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记忆,镌刻永恒——校徽演变及校名题字由来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底色,基因是代际相传的载体。红色基因是大工的光荣和特色,是大工精神的“DNA”,是一代代大工人砥砺前行的精神根基,是大工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源,是攻坚克难、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是优秀传统的理性升华,是衔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确保事业薪火相传的精神脐带。我们要代代相传,永葆特色与生机。

校徽作为一所大学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艺术化体现,更是其历史和传统的积淀。作为一所学校的标识,校徽的变化,同时也见证着学校历史的变迁。在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心中,校徽带给他们的是自豪、荣耀,也有对母校的归属之情。这种情怀,不会因为离开学校而断裂,也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淡然。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而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学校第一枚校徽,其主体图案主要由红星和齿轮组成,即齿轮中嵌红星上书“大连大学”,边缘为齿轮,一是象征着前进的历史巨轮;二是象征我们祖国将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齿轮中嵌红星一枚,该红星标志着大连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学。红星边缘的点线与金黄色象征着红星的光芒。

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期间,学校曾使用圆形校徽和横条形校徽两种。圆形校徽与大连大学校徽外观一致,仅是将“大连大学”改为“大连工学院”。从中可以看出,大连工学院继承和发扬了大连大学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档案馆藏有的这枚珍贵的校徽,经过时间的打磨,其五角星的颜色与光芒已褪色,但仍能从其中看出点点红色痕迹,是大工红色基因的生动体现。

大连工学院期间,第一枚横条形校徽由吕振羽校长题写。校徽字体颜色及底纹颜色分为三种,教师佩戴的校徽是红底白字,学生佩戴的校徽是白底红字,研究生佩戴的校徽是橘红底白字。

20世纪60年代,由于吕振羽同志被诬陷,所写字体不准再用。学校请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郭沫若同志题写校名。当时是由书法功底深厚且对字体有深入研究的体育教研室邹继豪老师通过“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老师,联系到郭和夫(郭沫若长子,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请郭沫若题写校名。当年刘长春一家与郭沫若夫人郭安娜及其子女是邻居,分别住在高尔基路193号、195号的一栋日式二层小楼里。郭和夫与郭沫若在北京开会期间碰面并向其转达此要求,郭沫若欣然同意,并题写了校名。这期间的校徽在外形上与之前的校徽相比,也有细微差别。据郭体校徽的设计者邹继豪老师回忆,由于校徽是较沉重的铜材质,四周的直角在戴取时容易刮碰衣服,因而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后,独具匠心地将校徽设计为圆角,且长度和宽度的比例也调整了一些,更加便于师生佩戴。

1988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大连工学院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学校随后召开会议研讨“关于更改校名的有关问题”,议题之一就是商讨新校名题字,最后决定沿用吕振羽校长题写的校名。因原校名中少一个“理”字和“大”字,学校就想到请人根据吕振羽校长原字模拟拼缀校名。参与模拟拼缀校名的有原体育教研室邹继豪老师和原建筑系姜广武老师。当年,时任校长助理、校办主任杨金奎老师请邹继豪老师根据吕振羽校长手稿,模拟拼缀出“大连理工大学”,后经孙懋德老师将其送至北京江明同志(吕校长的夫人)征求意见。姜广武老师曾赴长春吕振羽校长工作过的吉林大学(档案室)查阅、复制其手书资料,并采用双勾集字的方式模拟拼缀了“大连理工大学”。

1993年,通过尉健行校友请江泽民同志题写校名,也就是现校牌、校徽以及学校印刷品、宣传品上均使用的校名字体。

学校现用圆形校徽于2009年校庆60周年时启用,由建筑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张耿老师带领的团队设计,以原建筑系姜桦老师和姜广武老师1985年设计的大连工学院纪念币为蓝本,中心部分为展开平铺的书籍、中间一颗幼苗,寓意大连理工大学是用知识培育人才的高等学校,并有百年树人之意;徽标中心“1949”为建校时间,环绕以艺术加工后的“大工”两字组成的图形;徽标外围是中英文校名,中文采用江泽民总书记的题字。蓝色作为标准色,既是蓝天的颜色也是海洋的颜色,突出了大连理工大学坐落于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北方海滨的特点,同时也以这种恬淡、轻逸的色彩,彰显出大工师生宽广的胸怀和宁静致远、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

姜桦老师设计的纪念币手稿

现在使用的校徽(本科生佩戴)

校徽,书写了闪光的记忆,它是深情隽永的时代记忆,它是拨动心弦的特殊标识。历史,被记忆,则鲜活;基因,被传承,就永恒。不择细流、不断历史,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温馨提示

馆存校徽均在校史馆三楼校友厅展出,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前来参观。

新闻来源:”大工记忆“微信公众号

图片拍摄:刘思远

文稿撰写:胡晓丽     

编辑:黄炜睿

校对:徐一丹

责任编辑:周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