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小没
周公子失灵了?
电影《保持沉默》上映6天,票房依旧没能突破2000万,电影排片比维持在3%左右,伴随着票房的惨败,豆瓣也给出了5.8的不及格分数。 虽然有着周迅、吴镇宇、祖峰等重量级演员的加盟,但《保持沉默》还是遭遇到口碑、票房的双重失败。
其实无论是演员阵容还是电影题材,《保持沉默》都具备一定的商业属性。 周迅、吴镇宇等演员已经具备相当的市场号召力,而电影主打悬疑爱情类型片,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因此《保持沉默》目前面临的局面,更多的是一种“意外”,而导致这种意外的原因,则是电影内容的平庸,以及前期宣发和后期口碑的无力。
实际上《保持沉默》的核心是对“原生家庭”的探讨,这个话题对于当下的受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共鸣性。 但《保持沉默》前期的宣发失利,却让该片在市场上一直处于“失声”状态。 受众无法了解到电影的真实核心,仅靠一个“周迅”也不能真正打动受众。 而后期的口碑发散也因为电影在内容上的平庸而缺失,因此《保持沉默》一直以来都没能真正走到大众面前。
口碑沉沦,宣发无声,在头部电影表现出强大生命力之下,市场似乎也没有理由为《保持沉默》开“后门”。 这部讲述“救赎”的电影,最终并没有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01 内容“沉默”
现实主义。
因此,《保持沉默》虽然在类型上属于悬疑爱情片,但电影真正的落脚点却放在对原生家庭的关注上。 该片通过讲述一起“弑母案”,探讨了家庭对于人性的影响,也让电影走向了现实主义。
实际上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几乎是当下电影市场需求最旺盛的一个电影类型,由于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更有共鸣,需求也更高,因此市场对这一类型也更加关注。 尤其在《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之后,现实主义更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但本能地认为现实主义容易受到市场青睐,却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惰性”,也导致行业只在乎电影是否加入了现实主义元素,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质量。 至少这部早在2015年就完成的《保持沉默》,对现实主义的完成度就不算太高。
《保持沉默》的核心在于讨论原生家庭,为追求商业性影片也加入了悬疑、司法、爱情等元素。 这原本无可厚非,但由于电影在文本上面出现问题,使这些元素的应用十分稚嫩,而元素的杂糅最终也导致电影对现实主义题材的表现显得有些悬浮。
在剧本问题明显之下,《保持沉默》作为悬疑片,案件却过于简单和直白,突兀的剧情反转不具备说服力; 作为司法片,案件的直白弱化了双方律师的专业性; 作为爱情片,感情线的设置也显得有些突兀,除了弱化悬疑感,只有周迅和吴镇宇的演技稍有看点。 而本该成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内容,却被这些元素淡化。
可以看到,《保持沉默》虽然站在了一个“关注时代症结”的高起跑线上,但在文本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影片并没能把现实主义题材的优势发挥出来。 当电影在内容这一关键环节出现问题,也就不能怪市场和观众不买账了。
02 宣发“沉默”
积压片。
长时间积压,对于电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由于电影市场的不断变化,观众需求的不断转移,积压片往往很难与市场的需求相对应。可以看到除了少数类似《无问东西》的优质电影外,大部分经历过积压的电影,都被扣上了“烂片”的帽子。
对于《保持沉默》来说也一样。 哪怕《保持沉默》拥有较为完整的故事线,以及当下整体影市水平线以上的演员完成度,但对于市场和观众来说,《保持沉默》的内容质量已经不再符合标准,趋于平庸。
在内容短板更加凸显的情况下,《保持沉默》不得不面临宣发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保持沉默》的宣发内容依然是传统的发布会+基础物料+点映。 从整体来看,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基础性营销,而在宣发模式千变万化的当下,这种基础性动作很难在大众层面真正发出声音。
与此同时《保持沉默》在内容上缺乏亮点,也让电影的宣发环节缺少能够打通市场的“着力点”。 实际上《保持沉默》前期的重点一直放在周迅、吴镇宇、祖峰等演员角色上,而对于电影真正的内容核心“原生家庭”,一直到上映前3天才放出特辑。 但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在电影市场更加成熟的当下,对于受众而言内容口碑的重要性早已越过“明星效应”,近年来多次明星演员滑铁卢,也让受众吃一堑长一智。 因此《保持沉默》想要通过明星演员打入市场,本身的可能性在降低。 再加上《保持沉默》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演员本身就应该藏在“小人物”之下,此时强化“明星效应”对于《保持沉默》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来说,宣发弱往往是一种“通病”,但对于《保持沉默》来说,知名演员的加入以及电影类型元素的应用已经让电影具备了一定的商业性。 因此,这种“毫无水花”的宣发效果出现在《保持沉默》身上时,电影受到的影响也就更明显。
03 市场“沉默”
两极化。
从2019年暑期档整体大盘来看,“马太效应”成为了市场的一个关键词。 虽然早期被看好的电影纷纷调档撤档,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现迅速填充了空缺的头部位置,直奔45亿而去。 而在暑期档末端《速度与激情: 特别行动》也接替了《哪吒》,成为影市新的主动力。
然而跟在少数头部影片之后的,是数量多且质量整体不佳的尾部电影。 由于一直缺乏优质影片入市,不少口碑不济的新片只能充当《哪吒》等头部电影的加速器,因此头部与尾部电影之间的马太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的排片占比接近45%,而票房排名前三的电影整体排片占比之和达到78.3%,市场真正分给尾部近20部电影的排片空间只有2成。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电影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宣发做前期引导,再加上之后口碑的不断发散,才能为电影延长生命力。 然而宣发与口碑,却是《保持沉默》的双重短板。
《保持沉默》在上映首日排片也达到了9.5%,电影本该在此时积累口碑,以激活观众对该片的观影兴趣。 但由于《保持沉默》并没有将现实主义发挥出来,内容上也较为平庸,使电影没能在口碑上表现出优势,反而其豆瓣评分一路下跌。 在头部电影的挤压下,《保持沉默》的生存空间也就越来越小。
口碑没有得到发散,宣传又缺少亮点,导致电影一直没有声音,《保持沉默》面临的结果自然是影院不断减少的排片比。 目前该片的排片量一直维持在3%左右,但在口碑持续沉沦之下,电影的前路还有没有下降空间,依然是未知数。
这些电影内容虽然不算太差,但也因为过于平庸,无法有效地进行前期的宣发铺垫或后期的口碑积累。 在市场本身存在的头部效应下,这类电影的生存空间也被大幅挤压。
虽然残酷,但市场不是慈善家,如果电影没办法通过宣发或内容给自身加上砝码,市场也没有理由牺牲自己的利益,成为某部电影的“救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