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 湖州这个事件催生首个中央一号文件

从催生首个中央一号文件

到现代农业领跑全国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这是世人对湖州的美誉,也是对湖州农业兴旺的一段标注。

多年来,湖州的“三农”改革一直在进行,如一抹春风吹绿肥沃的土壤。从太湖溇港孕育“田池布千里”,到桑基鱼塘抒写“两岸青青万株桑”,再到万顷竹海织就“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创新和生态的因子一直在湖州的农村发展进程中闪耀。

1978年初,湖州城郊的一个小村庄潘店村发生了一场“桃树风波”,因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当地砍掉了农民种在自留地上的4000株桃树。通过媒体的报道,这一事件成为当年“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一个生动例证,并催生了首个中央一号文件。

首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河的潘店人,为湖州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湖州成为全国第二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幅乡村发展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催生首个中央一号文件

▲潘店村村民王云春指着当年种桃树的地方

湖州南太湖新区杨家埠街道潘店村,很多人对它的印象,是村里的金斗山上有一座郎部公墓。抗日战争期间,吴兴县抗日游击队的23名指战员为国捐躯,他们的忠骨就埋葬于金斗山上。

就在这座染着烈士鲜血的金斗山上,41年前发生了一场“桃树风波”,在全国引发了强烈震动,并催生了第一个关于农村改革的中央文件。

上世纪60年代,潘店村的前身——原吴兴县弁南公社潘店大队的社员们,开始在自留地上种桃树。到1977年,潘店村137户农户里有80%都种植桃树,规模达到了4000株,平均每户一年收入100多元。

然而,种桃树却为潘店引来了风波。当时公社一位负责人得知情况后,提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当年底,公社派出农业学大寨工作组进驻潘店大队,要求砍掉全部桃树。到1978年1月底,全村4000株桃树全部被砍。

1978年春节期间,现已从湖州机床厂退休的严咏轩回潘店看望岳父母,了解到这一事件后,向当时的吴兴县委和《浙江日报》写信,认为砍掉社员自留地上桃树的做法“不仅不符合现阶段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而且严重地影响了社员生产积极性”。

在收到信的第3天,吴兴县委负责同志作出批示,指出砍掉社员自留地上的桃树是错误的。4月19日,《浙江日报》在头版刊发了《砍掉四千株桃树的错误必须纠正》的读者来信及调查附记。当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此文。

1978年上半年,虽然“四人帮”被粉碎一年多了,但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仍然不敢探其究竟。潘店“桃树风波”,深深触及了这一敏感话题,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1978年5月31日,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刊发20天后,《人民日报》一版刊发了《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许多省报也纷纷刊用了新华社有关“桃树风波”的通稿。潘店“桃树风波”成为众多学者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时经常被引用的一个生动例证。这一事件引发的对社会主义本质再认识的教育活动,使得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束缚开始松动,为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个关于农村改革的中央文件——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当补充,决不允许把它们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来批判和取缔。”这一表述,就源于《人民日报》对“桃树风波”的相关报道。

勇于探索的心一直没变

今年69岁的村民王云春,是“桃树风波”的亲历者。当年他28岁,为了响应公社号召,作为民兵连长的他带头砍掉了自家自留地里的桃树。“这些桃树可都是摇钱树,砍掉真心疼!”王云春说,当时农村集体都是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社员的积极性都没那么高,种桃树就好比是颗石子,激活了一池静水。

问起社员如何边忙生产边种桃树,王云春的眼里立刻闪现光芒。“每天傍晚,大家忙完小队里的生产任务,不是赶着回家休息,而是扛着锄头上金斗山料理桃树。第二天天还没亮,潘店港的两艘挂桨机船里装满了我们村产的桃子,运到湖州城里贩卖。”

过了几年,有些社员家里盖起了瓦房,有些家里买了自行车,“三小件”成了标配,潘店大队富裕程度排名公社第二。“家里第一次有些余钱,也能给孩子买点糖吃了。”今年65岁的村民张新妹回忆说,有些社员家里种得不多,但收入也能贴补下家用,“至少比原来的日子好多了。”

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瓜山村、戚家村等都效仿潘店村,种起了桃树。一时间,弁南公社成为湖州桃子的主要产销地。

因为对种桃树的热爱,砍桃树的那天也成为了所有社员“最无奈的一天”。今年76岁的村民王杏宝当时在其它公社工作,弁南公社要他回家带头砍桃树。“有些邻居砍树的时候都是留着眼泪的。”王杏宝说,

桃树砍完的第二天,王云春沿着山上走了一圈,这一幕至今留在他心里。“原来连绵的桃树林,一天工夫只剩下了一个个桃树墩子,远远望去就是一大块空地。”

“后来,听说报纸上在帮我们种桃树的事‘平反’了,大队的人还特地赶到城里去买报纸,大家都觉得大快人心。”王云春说,一听说被平反了,大家口口相传。“有些村民还守着收音机听新闻,大家都想知道接下来中央的政策会怎么样。”

王云春说,他们后来获知,中央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大家又种起了桃树。不仅如此,又有人想出致富新办法:在田里种西瓜,还能和稻子轮作,互不影响……“潘店村人一直有勇于探索的心。”王云春说,40多年过去了,经历了“砍桃树”的潘店人愈发珍惜改革带来的成果,现在村里田间地头的农事就更精彩了。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遥望首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诞生,潘店“桃树风波”的影响力深远。多年来的一批中央一号文件引领着中国“三农”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持续发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使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大幅跃升,农业绿色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农村民生实现根本改善,农村制度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重大步伐。

如今,在潘店一带,以其为圆心,一个“种桃圈”正越种越大。

沿着潘店村村口的塘杨公路,一直往西驱车不到五公里,绿水青山中的杨庄村映入眼帘。“这几年,村里通过采桃节、农趣节等一系列活动,把山上的百亩桃林种得有声有色,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杨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兴方说。

潘店村附近的妙西镇是吴兴区的主要产桃区。在后沈埠村的桃林里,四锦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道东正忙乎着。前几年,因为考虑到本地水蜜桃口感一般,他带领乡亲们砍掉了旧桃树,种上了来自村外的黄桃品种。现在,合作社在湖州两区三县的土地上栽种了1万亩高产优质黄桃。

“桃子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湖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伴随着改革的旋律,湖州现代农业发展蹄疾步稳,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第二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市,连续六年居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首位。

据统计,去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35.76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列全省第二。农业总量稳步增长的背后,还有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高效生态已成为湖州农业发展的主线。据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处处长吴建荣介绍,近年来,湖州市按照“稳定粮油、提升蚕桑,优化畜禽、做强水产,做特果蔬、壮大林茶”的思路,积极推进水产、茶叶、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比已达80%以上。现在,在湖州广袤的田间地头,不仅飘荡着稻花香,蔬菜、水果、水产等特产同样百花齐放。

除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提“绿”增效,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步伐同样迅猛。当年潘店人种桃子要偷偷摸摸,而今发展现代农业个个生龙活虎。种粮大户会开飞机种田,养羊大户把循环农业的“生态经”传到了天山脚下,水产养殖高手们还在鱼塘里给鱼儿建起了“跑道”……

湖州的农业,不仅能致富,还很“好玩”。就像当年潘店的桃树林,除了是农民的“钱袋子”,还是大家休闲的好去处。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田园鲁家”是全国首批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小火车串起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近年来,全市休闲农业发展风声水起,仅去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891.3万人次、同比增长43.17%,实现营业收入45.12亿元、同比增长46.94%。

专家

评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云华指出,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湖州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较高。而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各地探索乡村振兴之路既要借鉴湖州等先进经验,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谋划。在乡村振兴中,发掘乡村的自身价值,同时通过改革让人、财、物等要素更多地流向农村,促进乡村和城市实现优势互补。

你可能会喜欢

/ 要闻

/ 关注

来源:湖州日报

记者:徐震、郑嵇平

编辑:柯佳琪

城 视

蔚蓝

2019年9月,摄于湖州滨湖大道

摄影:悦彬

↓↓了解更多湖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