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争辉南通人】黄蓓佳: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

▲9月9日《南通日报》头版

她用一支生花妙笔勾勒出充满童真的文学世界,以高超的技巧描绘出儿童视野下的现实中国众生相,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标杆性作家。

黄蓓佳

黄蓓佳,1955年6月27日生于如皋,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干部,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其作品在国内外均深受认可,累计输出海外版权数十种,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优秀儿童文学奖。

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中,黄蓓佳是非常优秀且极具特色的一位,她用简简单单的一支笔,在孩子们眼前打开一个新世界,用阅读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黄蓓佳的童年在如皋城里的横八字巷度过,中学毕业后又返回如皋长青沙插队四年。1973年,她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2年,黄蓓佳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很快就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在《童眸》《家人们》和《遥远的风铃》等十多部作品中,黄蓓佳不遗余力地发掘着来自故乡的人和事。无论走多远,黄蓓佳的心中都装着活色生香的故乡。

2017年11月16日,她创作的《童眸》获得2017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文字)奖。黄蓓佳坦言,《童眸》是她儿童作品中时间写得最长的一部,前后大概写了四年时间。书中描写的生活环境,是黄蓓佳儿时的缩影;书中主角白毛、马小五、细妹子、大丫二丫、丁蛋儿、卫南卫北等,都曾经是黄蓓佳的邻居;书中写到的仁字巷,原型便是如皋八字巷,其中又分为横八字巷和竖八字巷,而黄蓓佳的外婆,就住在横八字巷中。黄蓓佳告诉记者:“我从出生到22岁出门远行读大学,起码有五分之一的时光在这条巷子里度过,故乡是我文学创作的灵感之源。”

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作品感情充沛细腻,拥有较高的文学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这都来源于她多年如一日的实地考察。为了能够真实反映书中的情感,黄蓓佳跑遍中国各地进行采风,有时一待便是数十天,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2018年,黄蓓佳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上另辟蹊径,把孩子们的眼光引向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本将触角对准抗战时期儿童生存命运与在战火中精神成长的书籍《野蜂飞舞》问世了。为了这次写作,黄蓓佳去了联合大学的旧址——今天的华西医学院。“沿着宽大的咯吱作响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耳朵里似乎听到了当年纷沓的脚步声、青春透亮的笑声,还有师生之间夹杂了英文的对话……”这是黄蓓佳当时的想象,在书中,这些都化成了人物与场景。

多年来,黄蓓佳数次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数十种部省级文学奖,为中国儿童提供了几十本浸润心灵的优秀读物。

黄蓓佳用纯真的眼睛和善意的心灵去观察世界,她的作品中融入了一种温柔的母性。她说:“一个孩子生下来时,除了肤色和外表有所不同之外,其他并无区别,所谓的民族性往往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所以,孩子是最好沟通的,给孩子阅读的儿童文学应该是最具世界性的。”

黄蓓佳的作品被翻译成法文、英文、德文、韩文、俄文、日文出版,累计输出海外版权数十种,文学影响力辐射全球。她认为,中国文学需要走出去,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

退休以后,黄蓓佳依然笔耕不辍。近几年,她仍保持一年一部长篇的进度进行创作,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佳肴。

来源:南通发布新闻客户端

作者:顾雨 图:朱一卉 视频:吴一多

编辑:彭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