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西医·科普】处暑

8月23日 秋乃至 七月廿三

处暑,当太阳在黄经150度之时节,每年阳历的8月22~24日之间。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历书》曰:“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处暑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像二分二至有名,但对于农事来说,处暑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正如处暑第三候所说:“禾乃登”,正是水稻成熟的时候。在处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收割中稻的农忙时节。此外,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将成熟,所以农谚里有:“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之说。水稻收割之后还要晒干,所以对天气的要求很高,抢收抢晒的时候,如果有个晴好的天气,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此外,在一些地区,处暑前后正是采摘头茬棉花的时候,所以也有“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的说法。

气候特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实际上主要是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南高海拔地区。东汉的《四民月令》有“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的说法,也即是说过了处暑就到了秋天了,需要准备换季的衣服了。进入9月,中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

而在南方依然秋老虎肆虐,因为副热带高压的南移,处暑前后我国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还要再经历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这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了。江南一带,有“处暑十八盆”的俗谚,就是说处暑之后,每天都还要洗一个澡才行,而到了两广地区,“秋老虎”持续的时间更长,当地人甚至戏称“处暑八十盆”,一天要洗好几个澡!

人体特点

处暑后,人体出汗减少,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处暑后要睡子午觉,“子”是指子时,夜间0-2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午”则是指11-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子午时及时补睡,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尤其是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处暑是温度变化的重要节点,气温下降明显,白天还会有暑热的感觉,但早晚的温度下降已经很明显了,所以古人说:“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又有“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的说法。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是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所以这个时候要适时地增加衣物了,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更是如此。

饮食宜忌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状态也随之改变,所以养生保健应养肺滋阴和祛暑化湿并重。处暑时节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另外,秋季里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叫“少辛增酸”,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少辛”是因为味辛的东西具有发散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汗身凉,所以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

调和药物补泻

龙眼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味甘性温,入心、脾经,能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吃龙眼最好剥壳后浸泡在煮好的稀粥或米汤内,早餐时吃,补充水分,不易上火。

鸭肉

味甘咸性凉,入肺、胃、肾经,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适用于骨蒸劳热、小便不利、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鸭全身都是宝,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鸭肉虽好,也有讲究,感冒、慢性肠炎、腹痛、腹泻、腰痛、痛经等症状的人最好少吃鸭肉,可能使病情加重。

石榴

味甘酸涩性温,入肺、肾、大肠经,清热解毒、生津液止烦渴、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主治津亏口燥咽干、烦渴、久泻、久痢、便血、崩漏等病症。石榴的营养特别丰富,民间有“石榴当饭吃”的说法,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以及钙、磷、钾等矿物质,而脂肪、蛋白质的含量较少,可用于治疗秋燥。由于石榴具有收涩功效,便秘者不宜食用,多吃会上火,内火旺盛的人也最好少吃石榴。秋季也是腹泻高发的季节,民间有煎制石榴皮止泻治痢疾的方子。

精神调摄

处暑节气前后要注意滋阴润燥,不可大汗伤阴,可进行慢跑等活动微微发汗,秋乏之时要保证“子午觉”,通过饮食作息缓解秋燥。

供稿:传统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