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夏衍与“左联”

原创:洪欣

前不久,我国著名作家、戏剧家夏衍故居正式对公众开放。夏衍故居坐落在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这是一幢英国式的花园别墅,坐东面西,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建筑西面有个大花园,夏衍从1949年到1956年曾居住于此。向公众开放的夏衍故居,梳理和展示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还原了这位革命文化人的熠熠风采。本文想谈谈夏衍在“左联”时期的一些经历和故事。

左联纪念馆

夏衍年轻时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赴日本留学,1927年回国,同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他以翻译家为公开身份,翻译了《欧洲文艺思潮论》,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1929年,他参与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那年10月中旬,“左联”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筹备小组有鲁迅、郑伯奇、冯乃超、夏衍、阳翰笙、钱杏邨、冯雪峰等12人,这12人中除了鲁迅、郑伯奇之外,其余10人都是中共党员。第一次会议,潘汉年出席,传达了中央主张停止文艺界“内战”,组织包括鲁迅在内的“左联”的意义,并提出了反对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观点。中央指定筹备小组的任务是拟出“左联”发起人的名单,起草“左联”纲领。会上决定,这两份文件拟出初稿后,先送鲁迅审阅,他同意后,再由潘汉年转送中央审定。夏衍是这两份文件拟定和起草的主要参与者,潘汉年委托夏衍与冯雪峰、冯乃超负责经常向鲁迅报告。夏衍与冯雪峰、冯乃超(有时潘汉年也参加)多次向鲁迅报告和商讨有关筹备事宜。

上海的进步作家都公认鲁迅是旗手,是盟主,曾讨论用什么名义称呼,有的建议叫委员长,有的提出称书记长,夏衍向鲁迅汇报这些想法时,鲁迅坚决不同意,他说,他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尽力多做,但他不喜欢委员长之类的名义。所以,后来实行集体领导,由一个执行委员会主持工作。在夏衍等就起草好的两份文件,征求鲁迅的意见时,鲁迅表示对纲领的内容没有意见,同意这个纲领。他发现发起人名单里没有郁达夫,就对夏衍等说:“我认为他应当参加,他是一位很好的作家。”经过多次讨论,两份文件于1930年1月下旬基本定稿。

1930年3月2日下午2时,“左联”召开成立大会,会议地点是由潘汉年和夏衍等人去物色的,选择在上海虹口区多伦路的中华艺术大学,这所大学是党办的学校,陈望道任校长,有公开合法的身份。学生都是进步青年和文艺爱好者。会议开始,先是推定鲁迅、沈端先(夏衍)、钱杏邨三人组成主席团。因为这次会议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举行的,所以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夏衍坐在主席台上还担负着一个任务,就是警惕地关注着会场里发生的情况和动向。会上,潘汉年代表中共讲话,冯乃超报告筹备经过,郑伯奇作纲领说明,中华自由运动大同盟代表潘漠华致祝词,彭康、田汉、阳翰笙等讲话。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指出:“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而且注重实力”“战线应该扩大”“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大会选举了“左联”的领导机构,鲁迅、冯乃超、钱杏邨、田汉、沈端先(夏衍)、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执行委员,蒋光慈、周全平2人为候补执行委员。从此,夏衍成为党在文化工作方面的领导人之一。会议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等机构。大会从下午2时开始,到晚上7时才结束。参加大会的有五六十人。

当时举行成立大会的会址,现已建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我曾前往参观。该馆馆长告诉我,当时开会的会场原是中华艺术大学的一个教室,整幢楼房则是中华艺大的校舍。现在会场仍保持原样,前面有一个讲台,旁边3把椅子,下面排列着3排方凳、条凳。前面3把椅子即是3人主席团的座位,其中一把就是夏衍坐的。

“左联”成立后迅速得到发展,不久,北方支部、东京分部以及广州、天津、南京小组纷纷成立,队伍不断扩大。“左联”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前哨》《世界文化》《大众文艺》等刊物。“左联”盟员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茅盾的《子夜》、叶紫的《丰收》、丁玲的《母亲》、蒋光慈的《咆哮的土地》等,夏衍则撰写了多幕剧《赛金花》、报告文学《包身工》、历史剧《秋瑾》等。“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学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酝酿、筹备“左联”的那段时间,夏衍还与郑伯奇等创办了上海艺术剧社。当时,上海的话剧运动已经开展得相当蓬勃,有了田汉的南国社、洪深的复旦剧社、应云卫的戏剧协社、朱穰丞的辛酉剧社等戏剧团体,而“左联”筹备人员中又有好几个人对戏剧感兴趣。于是,夏衍和郑伯奇、冯乃超等一起创立了一个剧社,叫上海艺术剧社,时间是1929年10月下旬,还在“左联”成立之前。郑伯奇为剧社社长,夏衍任主要负责人。这个剧社基本成员除了郑伯奇、夏衍、冯乃超、陶晶荪、沈学诚外,还有许幸之、司徒慧敏、石凌鹤等,并有一批革命青年和中华艺大的学生参加,如刘保罗、陈波儿、王莹等。剧社主要成员中有许多党、团员,剧社是党直接领导的,它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使戏剧运动由反帝反封建的一般民主主义的战斗传统,走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上来。

剧社先是排演了几出由外国翻译过来的剧本,有美国作家辛克莱的《梁上君子》,由鲁史导演,陈波儿、刘保罗、鲁史主演;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由沈西苓导演,李声韵、石凌鹤、王莹主演;有德国米尔顿的《炭坑夫》,由夏衍导演、石凌鹤、王莹、唐晴初主演。排演的地方是借人家的客厅,经费是大家捐的。1930年1月6日起,艺术剧社在虞洽卿路(今西藏路)宁波同乡会礼堂举行了三天的首次公演,田汉、洪深、应云卫,朱穰丞等都来观看,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史沫特莱等外国朋友都在外文报纸上撰文推介,反响相当强烈。同年4月,艺术剧社举行了第二次公演,演出了根据德国小说改编的《西线无战事》和冯乃超创作的《阿珍》。这些演出突出强调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控诉资本家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

上海艺术剧社的演出活动,密切了“左翼”剧人与上海话剧界人士的联系,推动了上海戏剧界的联合。1930年3月19日,上海艺术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辛酉剧社等联合成立了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此时,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革命和进步团体的迫害。4月28日,上海艺术剧社被查封,中华艺术大学也遭查抄。6月,《卡门》造禁演,南国社被查封。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决定改组,8月23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夏衍负责的上海艺术剧社担任总务,辛酉剧社、摩登社担任组织工作,南国社负责宣传,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左翼剧联的行动纲领强调将革命戏剧深入工农群众中去,采取独立、辅助、联合三种方式,积极开展工人、学生、农民的演剧活动。创作内容强调暴露地主、资产阶级与反动派的罪恶。“左翼”戏剧运动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夏衍在其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谓功不可没。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