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又想起核武功臣刘允斌

● 来 源 央视新闻、包头日报(BaotouDaily)

● 编 辑 袁有为 吴力斌 吴静波

正文共:5271 字 6 图

预计阅读时间:11 分钟

1964年10月16日

在新疆罗布泊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596)

爆炸成功!

我们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中国的速度为世界之最

美国用时7年3个月

苏联为6年3个月

英国为4年7个月

法国为8年6个月

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在最困难的时期

无数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站出来

勇挑重担

为了这一声让中国人在世界上

挺起脊梁的东方巨响

呕心沥血,埋头苦干

而此刻

我们又想起了一位功臣

刘允斌

作为我国著名的核放射化学专家,刘允斌主持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热核材料研究室,即核工业二○二厂第三研究室,亲自制订了该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直接领导了热核材料的研制及投产工作,验证了分离级联理论,进行合成工艺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他带领科研人员攻克了热核材料生产中的化学交换塔最佳运行方案的理论计算方法、锂汞齐自行分解规律、汞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锂汞齐锂盐溶解体系的分离系数等重大技术难关,并建立了氢氧化锂-6,氘化锂-6等光谱、质谱、色谱等化学分析方法,解决了一系列科研和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保证了中国热核材料生产线一次投产成功,使我国首炉热核武器装料氘化锂-6于1965年9月首次合成,为中国热核材料的生产和铀化工的发展及中国带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爆炸和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做出了卓越贡献。1967年11月21日,刘允斌因不堪“文革”迫害自尽。

童年岁月(1924—1938年)——多舛的童年

刘允斌192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母亲何宝珍共生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依次是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和儿子刘允若。1934年年仅32岁的何宝珍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刘允斌在务农为业的七伯家生活。艰苦的农村生活和辛勤的农业生产劳动,培养了刘允斌勤劳节俭、朴实无华的优良品德和习惯,同时,长期寄住在伯父家,缺少父母关爱的生活也造成了他性格中孤独和倔强的一面,这似乎与他在“文革”中以死相抗争有一定关系。1938年,刘允斌来到他父亲刘少奇所在的延安。

求学生涯(1939—1957年)——在苏联度过了近半生

1939年夏天,刘允斌与去苏联治疗受伤胳膊的周恩来同行,远赴异国他乡求学,他先后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莫斯科钢铁学院和莫斯科大学读中学、大学。1950年,刘允斌与苏联姑娘玛拉·费多托娃结了婚。1952年刘允斌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毕业之后,又开始攻读核放化专业的研究生。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刘允斌作为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留苏工作。此时新中国已成立了核研究机构,但奇缺人才,父亲刘少奇来信说:“祖国和人民等待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定要回去报效祖国。”1957年10月刘允斌回国,历任副研究员、六○一所研究室代主任、二○二厂第三研究室主任、厂党委委员等职。

归国十年(1957—1967年)——为推动我国核工业技术发展而献身

投身中国的核事业

1957年10月,刘允斌告别他生活了18个年头的苏联,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18年前,他离开延安踏上苏联土地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而如今他已是留苏的副博士,一个学有所成的核放射化学专家了。

他舍妻别子回到祖国,决心为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武器做出贡献,使饱经蹂躏的中华民族真正挺胸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刘允斌回国后,即分配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时称六○一研究所)工作。这是中国于1950年5月最早建立起来的核科学研究机构,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著名科学家吴有训、钱三强等都在此任过领导或从事过科研工作,从那里走出来的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达几十名之多。

刘允斌带领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在核燃料后处理和铀钚工艺化学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实验手段,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验证并掌握了后处理沉淀法各工序的化学条件,开展了钚裂变产物的相互分离分析和某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刘少奇与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在苏联

组建中国首个热核材料研究室

1962年1月,苏联撤援之后,二机部为中国热核材料生产线上马,自力更生攻克氘化锂-6科研生产难关,特将刘允斌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调入二○二厂,任厂党委委员、第三研究室主任,由其负责氘化锂-6生产线的设计复查并组建热核材料研究室,即二○二厂第三研究室。

二○二厂第三研究室第一批科技队伍以刘允斌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带来的锂同位素分离课题组的科技人员为主体,由其他单位调入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分配的毕业生组成,是一个以锂同位素分离和铀化工新工艺为主体的多学科的科研基地,开始只有数十人,后来发展到300多人。

关于调刘允斌到二○二厂工作,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的意思是暂借调他到二○二厂工作两年,帮助厂里把热核材料生产线和有关科研工作搞起来。人去内蒙古,但户口留在北京不动,两年后再回北京。但刘允斌却要求说,既然去,就要办正式的调动手续,把工作关系和户口都转过去。

此时,刘允斌已经再婚,他的新婚妻子李妙秀也是留学苏联的研究生。就在他们准备结婚时,刘允斌做出了调往二○二厂的决定,他曾对从小生长于优裕环境的未婚妻是否愿意和他一同到艰苦的塞外工作生活有些担心,而这位有着极强事业心的坚强女性非但毫不犹豫地随之前去,且一去就是17年。多年后她回忆道:“当年如果不去二○二厂而是留在北京,我也不可能参与完成如此伟大的事业。”

二○二厂创建于1958年,是为研制我国的核武器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核军工企业,是我国核科技工业体系和核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核威慑力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二厂是中国第一个核燃料、核材料的科研生产基地,为我国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做出过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她仍是一个高科技军工企业,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就在该厂工作。

为了保密,二○二厂在建厂初期,对周围的几个村庄进行搬迁,并对周围5公里进行重点控制,10公里进行一般控制,厂内人员不得随意与外界接触,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如著作论文等也不得公开发表。

热核材料即氘化锂-6,又称聚变核材料。进行热核反应所需要的热核材料主要有氢同位素中的氘和氚,它们和金属锂的同位素锂-6和锂-7相化合,可形成锂、氢同位素的四种主要化合物,即氘化锂-6、氢化锂-7、氢化锂-6、氘化锂-7。将这些不同规格的化合物经压制与加工成型后,作为热核材料进行装填,来制造不同威力的热核武器即氢弹。它以原子弹作为引爆,在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大量中子轰击下,引起锂-6核反应,并进而触发一系列热核反应。热核反应在瞬间完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公斤铀-235裂变相当于2万公斤TNT炸药爆炸的威力,而1公斤氘化锂-6聚变相当于5万公斤TNT炸药爆炸的威力,因而氢弹具有比原子弹更大的核威慑力量。

中国第一条氘化锂-6生产线,即二○二厂热核材料生产线,于1958年10月28日动工兴建,1964年8月建成,1965年9月生产出合格的氘化锂-6产品,为中国的氢弹爆炸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少奇与1951年回国度假的刘允斌和玛拉合影

求贤若渴聚人才

刘允斌高度重视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从上任伊始就广揽贤才,先后从原子能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以及留苏学生和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选拔来一批英才。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北大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有个研究生很有才华,毕业后原准备到二机部从事核科研,但因出身不好被改分配到昆明医学院。他力排众议,马上发函将此人调来。对实在无法调入的,他也尽量采用变通的办法,争取他们的最大帮助。比如他把北大著名教授张青莲和厦门大学著名教授陈国珍都聘为顾问,为其筹谋划策。由于他重视人才、起用人才,许多知识分子都愿意在他手下工作。二○二厂第三研究室一度聚拢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名校的毕业生,可以说是精英荟萃、人才济济。

刘允斌经常说到对知识分子的16字方针:大胆使用,充分信任,严格要求,热情关怀。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攻关。在工作中他贯彻严格的科学态度、严密的工作作风,从不利的可能性考虑,争取最好的结果。如对生产中汞齐分解心中无底,就组织力量进行基础实验,掌握其分解规律,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这样就使生产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和保证。

苦战攻关铸辉煌

二○二厂是苏联帮助设计和援建的,但由于在初步设计中没有提供热核武器的装料即氘化锂-6合成工序技术资料,在氘化锂-6合成工艺技术资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热核材料研究室根据刘允斌组织科研人员所列出的95个课题,于1962年8月设立了物理化学、工艺试验、理论计算和分析方法三个研究分室,开始了全面技术攻关。刘允斌领导第三研究室的科研技术人员,从理论到生产工艺参数、产品分析方法和设备试制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解决合成氘化锂-6的关键技术难题。为了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刘允斌在研究室设立了室务委员会,负责研究解决科研攻关中的技术问题,审查各专题组提出的科研报告和总结。在刘允斌的带领下,全室科研人员齐心协力,只用3年时间就先后攻克锂同位素分离工艺的多项难关。

刘允斌带领第三研究室为热核武器材料生产线的投产做了大量工作。经过缜密的理论计算和技术试验、小型试验之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筹建了中型实验装置。1964年6月9日,二○二厂热核材料生产线试车开始;在各工序试车的基础上,于7月18日开始局部联动试车,对各运行参数的可行性和操作的可靠性进行考察;8月21日通过了锂同位素分离装置竣工验收;9月3日总体联动试车开始。

1964年9月17日,总体联动试车14天后,中国第一批军用锂-6问世。为此,刘允斌和他的同事们在研制热核材料的征途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国核工业大事年表》也将这个日子醒目地载入了史册,它是这样记载的:“9月17日,包头核燃料元件厂(二○二厂)生产出合格的锂-6产品。”称“我们有责任把我国走过的道路和经验,介绍给全国各族人民,介绍给世界人民”的权威书籍《当代中国的核工业》一书对此做了如下表述:“就是在这条生产线上,为我国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爆炸试验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提供了热核装料,为发展我国的核武器做出了贡献。”

为此,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于1964年10月专程到二○二厂祝贺。二机部为此专门发贺电称:“这是我部事业又一次重大胜利!”自此,中国开始了热核材料生产的历史。

第三研究室为配合热核材料生产线上马,先后完成了科研成果报告100多篇,并先后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的二○二厂的二、三套单位提供了整套的建厂初步设计数据和技术资料,支援了科研技术人员。

人品高洁树楷模

刘允斌刚回国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时,举止衣着都比较西化,衣冠楚楚,西装革履,高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戴一顶礼帽,每遇熟人,必摘帽点头示意,说话轻声慢语,绝不大声喧哗,对女士极为尊重,很有绅士风度。这与他14岁就去苏联学习,并一直生活了18年很有关系。

在原子能研究所,没有人知道他是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长子,只知道他是留苏回国的核专家。刘少奇给子女们制定了一条规矩,即不管哪个子女在外上学或工作,都不许提或填写父母的真实姓名,就是为了不让单位领导特殊照顾。

1962年1月调入二○二厂后,刘允斌和妻子李妙秀在厂里整日忙碌,有时在研究室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饿了到食堂买点饭,困了就在办公室休息一会儿。

刘允斌夫妇的两个儿子出生之后,便都交给保姆照看。他们的儿子如今回忆当年的生活时说:那时我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根本顾不上我们,几乎完全把我俩交给了保姆,以致我们和保姆比跟父母还亲。而他们因工作繁忙更无暇带我们回过北京,以致未曾见过爷爷一面。这也成了他们终生的遗憾。

北大著名化学家张青莲的儿子张毅然20世纪60年代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也在二○二厂第三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他在1983年写的《回忆刘允斌》一文中说,“刘允斌虽然是我们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长子,一个不同寻常的高干子弟,同时又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红色专家、厂党委委员,但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点傲气、官气和特殊的优越感。总之,他衣着简朴、说话和气、平易近人,为人总是那么和蔼可亲。记得有一年,他和我们一同回北京。到达北京后,他要去中南海看望父亲,但没见小轿车来火车站接他,也没见别的专车送他,只见他和夫人李妙秀两个人带着简单的旅行袋,自己雇了辆三轮车,径直进了新华门”。

刘允斌无论对科研人员还是普通工人,都平等相待、坦诚恳切,谁有什么困难,他都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他不但对同事,而且对自家的保姆也同样尊重,与刘允斌接触过的人无不对他赞誉有加,佩服至极。刘少奇也曾多次说,允斌在各方面都是几个弟弟妹妹们的学习榜样,是刘家的骄傲。

1967年11月21日,因“文革”的残酷迫害,刘允斌在二○二厂卧轨身亡。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刘允斌已逝去50多年了,这50多年来,他一直活在二○二厂人们的记忆里。

原标题:《55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又想起核武功臣刘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