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消失的湖泊:摩诃池

触摸历史印记 · 见证成华风采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 | 第 45期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说起皇家湖泊

我想你肯定会联想到

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和故宫周边的北海、中海、南海

这些湖泊曾经是封建帝王避暑游玩的地方。但你可能不知道,咱们成都曾经也有一个皇家湖泊。也有着千年的历史,在唐宋两代一度还成为文人雅士观光游览的“圣地”,杜甫、陆游、薛涛等著名诗人,都曾为它写下诗句。

它的位置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北到骡马市,南至红照壁;西起东城根,东抵顺城大街这一带,在唐宋时期,这个区域有很多蜿蜒的河道,源源不断地送来岷江的活水,因而形成了一大片湖泊。这就是成都历史上著名的摩诃池。

史料记载,摩诃池是由隋蜀王杨秀开凿的。北宋名臣张咏所写的《益州重修公宇记》里记载,“隋文帝封次子秀为蜀王,因附张仪旧城……”,意思是说,隋文帝杨坚把自己第四个儿子杨秀,封为蜀王,管理蜀地,杨秀在成都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增修张仪旧城。张仪旧城指的就是秦朝时期,秦国名相张仪修建的成都城。杨秀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成都城进行了扩建。这是隋朝开皇十二年,也就是公元592年的事情。

修城用的土从哪儿来呢?杨秀沿用了张仪就地取土的办法,从城外挖土来修城,挖完土留下的洼地就被顺便开凿为湖泊。

史书《成都记》里记载了摩诃池名字的由来:“摩诃池在张仪子城内,隋蜀王秀取土筑广子城,因为池。有胡僧见之曰:摩诃宫毘(pí)罗。盖胡僧谓摩诃为大,宫毘罗为龙,谓此池广大有龙耳,因名摩诃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摩诃池是由隋蜀王杨秀取土修城而开凿出来的,当时摩诃池的面积有数千亩之广,从西域来的僧人见到这个湖泊,说了一句:摩诃宫毘(pí)罗,摩诃的意思是“大”,宫毘(pí)罗的意思是“龙”,连起来的意思是,这么广阔的一片水域,水底下肯定有龙。后来,人们就把这片湖命名为摩诃池。

摩诃池这个名字从隋朝到唐朝末年,一直沿用了三百多年。隋朝时期,杨秀曾在湖边修建了豪华的宫殿,把摩诃池划为皇家所有,寻常百姓不得入内。但是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转瞬间就被唐朝取代。到了唐代,昔日的皇族宫殿变成了供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游览的风景名胜,也就相当于唐代成都市的“中央公园”。当时,有不少名流和诗人在摩诃池留下了游玩的记录。比如我们熟悉的杜甫、薛涛等。

诗圣杜甫在他的《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这首诗里,描写了摩诃池的秋天的景像:“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教惊白鹭,为伴宿青溪”。诗中写道,湖边生长着茂盛的树木,栖息着鸳鸯、白鹭等水鸟,环境十分优美。

女诗人薛涛也曾来摩诃池上泛舟,并写下了《摩诃池怀萧中丞诗》:“凄凉逝水颓波远,惟有碑前咽不流。”表达了感伤逝水年华、物是人非的情感。

唐代诗人武元衡在《摩诃池宴》中写道:“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秾里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描写了摩诃池的春天,宴会上歌舞升平,湖畔的杨柳枝随风舞动的景象。从诗人们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摩诃池当年的旖旎风光。

除了风景秀美,摩诃池还是解救一方百姓的救命之源。唐朝末年,国力衰弱,朝廷对蜀地的守备力量薄弱,南诏国乘机派军队大举进攻成都城,受到战乱影响的百姓不计其数。

根据《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传》记载:“蜀孺老得扶携悉入成都,阊里皆满,户所占地,不得过一床,雨则冒箕jī盎àng自庇。城中井为竭,则共饮摩诃池,至争捽溺死者,或筥沙取滴饮之。”

这段记载是说:受到南诏军队的进攻,成都周边遭受战乱的百姓们都涌入城里避难,因为难民实在太多,城里人满为患,很多人露宿街头,遇到下雨天就拿簸箕和瓦盆避雨。因为人多,饮用水的需求量大,城里的水井都干枯了,于是人们只好去喝摩诃池的湖水解渴。还有人为了抢水而溺死。湖水快干涸的时候,甚至舀沙漏水一滴滴地喝,实在是凄惨。但是试想一下,当时如果没有摩诃池,这么多难民想要捱到战乱结束,恐怕更加困难。成都的历史也会再增加一篇血色记忆。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四川被前蜀和后蜀两个政权先后割据。摩诃池再次被归为皇家私有,还先后被改了两个名字。

开复七年,也就是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登基建国,历史上称之为前蜀。为了巩固政权,王建编造了许多神话传说,标榜自己是真龙天子,摩诃池也被他改名为龙跃池。

王建在位十二年后去世,他的儿子王衍继位。王衍是个放纵奢侈,荒淫无度的皇帝,刚上位就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他把龙跃池成为宣华池,并在湖边修建了一座名叫宣华苑的行宫,在里面夜夜笙歌。

王衍自己写的诗里描绘了他奢侈放荡的生活:“辉辉赫赫浮五云,宣华池上月华新。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月色衬托下的云彩微微泛黄,宣华池上的月色无比美丽,月光照耀奢华的宫殿,在宫殿中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这是摩诃池作为皇家湖泊最华丽、最繁盛的时期。五代时期的花蕊夫人也写下了描写宣华池的诗句。“早春杨柳引长条,倚岸绿墙一面高。称与画船牵锦缆,暖风搓出彩丝绦。”描绘了宣华池岸边草木茂盛,湖中的画船精致奢华的景象。

然而,随着王朝的覆灭,宣华池也开始走向衰落,到了北宋时期,因为泥土的淤积,湖泊面积变小,名字也恢复为摩诃池。

宋代词人宋祁在《过摩诃池》中写道:“十顷隋家旧凿池,池平树尽但回堤。清尘满道君知否,半是当年浊水泥。”意思是说,隋朝时期面积达数千亩的摩诃池,到了宋代只有十顷的大小了。古代的一顷大约是五十亩面积,十顷相当于五百亩。虽然面积还是不小,但是跟唐朝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一半的湖面被淤泥填埋了。

与此同时,原本属于皇家私有的摩诃池,再次成为了普通市民也可以游览的风景名胜。许多文化名人也都莫名而来,其中就有宋代大诗人陆游。他在游历完摩诃池后写道:“乌帽翩翩白纻轻,摩诃池上试闲行”。描写了诗人漫步湖边,轻松快乐的心情。

如果说宋代时的摩诃池,面积只是缩小了一半的话,到了明代,摩诃池水面已经所剩无几了。《蜀中名胜记》里记载:“今此池已为蜀藩正殿,西南尚有一曲水光。涟漪隔岸,林木蓊翳,游者寄古思焉。”意思是说,摩诃池被淤泥填平的空地上,修建了一座蜀藩王府,摩诃池的水也只剩下王府西南方向的一个池塘了。来这里游览的人只能看着池塘怀想它曾经广阔的模样了。

明朝灭亡以后,清政府将蜀藩王府改为贡院,贡院内还留着一块小池塘。直到民国初年,四川军政府彻底填平了这个池塘,将其建成警卫队的操练场。拥有千年历史的摩诃池,彻底从成都的地面上消逝了!

现如今,我们从史料文献和传世的诗词中,追寻摩诃池曾经的美丽,不禁让人发出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的感叹。

来源:《沙河风》

本文作者:张义奇

文字编辑:何珂

美术编辑:何珂

转载请注明:文旅成华

猜你还想看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成都的“车夫”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成都的湖泊,遗失的明珠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从成都步入“南朝四百八十寺”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二仙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