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镁合金科研方面成就卓著,是国际著名的镁合金科学家,已在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450多篇,出版著作12部。曾连续担任四届国际镁合金大会主席,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刊物《Journal of Magnesium & Alloys》主编。
他是中国千亿镁产业的开拓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镁合金新材料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制造业,正着力提升我国在汽车、交通等工业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复生。
1978年,潘复生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稀有金属”专业学习。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大批知识青年希望通过这场公平的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正是这一年,潘复生14岁高中毕业。半年后他就站上了高中的讲台,将要与台下的学生们一同备战高考。
在那短短的几个月中,作为一名比一些学生年龄还要小的老师,潘复生为了将物理、化学教好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却根本没有顾及自身其它课程的高考复习。幸运的是,他当年给学生出的一道化学题正好是当年的高考题。
“因为我是高中毕业班老师,教的又是物理和化学这两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我当时想的只是一定要把这两门课程吃透,把我的学生先教出来,让他们考出好成绩。这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在那种环境下的一份责任,一种互助友爱团结的感情,这是推动我这么做的最大动力。虽然这么做以后,我自己会没有时间复习其他科目,高考成绩会受到影响,但我不能抛弃这份责任。”潘复生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都有无尽的感慨。
谈到对于专业的选择,潘复生院士坦言当时选择报考志愿时十分迷茫:“选择这个稀有金属专业,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原因。我选择这个专业可能是因为当时教过物理和化学,特别是化学让我对各种金属元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于这一点,潘复生院士的妻子汤爱涛教授也有同感。她说:“我们这一代人并不完全是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更多的是被社会选择的,我们都是慢慢地‘干一行、爱一行’了。”“其实如果你选择的专业,对国家、对社会有利,你自己又喜欢,那我就觉得是值得把它做好的。”潘复生补充道。
“镁”的事业 “镁”的梦想
20年前,镁作为轻金属,还鲜有人知晓它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价值。20年后,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镁合金技术与产业发展,正逐步引领世界科技潮流。
2000年,著名科学家师昌绪、左铁镛等五位院士联合向中央有关部门写信,呼吁国家重视镁合金产业发展。他们的建议与呼吁很快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此,中国镁合金发展的春天到来了。
20多年来,潘复生和他的团队致力于解决镁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难、纯净度低等关键性难题,承担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和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高塑性镁合金、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和深度纯净化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他们为我国镁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在潘复生的引领下,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研究中心,而潘院士就是这艘巨轮的领航员。
在中心展览室中,潘复生指着一款型材向我们介绍:“像这一块大型材,当我们第一次向一家国际汽车巨头展示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认定这一定不是由镁合金制造的。因为他们认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可能做出这么大这么薄的镁合金型材。”
他自豪地说:“我们重大通过这些年在镁合金上的不断努力,做出了世界上最宽的板材,最大的型材。”
成长与传承 科学规划人生
回忆起镁合金中心的草创时期,潘复生的助手蒋斌教授无限感慨,他说,二三十年前,重庆大学材料学院的整体实力真的不是很强。但在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机遇,从镁合金这个领域去突破,集聚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一支支团队,实现了人才的培养传承和接续奋斗,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把工作变成你喜欢的事情,才能做得更好。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围绕着你的大目标,把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当你的大目标和社会、国家结合在一起时,那么你的目标很容易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支持,你的环境就好了。当你的小目标和大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和周边的社会相融合的时候,那么你很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大家齐心协力,有利于共同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目标。”
“我不太赞成你们大学生,非常执着地去坚持一个辛苦而且无味的工作,那个很难创新。一定要在一个愉快的、爱好的环境中才能做到更大的创新,才能实现你的理想。”潘复生鼓励当代大学生们时说道,“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其实在最近十年中,进步都非常快。GDP总量已经世界第二,科技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优势。但为什么在一些地方还遇到了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学普及不到位。”
事实上,潘复生是一个典型的多面手。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顶尖的镁合金科学家、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而且他还担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学出版社《大学科普丛书》主编。对于科普教育,他认为目前我们国家应该把科普放在科技创新的第一位:“只有科普上去了,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提高了,我们的科技创新才能有可持续性,我们的经济质量才能长时间可靠地发展。”“也许下一步,我们科普真正大的突破,在于你们年轻人。”
学术“灯塔” 勇当领路人
谈及潘复生,他的学生们都深有同感:他总是工作到很晚很晚。2017级博士生彭鹏已经博三,在他的印象中,潘复生每天晚上都会特别晚才回家。由于身兼多职,他白天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处理。很多学术研究与学生事务,潘复生只能留到晚上才可以腾出时间做。彭鹏对这样一件小事印象深刻:“我以前写过一个项目申报书,写完初稿就发给潘老师了。等到第二天早上打开电脑,我就收到了潘老师的回复,回复时间是凌晨两点钟。”
1993年,蒋斌考入重庆大学冶金及材料工程系,当时潘复生已晋升为教授并担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后更名为材料学院)副系主任。2003年,蒋斌加入了重庆市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久后被批准为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潘复生团队的一员。当提起“亦师亦友”的潘院士时,他仍深刻地记得第一次与潘院士见面时的场景:“我现在都记得他在师生见面会上说的那句话——你在上中小学的时候不要随便去怀疑那些老师教的东西,但上大学以后你要开始学会怀疑。我的理解就是,学知识阶段更应该先沉下来学习,而不是先去质疑。”
铁汉柔情 携手师生共筑未来
“其实你说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他对事情的态度是一样的,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比如说像一般男同志,相对来说比较随性一点儿,房间里面可能不是很整洁。但他年轻的时候房间也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很有条理的。”潘复生的妻子汤爱涛这样描述自己的丈夫,她是潘复生院士团队的骨干成员之一,几十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当我们问起她是否有一些话想通过我们送给潘院士时,她说:“我还是希望他多关爱一下自己,不要什么都是考虑工作。有好的健康,才能更好的工作,才能去完成更想完成的事。”几十年来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探索镁合金的新世界,成就了一段佳话。
“他虽然看起来很严肃,但实际上是很柔软的一个人。”无论是蒋斌、汤爱涛,还是潘复生的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潘院士柔情的一面。
今年刚刚开始博士生涯的杨丽提到:“我们入学的时候潘老师就会特别明确的指出,我们读了研究生过后,就不能向家里要一分钱,一定要做到经济独立。”
事实上,潘复生院士对于学生的关心与指导不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会尽自己所能地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潘院士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他这种严谨有的时候甚至近乎苛刻。”博士生米晓希讲道。“但在其他事情上,特别是对于我们生活上的事情,潘院士都非常包容理解,对我们十分关心和照顾。”蒋斌补充道。
在重庆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潘复生对重大的很多方面感到骄傲与自豪。辉煌的历史与蓬勃发展的现实交相辉映,九十年的礼赞诉说着重大美好的前程。
他对重庆大学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学校在今后学生的培养质量、教师的水平和科研创新的影响力上,都能够在今后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当中,有更高的目标、有更高的追求,希望能够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
正如潘复生院士所说:“只有科普上去了,科学比例提高了,我们的科技创新才能有可持续性,我们的经济质量才能长时间的可靠的发展。”
来源:重大新闻网
原标题:《开拓千亿镁产业,30岁破格晋升教授,重大院士为“镁”梦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