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梁晓声《人世间》读者见面会现场。
绵阳秋暖,依稀盛夏光景。
8月21日下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形象大使、著名作家梁晓声应邀参加了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主办的“《人世间》读者见面会”。见面会上,梁晓声先生与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皮钧,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人世间》责任编辑之一李师东,一起分享了鸿篇巨著《人世间》台前幕后的故事,并表达了对当代青年的期许。
梁晓声先生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市,是中国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数十部作品。长篇小说《人世间》于2019年8月16日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书共115万字,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刻画了十多位平民子弟的跌宕人生。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起起伏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学记录。
梁晓声(中)与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皮钧(右),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李师东(左一)。
从生活中汲取了创作,用书回馈生活
见面会伊始,梁晓声高兴地与读者分享了《人世间》的创作动机与创作过程和他与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缘分”。
“书籍像炉火,那读书人和著书人像从炉火得到温暖并且取得火种,既温暖了自己,又温暖了别人。”梁晓声用这句话概括了他写作《人世间》的初心,他说:“书籍使我的人生更加自觉一些,同时也更加自律一些。我想通过文学来回报书,并向生活致敬,回报生活。因为我从生活中汲取了许多创作,也到了我用我的书向生活回馈的时期。”
梁晓声曾经遇到过两位装修师傅,“哥哥21岁,弟弟才17岁”,在满屋的灰尘粉末中,梁晓声被兄弟俩平实的话语所感动,“弟弟不说话,看着哥哥。哥哥就说,我们现在是替别人打工,将来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可以自己当老板,这就是他们的愿望。”梁晓声就这样用平民化的语言和平民化的小事提到了他写作中的灵感来源。“对于你来说,装修师傅可能只是一般人。但是对于作家来说却完全不一样,我会和他谈他们的收入、他们的人生向往,要充分理解他。”梁晓声动情地告诉读者,“我们做不到收入差距缩小,做不到完全的公平,但是作家要努力做到人文关怀。在写作中,将他们写入,写中国的老百姓,写他们的生活史。”而《在人间》中的许多人物角色,正是来源于此。
8月21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梁晓声在《人世间》读者见面会上。
《时间简史》中的“奇点”对于梁晓声有着特别的意义,他在创作《人世间》过程中与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联系便是一种佐证。“我跟李师东说,他们(责任编辑们)就是书能够顺利发行与获奖的奇点。”梁晓声先生表示,“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犹豫动摇或者对于书的评价与我的创作初心不吻合,会大大影响我创作下去的信心……书只写到一半他们就开始看了,在这过程中,他一直鼓励我:没有问题,我们相信你写下去。皮钧社长也一直在给我鼓励,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温暖自己,也能温暖别人
梁晓声说,“写书,与市场和稿费都没有关系。对于作家而言,读者认同,就是最大的欣慰。”《人世间》这本拥有半个世纪跨度,展示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的著作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就在于它原原本本的叙述着历史,充满着作者对人民、对国家的共情与关怀,才能如此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精致打磨的历史,细致贴合着人心。
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当天,梁晓声正在参与电视节目的录制,而他获悉得奖后的第一个动作却是将手机关机,因为他要把北京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工作顺利地进行下去。没有激动,没有狂喜,平静地、坦然地接受,再做好现有的工作,波澜不惊。
“现在的年轻人存在很多迷茫或是浮躁的状态,没有办法在一个岗位或一个领域内深耕。”参加见面会的一位媒体记者提出了“年轻人该如何去做”的问题。而梁晓声则给予当代青年高度评价——他说,“亲爱的同志,我想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读书,是因为书中有许多与我们不一样的那些人。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你会想象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好在我们读了一些书,书籍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在你之前有很多经历比你不幸的多的人,他们依然坚定着。”过去,老一辈人的日子是清贫的,“大多都是贫穷的人家,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多少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事物”,但今天的青年遇到的那些吸引眼球的现象,“要比我们那个年代多得多,他们要在这种状态下找到一种平衡的理性的认识,比我们要艰难得多。”所以,梁晓声觉得,要为今天的年轻人点赞,“今天的青年在这一点上很棒,大多数还是会努力地工作。”
《人世间》这部作品向年轻人展现了父辈经历的生活,用客观全面的文笔向青年解说50年间的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不再那么陌生。“国家在进步,年轻人也在进步。我真的认为一代比一代的能力更强。”梁先生毫不吝惜自己的夸赞。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皮钧也对此表示认同,他希望每一个年轻人用心来读一读《人世间》,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世界的版图来建设,把这50年的历史好好地看一看。
8月21日下午见面会后,梁晓声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展位上为读者现场签名售书。
一位读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读过梁晓声的作品《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文学就是人学,”他说,“所以当我看到梁老师的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我更坚信我买的这本书非常值得收藏。”时代变化,“阶层”的表述也在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梁晓声的解答依然站在对于社会变迁的细致观察上,“当我们细化阶层的时候,工作越多,它细化得就越多,而阶层和阶层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梁晓声认为,“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每个阶层的变化都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象征。”十多年前他去外地出差,只要一离开省会城市,不出50公里,就已经是破破烂烂的房屋,一片萧条的山区景象。“在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做到公路畅通,小道修缮,几乎很难找到再像以前孤苦凋零的样子。年轻人比我们这代更有理由相信,在自己40岁或者50岁的时候,能过上比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国人更安全,更少烦忧的生活。”
正如梁先生引用福楼拜的那句话,“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温暖自己,也能温暖别人,《人世间》这一本向生活致敬的著作,值得每一位新时代青年细细品尝,悠然回味。(文/本刊实习记者陈琛甘益凡 摄影/本刊记者郝志舟)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展位上展出的梁晓声作品《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