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2019年8月27日 04版)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部,有一处面积128平方公里的区域,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这里就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合芜蚌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自199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合肥高新区以创新产业为灵魂,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奠定了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合肥高新区被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目前,合肥高新区内工商注册企业已达28016家。截至今年6月底,自主培育上市企业累计达35家,占据合肥市上市企业的半壁江山。
生态科技新城合肥高新区
01
中国声谷打响“国字号”招牌
如今,合肥的城市名片已经和人工智能密不可分。作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众多的产业布局、精良的产品落地,使其成功跻身于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第一方阵。
中国声谷是由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项目旨在通过投资、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向中国声谷的聚集,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声谷已进驻企业571家,包括科大讯飞(002230)、华米科技、科大国盾、航天信息(600271)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这里集聚了全球顶级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新企业,初步形成了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等产业布局。
在已构造的智能语音技术及产业优势基础上,中国声谷进一步向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延伸,抢抓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爆发式增长的重大机遇,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2018年,中国声谷实现产值650亿元,16家骨干企业收入突破10亿元,金山软件、寒武纪、云知声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在持续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产业环境作用下,今年一季度,中国声谷新增入园企业49家。
围绕“耳聪目明、心灵手巧”的智能产品定位,中国声谷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2018年,安徽省举办了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对接会,对外推广20款共计36261套首台套创新产品,在全省16市、200多个省级和市级机关示范应用。截至目前,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及产业支撑平台全球开发团队已超过100万,孵化团队超过3800家。
中国声谷研发楼群
目前,中国声谷已有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域孵化培育的130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走进市场,产品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大数据算法、语音识别与翻译、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中国声谷注重核心技术积累,集聚全球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战略定位,成为驱动产业链上企业“智造”产品更新迭代的引擎。
通过产业环境完善与孵化培育创新,中国声谷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粒子空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个“国”字号招牌,形成了产业特色明显、技术领先、配套齐全、辐射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科大讯飞智能机器人“晓曼”成为全球首台全程语音交互的银行服务机器人、华米科技发布世界上第一款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手环、安徽克洛斯威智能乐器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全球首台软硬件一体化互联网智能钢琴、亚美光电三维口腔CT实现智慧口腔医疗器械零的突破。
作为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以核心技术为引领,逐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积极构建产业生态、集聚创新技术、推进行业应用,其中金融服务平台的杠杆作用,正成为中国声谷驱动产业发展的最强支撑。
利用基金投资,聚焦源头创新。今年,中国声谷重大项目从投资招商入手,充分发挥投资的产业招商促进作用。以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为中心,通过“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路径,高度聚焦上下游优质项目的发掘与孵化,采取“创业导师+服务平台+专业孵化”的培育模式,构建起“大创客”带动“小创客”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利用示范基地语音云开放平台将核心技术开放给创业者,让开发者共享运营平台和渠道资源,为企业提供领先技术支持。
据统计,目前,中国声谷金融服务平台已对接服务企业400家,实现对接企业融资额达11亿元。同时,基地以基金投资为基础,大力推行“产业+基金”“基地+基金”模式,逐步搭建起了完善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投融资、贷款、担保等全领域金融服务,通过资本的纽带加大对园区企业的支持力度。
“做实、做大、做强”如今已成为中国声谷发展的三大新维度,这些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据中国声谷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合肥高新区,政策支持力度极大,2018年,中国声谷专项政策支持的第一批项目达212个项目,支持金额3.66亿元。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专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话语、人脉等资源优势,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团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中国声谷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高端战略决策支持。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楼
02
“量子中心”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量子领域的一扇扇新大门被打开。据了解,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在量子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和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实现“弯道超车”,走在了世界前列。中科大“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等均代表了当今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世界最领先的成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代表团集体建议的第一条,就是支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而国家实验室(筹)所在地合肥高新区,也在努力打造“量子中心”。中科院院士、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表示,量子信息科学的不仅需要基础研究,也需要产学研结合与成果转化。合肥高新区是安徽高新技术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安徽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主阵地。对此,潘建伟说:“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出的好的成果,可以在高新区周边进行转化。”潘建伟希望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到产业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在高新区创新产业园一期与二期之间、云飞路沿线,密集地布局了一批量子领域骨干企业。从最早于2009年成立的国盾量子的路两旁,竖立着几大量子公司的标志,使得这条路成为名副其实的“量子大道”。
其实,合肥高新区“量子中心”由来已久,且优势明显。自从2009年第一家量子技术公司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多家主营量子技术的企业相继在合肥高新区成立,涉及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量子技术领域。2017年2月27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动员大会”在合肥高新区举行,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在建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按照国家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培育形成了量子通信等崭新产业,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当前安徽省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
在合肥高新区“量子中心”,除了量子创新院、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在量子领域的基础研究外,“量子产业”也在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合肥高新区的亮点产业。目前,合肥高新区拥有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国科量子、中创为量子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五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全区直接从事量子研究的科研人员数达600人,近三年累计在国际一流期刊中发表论文达151篇,在全球居于首位。另外,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的12.1%,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这些知识产权主要集中于合肥高新区“量子中心”。
在量子通信领域,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堪称领军企业。科大国盾是以潘建伟院士团队实用化量子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我国首家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国盾量子研发的“经典-量子波分复用”技术在项目中得以应用,大幅度降低了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2017年12月,国盾量子与中兴通讯(000063)合作推出全球首款商用“量子加密手机”。科大国盾为全球首条城际量子通信干线——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提供了技术和产品支撑。目前,国盾量子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量子通信设备制造商和量子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是全球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化技术和商用服务的开拓者、实践者和引领者,也是国内量子领域首家独角兽公司。
创新高地合肥高新区
03
“安全谷”赋能创新应用新生态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立足自身安全产业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建设“中国安全谷”。目前,合肥高新区集聚了四创电子(600990)、国科量子、国盾量子、新华三、中新网安、科大国创等龙头企业,集聚中安网脉、高维数据、捷兴信源、云玺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合肥高新区量子技术独占鳌头,网络应用逐步辐射全国,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智能+安全”创新应用新生态逐步形成。
为提升基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安全谷”以科技创新引领,强化源头创新,打造“一核多点”的网络空间安全科技创新平台。以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为核心,打造量子信息产业策源地,持续引领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重点方向发展,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协同建设网络空间安全重点领域高端创新平台与研发平台,推动安全攻防实验室、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院、密码科学技术实验室等建设,开展相关基础技术研发,提升基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未来合肥高新区还将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制定,争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可信计算体系、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安全相关安全标准落地安全谷先行先试。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骨干网枢纽,加快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建立超算中心,完善通信信息网络定级、测评、安全防护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推动天地一体化网络合肥中心、中国中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级/行业级网络空间安全靶场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同时,推动全域人才汇聚,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人才培育新高地。依托高校人才资源,完善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促进高校统筹学科资源配置、加快培育跨领域、国际化、高层次、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和团队。建设集人才培养、战略推进、行业创新三位一体的国家级网络空间安全基地式培训服务平台,促进人才、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创新。
加强企业内培外引,瞄准美日欧网络安全企业,加快对接北京、上海、深圳等先发地区,形成以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总部基地为主的网络空间安全企业集聚形态。创新实施企业梯队培育模式,建立重点企业后备资源库,开展动态化、梯度化、信息化培育,着力培育一批网络空间安全“平台型龙头”企业。依托高校科研资源,联合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龙头企业,建设网络空间安全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联合研发与项目合作。
以量子通信网络为亮点、以IC芯片为核心竞争力,重点推动公共安全智能终端设备创新研究,推进关键行业应用软件研发。推动安全企业协同研发,通过打造安全产品生态,推动安全企业从“重产品”向“重服务”转变,提升安全集成、安全咨询、安全运维、安全评估以及新技术服务等安全服务能力。着力推动网络空间安全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城市等新行业、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融合,赋能新技术发展,助推新应用落地。
此外,建设场景化应用示范工程,打造网络空间安全应用样板区。开放本地网络空间安全应用场景,推动合肥市网络空间安全运营中心、量子安全融合应用示范平台、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等明星项目建设,树立全国、全球应用典范,提升安全谷影响力。
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04
对标世界 构筑对外开放新平台
今天的合肥在立足长三角之后,正全面融入全球开放体系。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已成为发展共识,这也为合肥高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合肥高新区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和国家发展战略,精心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筑高端化、国际化的开放平台体系,以此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方面,合肥高新区放眼世界,齐头并进。推进自贸区申建和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建设,同时加快安徽(合肥)侨梦苑建设。今年上半年,洽谈引进华侨华人和海外留学归国项目17个,协议投资额达17.6亿元。积极谋划创建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与欧侨实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收购匈牙利欧华产业园,建立集仓储、物流、保税区、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大力引进新型创新平台势在必行。对此,合肥高新区印发了2019年深化名校名所名企合作工作方案,走访已落户创新平台10余家,引进安大绿色产业研究院、中科曙光(603019)超算中心等平台。强化孵化培育载体建设,“天翅创”众创空间经市科协批准成为首批“合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空间载体”,引进留美归国创业团队项目威视芯半导体。
据统计,今年1月-6月,合肥高新区企业新申请PCT 31项。开展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对接,举办“合创汇”路演暨侨梦苑海外创新创业大赛,有13个海外项目参赛。举办“合创汇”路演暨合肥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成立活动,帮助8家企业对接创投机构、创业导师等资源。组织科大讯飞、淘云、读写科技、森汉、咪鼠等企业参加2019CES美国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大力培育国际标准、海外商标,制定对标达标实施方案,6家企业申报参加2019年对标达标行动。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在加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方面硕果累累。强化外资项目引进,上半年引进Amber锂能电池生产基地、全息网御网络安全研发中心、速来马(合肥)半导体、华证科技总部基地、台湾联发科等外资项目4个,总投资近10亿元,重点在谈外资项目10余个,投资额约50亿元。加强对外合作,分别与仲量联行、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委托招商业务关系、明确付费标准和比例。引进集聚各类高端人才,依托重点人才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新增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67人,其中拥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16人。强化合肥国际人才城功能,凝聚英国高层次人才创业协会等海内外多家优质社会组织团体,成立合肥国际人才城创新创业人才之家。
在引导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合肥高新区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企业境外上市。提高外贸服务质量,制定《合肥高新区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实施方案(2019-2021)》,通过顶层设计,加强行业的引导,积极引进品牌服务贸易企业。组织省级、市级外贸政策申报培训会,今年上半年新增外贸培育企业20家。参与和组织对外开放交流活动,成功举办第五届中欧生命科学论坛。参与中日韩经贸合作高层次论坛、公共外交研讨会、法国R+新零售峰会并对接项目资源等高水平国际会议,广泛宣传和推介高新区。赴德国、丹麦、荷兰招商引资,与日本产业时报社建立合作关系。
为对接国际营商环境,合肥高新区在营造开放包容园区环境方面频出重拳,倾心打造“开明开放”的园区生态。加快国际社区建设,编制高新区分区规划大纲评审稿,推进“一山两湖”景观系统规划编制,谋划符合外资企业需求的制造类标准化厂房项目。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初步完成部门进驻窗口高低频事项梳理,制作办事指南。在办事大厅设立领办代办服务专窗、“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建立领办代办机制,为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审批提供全流程服务。
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责任编辑:周悦
往期回顾
撸起袖子加油干!
点亮为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