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县情概览
——临城县
建置沿革
临城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聚居,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商周时期曾为名城古郡。春秋时,县境属晋地,筑有临邑城。《左传·哀公四年》中“赵稷奔临”即此。战国初,北部属中山国房子辖域,南部为赵国属地。西汉建房子县(县治在高邑县境内仓房村),属恒山郡;东汉建武十七年,县随郡并入中山国,二十年,析置常山郡,仍辖房子县。三国魏太和六年封赵国,房子为赵国都。唐朝天宝元年,房子县更名为临城县,并将县治迁至今址。至今已有1200年。至德二年,朱全忠晋封魏王,临城县因避朱全忠父亲名讳,复名房子县。五代后唐时,房子县又更名临城县,仍属赵州。宋代熙六年,隆平县降为隆平镇并入临城县。宣和元年,赵州升为庆源府,仍辖临城县。金、元、明、清临城均属赵州。民国2年,临城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临城归属河北省,至今未变。
文化旅游
临城文化底蕴深厚,汉代已是有名的“丝绸之乡”,所产白绸作为贡品,时与蜀锦媲美;隋唐时期白瓷,以“类银类雪”闻名中外。
临城县文化遗迹颇多。有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商周文化遗址、春秋时期晋临邑城遗址和汉代柏畅城遗址;隋唐时代的瓷窑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建于明代的护城古堤和息波亭,还有竹壁村民陈氏三代人跨明清接力60年修筑的三叉两孔蛤蟆桥,至今保存完好。它们都凝聚了临城先民的智慧,铭记着临城历史的民展轨迹。“一窑”:隋唐时期的邢窑遗址。当时所产的邢瓷是中国最早的日用细瓷,与越州青瓷以“南青北白”蜚声中外。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临城发现多处遗址,因此又称 “邢瓷故里”“白瓷源头”。为发掘邢窑文化,临城县修建了全国首家邢窑博物馆,现已对外开放。“一塔”: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由宋徽宗亲自督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为砖质结构,高33米,共9层,每层四角旧有玲珑铁钟一挂,晚风袭来,叮铛作响,有“普利晚钟”之称;塔外壁四周砖刻974个佛像,内壁砖刻40个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故又名“万佛塔”。“一名将”: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传说为临城澄底村人,现存有赵云故里石碑和古墓,《赵云故里传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胜将军赵子龙的“忠、义、仁、智、勇”精神激励着临城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自信自强、拼搏奋进。另外还有:息波亭,位于县城西护城石堤上,俗称八卦亭,占地32平方米。旧志载,明万历十六年知县程鹏抟建,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宋广业重修。亭呈八角形,高5.5米,内施斗八藻井,外为八角攒尖布瓦顶,造形精美。外八柱以上以隶、楷两体刻着14条古文名句,字体丰润劲媚。亭内有石桌石凳,古时是文人雅士邀朋聚会之处。护城石堤,位于县城西侧,为防水患而建。始建于明隆庆三年、万历七年与二十五年历年修筑。古堤长800米,高3米,宽2.4米,为巨形青石筑砌。堤南端有一碑碣,长宽均为1.8米,青石镌刻,碑阳为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程鹏抟为修筑河堤的呈文,共1585字,碑文均为阴刻楷书,书法刚劲有力,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碑文记载了河水泛滥、城池受危经过,对考证古河道的历史演变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蛤蟆桥,位于县城西北14公里竹壁村东。因桥下有巨石形似蛤蟆而得名。据旧志载,桥始建于明崇祯三年,完工于清康熙三十年,为竹壁村民陈志美、陈三光、陈文显祖孙三代接力修造而成。此桥青石筑成,长108米,宽5米,高8米,三叉两孔,呈人字形,故又名双脊桥或者双济桥,古时为临城县南北交通要道,现保存基本完好。临城南调,主要分布于临城县西部山区赵庄乡一带,一般用于大戏演出,也用于民间小班,还可以自娱自乐,长期在民间流传,深受群众喜爱。“南调”在清末传入临城,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传承全靠一代一代地身传口授,传入本地以后,吸收了本地的优秀文化,与本地语言、民俗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临城地方特色的“南调”文化。 临城“南调”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万花丛中较为古老的一支,对研究豫剧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城“南调”的板式丰富,慢板绵软悠长,快板行云流水,与本地语言、民俗相融合,风味别具一格,及时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对戏曲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景点有蝎子沟国家森林公园、崆山白云洞风景名胜区、绿岭·市外桃源生态旅游中心、岐山湖服务业园区等。
地方特产
绿岭核桃 临城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等特色农业,被誉为“中国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并成功承办了中国首届薄皮核桃节。绿岭公司荣获“首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中国核桃产业十佳企业”称号。2019年5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中国林业》网上发布(2019年第11号)公告,绿岭核桃成为国家级良种,顺利通过国审。2019年8月6日,中国第九届绿岭核桃节在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中国绿岭·核桃小镇”景区举行。
绿岭核桃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同志研发培育的。
经济总情
原标题:《【河北县情概览】邢台市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