呢!

在此乐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是国内首个新媒体敦煌乐舞专题展。

在敦煌展的活动结束后,徐汇艺术馆开始了建馆14年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保护性修缮工作。

约754平方米的修理面积,半年的精心改造,让徐汇艺术馆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历史感,同样也新增了一系列的设备和展览,让家长和孩子能有一个更加丰富有意义的周末。

升级回归的徐汇艺术馆推出“长三角文化艺术项目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展:乌金千秋照——徽墨专题展”,为前来的大小朋友提供了增强徽墨深度解读的特色活动。

时间表

1924年,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等人发起创立甲子社,设有专门收辑史料的人文类编辑部。

1929年,迁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改名人文社,筹办人文图书馆。

1932年,实业家叶鸿英捐资40万元(法币)筹建新馆。

1933年6月,改名鸿英图书馆,暂租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413号,并设立了鸿英图书馆基金,由蔡元培、黄炎培、沈恩孚、江恒源等15人担任董事。

1938年,鸿英图书馆试行开放。

1942年10月,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藏书8.5万册,日报、杂志、要目索引卡片10万多片.图表700余幅,收有清末以来的49种报纸编成的史料100余万件。

1955年1月,鸿英图书馆与新闻图书馆合并成原上海报刊图书馆。

1958年10月,并入上海图书馆,全部藏书移并至上海图书馆。

1959年,中国画院附属美术学院在淮海中路1413号开课。

2004年1月,鸿英图书馆旧址被正式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12月17日,修旧如旧的建筑作为徐汇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所举办美术展览、开展学术研究、典藏艺术精品、普及审美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上海首座区属公益艺术馆舍。

-地址-

徐汇区淮海中路1413号

传承历史文化

散播艺术魅力

带上孩子一起去徐汇艺术馆

开启一场文化教育之旅吧

来源:周末上海

原标题:《徐汇艺术馆:从历史万花筒投射出的现代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