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连雍正皇帝都得意的一口早餐竟然是咱焦作的……

在焦作许多老年人的记忆中,早上起来最想吃到的早餐,就是一碗香气扑鼻的武陟油茶。晨光下,小摊上,老板手中黄灿灿的大铜壶倒出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油茶,那种糅合了芝麻、花生等食材精华的浓浓的熟麦香气,进入肺腑,刺激着人的食欲,挑动着人的味蕾,惹得人们肚里咕噜直响。

油茶煮沸后调好浓度。

对武陟油茶的美味,古人也难逃诱惑。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食后,曾留下“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的诗句。宋代陆游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宋代苏轼称武陟油茶:“储备饥甚,吴子野劝食……云能推陈致新,利鬲益胃,粥后一觉,妙不可言。”清代许衡赞曰:“胜于膏梁,则固从当知者,存余夜气,不复强以责人也。”

压花生。

武陟油茶在秦朝被称为甘缪膏汤,汉称膏汤积壳茶,成名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受伤于武德县,住在一户姓吕的家里。吕以膏汤积壳茶食之,三个月后刘邦伤愈。刘邦有诗云:“佳膳出武德兮,膏汤胜宫筵。”刘邦即位后,在长安思食膏汤不得,即召吕某入宫,封为五品油茶大师,封油茶为御膳。

面炒过后要将面铺开晾凉。

还有一个说法:清朝皇帝雍正为了防治黄河水灾,亲临黄河岸边的武陟县视察。为了皇帝的饮食,武陟县县令伤透了脑筋,最后找到一位当地名厨,厨师精心制作了一碗油茶献给皇帝,皇帝食后拍案叫绝,称赞“怀庆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从此,武陟油茶名扬四方,销往各地,闻名全国。

制作传统武陟油茶需要准备很多材料。

成名于刘邦,扬名于雍正,不管怎么说,都显示出武陟油茶的悠久和美味。

武陟油茶不仅历史悠久,在国内享有盛名,且传至西欧、东南亚等国外。上世纪三十年代,武陟油茶曾是许多留洋海外的学生勤工俭学的一门手艺,身背一把大铜壶,异乡求学。建国后,国家还专门挑选武陟油茶名师李清太到人民大会堂传艺,制作油茶款待外宾,轰动京城。后来,就像现在的胡辣汤一样,北方许多省市也因其方便、经济、美味,开设过“武陟油茶馆”,作为当时的“早餐工程”,深受百姓欢迎。

炒面是制作传统武陟油茶的关键步骤。

武陟油茶的食材和工艺很简单,关键是一个炒,然后冲或煮食。材料也不算多,除了干面粉、玉米淀粉外,不外乎配以芝麻、花生仁,再加上八味料粉(八角、花椒、小茴香、丁香、肉桂、草果、陈皮、良姜)各少许。

精心熬制的牛骨髓油。

没有山珍,没有海味,可油茶要想做好,讲究的就是每一种食材的炒制火候和配比,讲究的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食用起来味道浓郁,营养丰富,健胃提神。真正要做好这些,简单却相当复杂。因为相对于那些贵重的食材,如何将最普通的东西做成美味,难度更大,更考验人的智慧和技巧。

在传统烹饪技巧上,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烹饪技法,也烹饪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自有铁锅产生以来,中国菜中有一大半都要运用到这种烹饪技法,生炒、熟炒、南炒、北炒等,炒的方法很多。制作武陟油茶要求的是旺火热锅,面粉入锅后,小火慢炒,通过不停地翻炒炒出香味。这个制作过程费事、费力,特别需要掌握好火候。

芝麻、花生这两样是武陟油茶中必有的。“轻芝麻,熰花生。”在传统武陟油茶制作方法中,这两样食材制作起来也很讲究技巧,芝麻要炒轻一些,花生稍微炒熰一些。制作好的芝麻用擀杖擀轧扁,花生则去皮成两半。操作上有技巧,要用擀杖轻轻碾压炒好的芝麻,擀扁裂开即可,这样既能使芝麻的香气释放出来,还能保持芝麻的形状,洒在油茶上面使人赏心悦目。凉制好的花生轻轻簸几下,随着花生皮迅速脱离聚在一起,花生分为两半。花生不要太碎,这样口感会好些。

花生要炒煳一点。

制作武陟油茶需要的香油也要专门制作。

一般商家在制作香油时,芝麻并不完全炒熟,这样出油多,但味道欠厚重。制作传统的武陟油茶要完全炒熟的芝麻榨出的香油,这样的味道才香得醇厚,香得地道。

传统武陟油茶制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食材,就是熬制牛骨髓油。这个是制作过程中必备的,必须提前准备,也是比较费工夫、费事的。但只有用牛骨髓油现吃现炒制面粉做出来的油茶,才能更加糊嘴,味道才更加浓郁醇厚,香味四溢。

面粉炒制时要注意程序和火候,放牛骨髓油、倒面粉、颠锅、连续翻炒,炒勺翻飞中,面粉逐渐融合牛骨髓油后,在温度变化中,渐渐变换着颜色,慢慢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面粉炒制完成后,经凉凉、擀压、过筛、拌料,最终搅拌、下锅熬制。随着四处弥漫的浓郁醇厚的油茶香味,一锅精心制作的传统武陟油茶就圆满完成了。

武陟油茶制作时绝对不能加味精,因为武陟油茶配制的香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甜味,如果再添加味精,就会产生一种发腻的甜香味,让人难以下咽,所以武陟油茶还是一种是绿色食品。

2006年11月份,武陟油茶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武陟宾馆炒制的武陟油茶还获得省级比赛金奖。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东明 摄影报道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刘晞暄 王 言

统 筹:杨 杰 郑杰文

主 编:王晨光 责 编:赵晓晓

校 审:陈 婷 编 辑:郭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