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第一个考进清华、北大的学子,都出自这座百年名校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

对于一代又一代从平冈中学走出的学子而言

在记忆里久酿成诗的

除了那扇被雕刻上沧桑岁月的南大门

一定也少不了门口那两株

羽盖葳蕤的木棉树

回首当年,每一个木棉花开的时节

一批又一批穿着校服的平冈学子

一定会仰着头从这满树怒放的火红下穿过

径直走进香气扑鼻的校园……

寒来暑往的时序变迁里,一代又一代平冈学子的青葱岁月在木棉花的漫天芬芳里,在参天古木的虬曲枝干里向上生长。久而久之,也便酿成了醇厚甘洌、回味无穷的乡愁。

如今美丽的平冈中学。图片均由平冈中学提供

今天

借着第十三期乡愁印迹

我们走近平冈中学

名片

平冈中学,深圳历史最悠久的三所中学之一,创办于1930年,是当年深圳东部地区的最高学府。

该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深东文化摇篮”之称。现已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深圳市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基础教育特色学校。学校秉承“诚、信、勤、朴”的校训,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特色、骄人的办学成绩脱颖而出。

乡贤资助 百岁名校宏图肇始

漫步平冈中学校史长廊,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似在无言中诉说着一段斑驳而厚重的过往。沿着岁月长河溯流而上,一幅平冈师生筚路蓝缕、破浪而行的历史长卷就此徐徐铺开。上前驻足,轻轻拭去历史烟尘,静伫于长卷尽头的,正是风雨如晦的20世纪初,是那个内危外困、大厦将倾的屈辱年代,是一段浇铸了无数仁人志士鲜血的峥嵘岁月。

那是1926年的冬天,正值中华大地时局动荡之时,刘振清、罗士林、孙寿铭、张育宏、钟承光、钟德庵等一批龙岗乡贤有感于整个惠阳县第八区(今深圳东部地区)中学教育缺失,遂在惠阳县第八区区立第一小学集会,发起建校倡议,欲兴教育以救国。“教育之关乎国家隆替、民族兴衰,夫人而知之,其基础莫不本于学校。”平冈中学第四任校长陈方绶的一席话可谓道尽了创建者们的初心:建校兴教,不单为传道授业,更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家国情怀的念头,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犹如划亮了一根火柴,用微弱但却坚定的火苗驱散着时代的寒意。兴建中学的想法萌发后,左右乡贤群起来援,捐款、赞助络绎不绝。与此同时,乡贤们还通过龙岗商会发动香港、苏里南、牙买加等地的华侨,共同集资兴建校舍。1928年8月,靠着募捐而来的办校经费——6万余元,平冈中学校舍在一片期待中开建。

1930年10月,一座两层楼高的白色校舍宣告落成,罗京濂任首任校长,初定校名为惠阳县第八区私立平冈初级中学校。学校初建,校徽、校旗和校歌亦随之而定,并请来时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题写“诚、信、勤、朴”四字校训;学校招生两班共80余人,聘请职教员9人,生源大多来自龙岗、坪山、坪地、横岗、凤岗等地。

国立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为平冈中学题字。

于是乎,在那个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年代,近百名平冈师生高擎圣火,以三尺讲台、朗朗书声喊出了教育救国的时代强音,就此奠定了一代又一代平冈人胸怀天下、许身以国的精神底色,一座百年学府的逐梦历程亦由此肇始。

平冈中学旧貌。

沐浴战火 平冈师生许身报国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是西南联大校歌中的一句歌词。这样的道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平冈学子们也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平冈中学因抗战曾多次停办。尽管举步维艰,广大平冈教员和学子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前仆后继,奔赴战场;或以学校为大本营,以教员身份为掩护,成立地下党组织,为东江纵队传递大量情报,输送大量革命骨干;或通过办识字班、歌咏队、妇女会等形式动员和组织群众走上抗日前线。

已故著名雕塑艺术家、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创作者张松鹤即是其中的佼佼者。1938年,经好友介绍,张松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年底加入东江纵队,在惠东宝边区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后来,他又根据革命需要,在平冈中学、石龙中学、鹿鸣学校等学校兼任美术教师,暗地里则秘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与此同时,像张松鹤这样的进步教员到来,也给当时那群一腔热血、风华正茂的平冈学子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彼时的学生们看来,张松鹤,这位经常身着一身青布长衫、讲课时论及时局总是慷慨激昂的青年教师,正犹如一位高擎火炬的革命者,在前方给他们以某种召唤和激励。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嫉恶如仇的性格,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平冈学子,有不少人追随着他的脚步,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我父亲周刚鸣就读于平冈中学时,通过他的美术老师张松鹤介绍,加入了当时的东江纵队地下党。后来,我父亲还担任了龙岗地区的地下党负责人,一直坚持抗战。”深圳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叶挺将军后人周克坚回忆道。

一个淋漓尽致体现平冈师生家国情怀的细节,是抗战胜利后的平冈中学里那一个个言简意赅的班级名字。1946年春,复办的平冈中学专门设初一“新生班”和初二“醒钟班”;1948年,中共平冈中学地下党支部成立,随后又诞生了“晨曦班”等班级……新生、醒钟、晨曦,一个个饱含着对国家前途的美好希冀、寄寓着时人振兴民族的远大抱负的名字,可以说,正是代代平冈师生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平冈中学同学会第一届职员合影。

坚守初心 蹉跎岁月永葆名校底色

1949年后,平冈中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老校友的心中,母校是全深圳最好的中学,而且师生爱国爱校、彼此之间感情深厚。

曾于1959年至1965年在平冈中学就读的原龙岗区教育局局长钟玉泉记忆里始终有这样一幅壮丽图景:坐落于深圳东部一隅的平冈中学,南对梧桐山,北靠红花岭,源出梧桐山的涧头河与源出红花岭的虹光河汇合而成的泗水,宛若一条玉带从学校后面奔流而过。

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平冈中学,亦是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平冈中学:1951年,学校班级增至7个班,师生达300多人;1956年,平冈中学由私立改为公办,校名变更为惠阳县龙冈初级中学;1958年,学校始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校名定为宝安县龙冈中学,规模扩至12班。“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平冈中学不但是深圳东部唯一的中学,可能也是全深圳最好的中学。”比钟玉泉入学稍晚一些的“老三届”校友戴明强用了这样一句直抒胸臆的话来描述平冈中学当年荣光。据其介绍,自1958年开始高中招生的平冈中学,在此后的十年间,高中教育迅速发展,至戴明强入校时,不但文理科齐全,就连音乐、图画、体育这些艺术类课程也都一应俱全。

多才多艺的平冈中学师生。

不过,在荣光之外,更让钟玉泉、戴明强们难忘和感念的,是平冈中学“诚信勤朴”的名校底色。这种底色,不但被写入校歌,成为校训,更深深地根植于一代代平冈学子的内心,内化为一种精神图腾,一种崇高信仰。“半个世纪过去,我仍记得这样一件小事:我在平冈上学的时候,有一名初二同学患肝炎需要输血,听到学校的号召,全校上千师生从学校的石桥头到医院整整排了两公里,争相为他献血。”钟玉泉说,母校这种爱国爱校、有难众人扶的风气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类似例子,在戴明强的记忆里同样信手可拾。“我读书的时候,大家都很穷,常常交不起学费。但是学校从来不会因此而将人拒之门外,没钱也让你有书读。”戴明强回忆,当时的平冈中学不但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对于农村来的学生还有每月29斤粮补助,“我父亲当时干粮食搬运工,一个月也才26斤粮”。有些住得远的学生,每日步行十几二十里路来上学,双脚常常磨出血泡,却依旧乐此不疲,从不言弃。

上世纪30年代,平冈中学师生合影。

建区东风 沧桑名校步入崭新纪元

1993年1月1日,龙岗区挂牌成立,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其间几度易名的平冈中学乘着这股东风,就此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新纪元。1999年,成为龙岗区第一所省一级学校;2002年,成为独立高中;2007年,成为深圳市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18年,荣获深圳市高考工作卓越奖……一路走来,光影斑驳,岁月流长,平冈中学从青葱嫩芽到参天大树,于平淡中闪烁绚烂,于浅微中蕴含深远,朴实无华却绵延至今。

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中学而言,师资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近年来,平冈中学以‘高质量学习’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行扁平化高效能的级部制管理模式,开创主题化生产式的教师培训模式,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校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平冈中学现任校长刘静波介绍,学校现有全国特级教师陈行森、张怡春,南粤优秀教师5名,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40余名。其中,2015年9月,语文教师王雪娟从全市14万名教师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深圳市首位“年度教师”,成为深圳教师形象代言人;2019年9月,两度援疆支教的生物教师黄光检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成为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标杆。

同时,平冈中学还提出并践行“艺术提升品位,品位改变人生”艺术教育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之路,形成了体育、美术、音乐、航空航天四大特色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为广大学子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学校每届美术班的专业本科合格率均达90%以上,逾千名学子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学校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参加省市大型演出活动200多场,并摘得国家、省、市各类比赛多项金奖,大批学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重点高校;作为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平冈中学篮球队24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比赛,15次进入前三名,6次夺冠,一大批学子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等学府;作为龙岗区唯一一所广东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平冈中学航空航天教育后来居上,成为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一大亮点和品牌。

老三届毕业50周年庆典。

人才辈出 母校风度令人永生向往

如今的平冈中学校门口,左右两侧红白相间的围墙对称而立,在旁边那两棵高大的木棉树掩映下,愈显古朴与厚重。围墙上,两句白底黑字的格言悬于校门两侧,看上去格外醒目。“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这两句十六字箴言与著名的校训一道,数十年来深刻影响着从平冈走出去的学子,犹如一座精神丰碑,在一代代平冈学子的心中巍然屹立,终生不倒。

“很难去评估它们对平冈学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我知道的是,每个从平冈走出的学子至今都记得这两句话,就像他们都记得‘诚信勤朴’的校训一样。”在刘静波看来,这两句早在1998年现存校门刚刚建成之时便被镌刻上去的格言,既是对“诚信勤朴”校训的一脉相承,又是其精神内核的当代化表达和创新。它们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烙进了每一个平冈学子的心灵,继而内化成一种人格品质、一种独特风骨,影响一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魂魄,一座学校亦有一座学校的气质和风度。正如平冈中学校友、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李容根所说,80多年来平冈中学凭借着“诚信勤朴”的价值取向,“为民族解放事业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有用之才,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自1930年建校以来,平冈中学创造了龙岗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子范圣秉,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学子温娟娟,第一个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子胡怡……

上世纪30年代平冈中学全貌。

与此同时,“平冈牌”学子的身影还广泛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已故著名雕塑艺术家、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的创作者张松鹤,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李容根,著名作家、诗人李富祺,已故著名摄影家、深圳市摄影协会前会长何煌友……一个个在中国现代史上耀眼夺目的名字,既是百岁平冈群贤毕至、星光璀璨的有力佐证,同时也是对历经风雨、一路坎坷的世纪学府的最佳回馈。

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走得多远,这些国家的栋梁之材始终对平冈怀有一种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一如枝叶对根的眷恋,一如燕雀对归巢的向往。2013年7月8日,在平冈中学校史馆刚筹建时,一位长年旅居海外的爱国华侨余刘立安女士给平冈送来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的线装本《平冈中学概况》。余刘立安女士的丈夫姓余,是平冈中学的老校友,曾在平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其时已经去世。余刘立安为了完成丈夫的心愿,远涉重洋将这本早已发黄的旧书带回平冈,正诠释了秋叶落地、埋入尘土,终究还是会回到根的怀抱。书本交接的那一刻,一位漂泊半生的游子也仿佛有了归宿。

另一位旅居澳洲的著名作家李富祺也曾说过:“我很庆幸在平冈的那几年让我不仅成才,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精神充实、懂得感恩的人。就是这些才让我拥有了今天的幸福。”在李富祺眼中,维系母校与学子之间的这种眷恋的,正是平冈那鲜明而独特的风度和品性。

枝繁叶茂的老榕树守护着孩子们成长。

80多年来,在平冈这片沃土上

一代代平冈人俯而读,仰而思

为国为民,孜孜以求

一大批学子从这里相继走出

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这是平冈的骄傲

也是平冈人赓续奋斗的力量源泉

龙岗发布编辑组

来源:侨报融媒

采写:侨报融媒(首席记者 聂朦)

原标题:《龙岗第一个考进清华、北大的学子,都出自这座百年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