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出“水墨丹青”,我县70年工业变革发展

若将发展比作绘画

工业应是“水墨丹青”

这支“工笔”,“画”出了平台拓展的“骨”,“画”出了动能转换的“神”,“画”出了结构优化的“魂”。

回首过去70年,我县工业经济在探索中不断调整方向,一路爬坡过坎、砥砺奋进;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一路栉风沐雨、铿锵前行。

70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历经探索、起步、发展、调整、提高等阶段,从一穷二白到基本形成了以清洁能源、高端装备、橡塑制品、健康时尚、新型建材、整车及零部件等六大百亿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格局和发展态势。

全县工业企业数量从1952年的2家,增长到目前的16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17家;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43.59万元,增长到如今规上产值161亿元(今年1至7月)。

沿海滩涂崛起工业新城

——画出平台拓展之“骨”

作画需要先搭“骨架”,平台正是工业经济之“骨”。

改革开放初期,我县工业经济发端于珠岙一带。当地村民凭借国、省道过境的优势,率先兴办家庭作坊式的橡胶制品加工厂,并通过“亲戚帮、邻居带”的形式,逐渐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由此,初期以“山谷沿路”经济为特点的产业平台,自然形成于当地及周边地区。

但这一地区山多地少的客观事实,严重制约了工业发展的空间。到上世纪90年代,“块状经济”的雏形虽已基本形成,但仍属于在山谷地带的“小打小闹”,发展十分缓慢。

等到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

三门工业的发展才真正迎来机遇

2002年,我县提出“工业南下”战略,把健跳港作为“主战场”,从此打开临港工业“突破口”。随后,“三港三城”战略全面铺开,一个个产业平台相继搭建,工业经济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从海游港,到健跳港,再到浦坝港,沿海滩涂上就此崛起一座座工业新城。

▲夕阳下的万亩三门盐场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

2004年12月14日,沿海工业城正式奠基开工。在此之前,这里交通闭塞、缺电少水,是一片沉寂多年的废盐田。

▲三门沿海工业城航拍全景图

15年过去,如今的沿海工业城基础配套设施有序布局,污水处理、商住小区、医院、学校等功能逐步健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工业总产值逐年提升,截至2018年底投产企业286家,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

前行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近年来,洋市涂、赖峙涂等沿海产业平台的拓展,依旧保持高歌猛进;界溪小微园、黄坦洋小微园等内陆产业平台的提升,同样在紧密推进。

这组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2000年前后,内陆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90%以上。如今,这一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海洋经济已然占到县域经济总量90%以上。

▲沿海高速浦坝港大桥 林平平摄

一路向海,拥抱蔚蓝!这是三门平台拓展的方向,亦是三门工业发展的路径。

民营经济接过领跑旗帜

——画出动能转换之“神”

妙笔丹青自有“神韵”,动能就是工业经济之“神”。

台州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全市99.5%的企业是民营企业。三门的民营经济,同样占据主导地位,无论从经济总量、动能提供来看,都是如此。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同时,民营经济也为我县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变集团旧厂房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县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动能不足,工业经济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70年代末,“无工不富”的口号开始在蟹乡大地喊响。到了80年代,在改革大潮的频频洗礼下,乡镇企业逐渐兴起。90年代中期,全县范围掀起创办民营企业的热潮。

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新旧动能的快速转换。这也促使我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必须加快打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禁锢,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县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全面实行体制改革。

↑三维股份上市敲钟仪式

吹尽狂沙始到金。2001年1月4日,浙江三变集团有限公司着手股份制改革;2007年1月8日,三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我县第一家上市企业。

不过,在公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你追我赶”过程中,最终民营企业走上了舞台中央、接过了“领跑”的旗帜。随后几年,“绿岛科技”“三维股份”等企业相继上市,“爱力浦科技”“尔格科技”等企业先后挂牌“新三板”,“凯欧传动带”“欣荣鞋材”等企业陆续挂牌浙交所……如今,“元创履带”“奋飞橡塑”等企业,也正加速推进股改进程,提前为上市做好筹谋。

可以说,三门工业经济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三门民营经济的发展史;三门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路风雨,同时践证和推动着三门工业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转型激发产业活力

——画出结构优化之“魂”

好的画作有其“灵魂”,结构则是工业经济之“魂”。

在改革创新的路上,三门工业经济从未却步;面对转型升级的阵痛,三门人民总是咬牙坚持。

↑上世纪70年代县商业局宿舍后之县招待所旧址(今人民路)

上世纪90年代,我县绣衣产业曾红极一时,县工商部门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一角设立三门丝绸服装专业市场,拥有摊位300个。后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及必要的行业自律,短短数年,这个“明星产业”就轰然倒下,成为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伤疤”。

“伤疤”带给三门的不仅是疼痛

还有深刻的教训和失败的经验

橡胶产业是我县支柱产业,但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空间布局乱等问 题长期存在,成为行业长远发展的掣肘。

↑县程前铆钉厂拆除现场

2017年,我县将橡胶行业整治提升列入“五大会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拆除216家“低、小、散”橡胶企业,并同步开展整合入园工作。最终,橡胶行业整体产值、出口、利润均不减反增,产业活力得以重新激发。

去年来,我县围绕“工业强县、裂变发展”战略,坚持振兴实体经济不动摇,以六大百亿产业培育为着力点,继续深化以“两年”活动,全力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三维橡胶生产车间

2018年

我县实现工业增加值64.31亿元

同比增速15.1%

排名全市第一

今年上半年

全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6.6亿元

同比增长22.2%

一串串数字、一组组事例、一个个成果,无不印证着三门工业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始终以改革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持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唯有紧紧握牢工业经济这支“画笔”,蘸取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的“丹青”,才能成竹在胸、从容不迫,起雷霆于笔落之间,泼墨挥毫、落笔成蝇,绘就三门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文稿:王亚君 方正义

编辑:吴薇

责编:赖志献

掌上三门

精彩三门 一手掌握

你可以了解三门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新闻资讯、便民信息

投稿请联络:sanmen2015@163.com

我们为您准备了丰厚的稿酬

欢迎推荐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