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个从吕梁大山深处走出45岁步入仕途23年为官68岁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总督之任上却死而无棺可葬,
一个秉承“天理良心”从政誓言的封建官吏心系百姓为民生几度不惜丢官帽甚至丢性命也义无反顾在所不辞,
一个虽掌管着中国最富裕的几个省份但穿的是粗布袍褂吃的是青菜稀粥被江南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于青菜”,
一个在为官生涯中三举“卓异”因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赐御书匾额“高行清粹”,
他让贪官污吏者心惊胆战恨之入骨,
他让黎民百姓们感恩戴德敬仰无比。
他的清廉、能干,
他的凌厉、仁慈,
让无数老百姓时常念念不忘久久难以释怀。
他就是钟灵毓秀的吕梁山厚土孕育走出的旷世奇才大清帝国一品大员,
他拥有一个天子盛赞百姓颂的响亮的名字—于成龙!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
在大清帝国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
要说以廉著称的官员,首推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为官清廉”成就了于成龙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勤政善政”成就了于成龙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
“古为今用”续写了中国民族廉政文化时代华章。
追寻于公足迹,感悟清廉正气,己亥之年,孟春时节,笔者怀着崇敬之情,走近于成龙故居。
在“三晋第一名山”武当山脚下,有一个名叫来堡村的地方,这里是于成龙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于成龙出生于此。因当时方山尚未设县,此地属永宁州,故《清史稿》等史书说于成龙是山西永宁州人。
于成龙故居,位于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创建于清代早期。 来堡村位于下昔村西5公里,辖来堡、大中咀2个自然村。 相传,来堡村南侧梁上,曾有古堡,唐中期建村,来堡村因古堡而得名。 村有龙王庙,据明万历十六年残碑载,有“来堡”字样可证。 于成龙故居总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共有房屋15间、窑洞22孔、门楼3栋、照壁2座,室内主要陈列于成龙及其家人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具、读书和劳动场景等。
依托于成龙耕读生活45年的故居,吕梁市委、市政府以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转变和崇廉尚政的社会风气为目标,国本培元,厚植土壤,先后对于于成龙故居、墓园、廉政文化园进行了恢复修缮,同时对于成龙读书楼(安国寺)进行了维护。 2011年修建了总占地面积580余亩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园内有于成龙故居、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中华廉吏广场和廉政文化展览馆、于氏家族墓地(横泉村)、花果山(印廉政山) ,总规划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 以传承弘扬中华五千年来为官清廉的思想和逐步形成的廉政文化为文化定位,打造了全国首家集廉吏故里、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园区,集中展示了国内廉政文化和廉吏风采。 成立了于成龙文化研究会,通过对于成龙生平、事迹、贡献、现实意义的专题研究,已收相关文物资料和方山文物民俗资料达3000余件。 先后出版了《于成龙本传》《于准文集》《于氏精品书画集》《于成龙判读精华》《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于成龙诗文译注》《于清端公政书》《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清官于成龙》等多部专著; 先后录制于成龙专题片并在中纪委网站推出。 创排晋剧《廉吏于成龙》《布衣于成龙》,制作广播剧《大清廉史于成龙》,荣获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录制40集电视连续剧《于成龙》,2017年1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批起了新一轮“于成龙热”,通过多视角展现并解读于成龙精神风范和涵盖的优秀传统廉政文化。
走近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笔者仿佛感到每寸土地都有300多年前于公耕读生活留下的足迹。 驻足于公故居展馆,穿越300多年的历史烟尘,眼前一幅幅模糊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历史遗物,一段段凝结着过往历史的精彩故事,笔者在漫步中品读,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领悟,沉浸于一代廉吏的辉煌历程与公仆形象之中,感化于于公清廉事迹带来的人生启迪和思想升华。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清时代永宁州(今吕梁市方山县)人。 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的一生可谓是前半生躬耕田园、青灯苦读、历尽艰辛; 后半生入仕清廷为官,位极人臣,堪称清朝早期著名的廉吏和能臣。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45岁步入仕途,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巡抚、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官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68岁的因积劳成疾病故两江总督任上,后归葬今方山县峪口镇横泉村。 于成龙23年为官生涯中,被三举“卓异”( 即卓越优异之意)。 去世后,谥号“清端”(即清廉正直), 康熙皇帝为于成龙亲自题写碑文,并赐御书匾额为“高行清粹”(即高尚品行、清正纯粹)给予褒奖,称其品德“朴真”,做官做事“忠勤”,最大优点“廉洁”。 清廷先后有武英阁大学士熊赐展,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裁官陈廷敬等26位名人为其写传,可以说,于成龙是中国历史上传记版本最多的一位“大清官”。
于成龙前半生经历丰富,饱尝忧患。曾经少年得志,早早地中了秀才,考上“副榜贡生”,又曾因乡试不第,痛感挫折。享受过富裕的乡绅生活,在灾荒战乱中倍尝艰辛。明亡清兴的时代大变革,让他经历了重大考验,在痛苦中思索寻求新的人生之路。
于成龙后半生的官场之路,也是充满了磨难和考验。 广西罗城和四川合州都是当时最艰苦的地方,于成龙不仅在煎熬中挺了过来,而且创造了非凡的政绩和廉洁的声誉。 湖广、福建、直隶、两江,也都是当时的繁杂之地,有盗匪、有灾荒、战乱,还有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但他一步一步地挺过来,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官吏,成为功勋卓著、朝野钦敬的政治明星。 最终因积劳成疾,鞠躬尽瘁,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纵观于成龙的一生,以“民”为社稷之本,深信“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时刻把民生疾苦、地方利弊放在心上;以“廉”为官德之首,仕宦数十年如一日,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以“严”为治政之刚,严于律己,严于下属,“严其守又察其所守之真伪,勤其政又访其敷政之宽严”。宦海生涯,被三举“卓异”,并以清廉实干和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同僚崇敬、上司赏识和皇帝赞誉。究其本因,于成龙是一个集“廉吏、能臣、仁官”的最好的综合体。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样一个宅心仁厚的清官、精明强干的好官、从善如流的能官、不乏铁腕的德官,可谓中国官场史上难得一见,而将“四官”集于一身的官员则少之又少。
吕梁作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廉政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和整理于成龙廉政文化资源,全面系统地总结于成龙做人、做事、做官的真实历史和可复制借鉴的品行操守,这是新时代吕梁追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走近于成龙故居,品读品味其间,感悟领悟其中,给笔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 诚然,于成龙作为一名封建官吏,固然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从他感人至深的从政故事来看,着实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令人震惊,也令人憾颜,他犹如一面镜子,仿佛在教育和警示我们,作为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就要经常“正衣冠、知兴衰、明得失”。 于成龙一生生于忧患、得力罗城、合州新生、黄州佳话、江防道台、闽省两司、直隶新政、惠洽两江等,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艰辛的考验。 学习廉吏精神,传承廉政基因,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廉洁刻苦、甘于清贫的优秀品格,天理良心、勤政善政的为官理念,敢于担当、严于治吏的责任意识,廉吏一生、终身廉洁的思想境界,而且更要学习他“诚廉”与“不想贪”主观自律的良好养成,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 物质低欲“育俭”、以俭克贪“助廉”、美好家风“保廉”、社会风气“养廉”、政治风气“尚廉”、内化于心“诚廉”
走进于成龙故居,于公为民担当精神和清正廉能故事一直萦绕在笔者脑海,勇于担当、清廉简朴、忠诚为民的好作风,正是当下廉洁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走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千千万万有理想信念担当,忠诚干净的党员干部,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于成龙作为一名封建官吏,尚且如此,何况新时代的我们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只要各级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于公为榜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讴颂清廉,鞭笞腐败,做人民的好公仆,吕梁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解德辉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吕梁市新闻办官方微信“吕梁发布”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