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换角——不能因为一个人毁掉整个剧组的艺术追求
我入行是从做演员开始,因而对演员更为了解。演员是一部戏中直接代表作者、导演与观众直面交流的,是一部戏最全面的魅力体现者。如果演员不刻苦、不投入,神情涣散,三心二意,再好的剧本也会因此走 向失败。
我们原定的令狐冲扮演者是邵兵。我第一次见到邵兵,是在拍摄《水浒传》的时期。当时已经成名的邵兵来试戏,试的角色是武松。而我们当 初的设想与后来的拍摄者不同,按照原著的描绘,武松是个山东大汉,性 格中带着一股憨直,所以我希望武松的长相是浓眉大眼,是憨实的汉子。 显然,无论是身形还是相貌,邵兵对于武松这个角色来讲太帅太酷了。所 以我们拒绝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还未从艺校毕业,但憨直中透着灵动, 与我们要寻找的气质相符合的学生——丁海峰,最终丁海峰也贡献了精彩 的表现。
后来在黄健中导演提议下,考虑到邵兵确实有潇洒飘逸的气质,我们 选定了邵兵扮演令狐冲。令狐冲是这部戏绝对的男主角,为了能让邵兵尽 快地进入到角色中,我还特地到邵兵在广州拍戏的剧组探班,我跟邵兵聊 了对角色的理解和要求,并提出希望他提前两个星期进入剧组,没想到被 邵兵一口回绝了。这次会面中,邵兵表现出对角色的这种态度,其实已经 为此后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邵兵进组那天,我特地到机场去接他,希望在路上能够跟他多讨论一下角色。在车上,邵兵提出了一个让我至今都深感匪夷所思的要求:他要 四个助理。听完我十分愠怒,直接回答他:“你学点好好不好?!”后半 句我没有说出口——你来这里干什么来了?
4月份,《笑傲江湖》已经开拍了10天之时,我遽然意识到:邵兵扮演令狐冲可能真的不合适。
从全剧开拍开始,黄导和武戏的导演在他身上下了不少功夫,令狐冲是 全剧的核心人物,可以说邵兵是顶梁柱。然而,即便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感 到痛心,邵兵是不是还不够成熟?开拍10天了,他仍然不知道令狐冲这个 人物的精魂所存,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把握这个人物。
如果这些欠缺是他努力了之后可以弥补的,那么剧组中的各路艺术家们都会集思广益,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一个演员不肯钻研、不肯 吃苦,甚至连剧本自己都不看,这样的演员是好演员吗?是可能挑起一场 大戏的演员吗?
我们怎么能够拿中央电视台几千万投资当儿戏?怎么能够拿金庸先生 的诚恳、观众的期盼当儿戏?我们能够因为这样一个演员放弃我们对整部 剧的艺术追求吗?
在我意识到邵兵扮演令狐冲似乎不合适之时,我真正感受到了压力。
从制作的角度来讲,剧组已经开拍了10天,完成了60场,整整两集戏 的内容,换主演不仅面临几百万的损失,还将面临可能无法替补、替补也 未必更好的风险。
下决心是痛苦的,于是我和黄导轮番找邵兵谈话,我们毫不隐瞒地讲 出了我们的担忧,希望他可以认真对待创作,尽心尽力。不要因为自己的 某个私人电话让所有的工作人员一而再、再而三地等他,有些时候甚至他 的替身演员还在钢丝上悬吊着。后来我还请来了邵兵的老师,也是我们的 领导来跟他谈话,但他却一直不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创作。
眼看着挑大梁的男一号与我们的设想越来越远,我们心急如焚。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在4月10日,开拍的第15天。那天要 拍一场油菜花田的戏,当时还没有如今这样成熟的特效技术,拍这种戏必须到真正的油菜花田中实景拍摄。爱干净的邵兵不愿直接躺在油菜花上, 工作人员无奈,情急之下只好拿来反光板,垫在邵兵身子底下。邵兵每躺 一次,剧组的反光板就折断一块,拍了一会儿,反光板已然不够用了。 从业这么多年,我对演员的心态颇为了解:如果一个演员迟迟进入不了状 态,就会心烦意乱,挑拣种种的不是。
当天晚上,我与三位导演来到一个小饭店连夜召开会议,紧急磋商。 替换邵兵势在必行,虽然几天后确定的演员可能会不及邵兵,但我还是顶 着巨大的压力果决地做出了这个决定。我问三位导演邵兵今天表现如何, 三人都唉声叹气。于是我说:“大家不用叹气了,今天我们就做这个决 定,替换掉邵兵!” 我接着说:“做这个决定简单,但做完决定之后的工作并不简单,也许我们找的人还不如邵兵,但我们要的是一个创作态度! 这是忍痛割肉的决定,现在剧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无论冒多大 的风险,都要换人,我们不能将来自己抽自己的嘴巴 !”
在我看来,辜负中央电视台的千万投资、辜负金庸先生的信任、辜负 观众的期待,就是自己抽自己的嘴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这句话 鞭策着我:拍几部好戏不难,难的是一直拍大家都知道的戏,而不拍大家不知道的戏。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的字典里没有“退缩”这两个字,我得让 “张纪中”这三个字在江湖上代表一种质量!
在会上,我要求导演做两件事:第一,梳理之前拍过的所有镜头,厘 清哪些镜头可以用;第二,副导演马上发出通知,通知一些演员来试戏。
第二天,剧组在无锡拍摄,我火速赶往北京,在完成原定任务的同 时,物色新的人选,在众多的推荐和我们的主动发现中,我们首选了李亚 鹏。一个星期之后,李亚鹏到达无锡外景基地,进入角色创造。
与邵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光彩熠熠的许晴等人,他们以极其认真 的态度下了苦功夫。许晴当时拍一个拔刀的动作,看似简单的动作拍了四十多 遍,没有一丁点儿不耐烦,反复请教动作指导应该怎么做这个动作。
我是总制片人,作为一个剧组行政上和艺术上的领导,我有责任保证 剧组积极向上的创作氛围,遏制不正之风,掌握整个剧组的方向。诚然, 整个剧组几百上千人几年的努力,都要通过演员体现出来,但一部影视作 品的成功,需要剧组的每个成员都付出自己的努力,全力以赴、通力合作 以达到最高的艺术水平。如果不严肃、不认真,对待创作轻率随意的工作 态度在剧组大行其道,整个剧组人心涣散,怨怒滋生,又如何齐心协力、 全力创作,如何保证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整个剧组是一个队伍,所有主创人员的设想都需要通过剧组所有工作 人员的具体工作来实现,如果每一个负责具体工作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多地 发挥创造性,拍摄工作将会事半功倍。统领好一个队伍对于保证艺术作品 的质量至关重要,而关键就在于树立良好的风气。
剧组人员混杂,素质参差不齐,在《笑傲江湖》这样的大戏中,大家 长时间相处,要面对漫长辛苦的拍摄时光。对待赌博、打牌、喝酒打架, 甚至“特殊娱乐”这些活动,都必须制定严格的纪律,严令禁止此类行 为。我们配合公安局严格监督、严厉打击,用一切手段整肃剧组的风气, 确保整个剧组的干净。包括后来拍摄《天龙八部》时,我组织了剧组自己 的纠察队,监督剧组工作人员,禁止到大街上喝酒打架。
换角的事情震动了所有演员,也振作了大家的士气,使大家全力投 入到拍摄中。新来的令狐冲到达之后马不停蹄地拍摄,身边还跟着一个 武师,几分钟的间歇也要练习拿剑耍剑的动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 年功。
演员提前进组练习武功后来也成了我的习惯。对待艺术是绝对不能纵 容姑息不良习惯和行为的。
造就令狐冲
客观地来讲,李亚鹏也并不是令狐冲的理想人选,但是在当时的条件 下,李亚鹏是令狐冲的最佳人选。
李亚鹏刚入剧组时表现比较稚嫩,他能够胜任令狐冲吗?大家也对此 十分担忧,甚至有人说,李亚鹏看上去不像令狐冲。
我和导演已经从李亚鹏的表现中看到了他的潜力,他肯动脑、肯学 习,我们相信他能够完成这个角色,而且对于我们来讲一旦换了李亚鹏, 也就意味着不能再更换其他演员。
演员是需要造就的。如果我们都不相信他是令狐冲,他能够进入这个 角色中吗?观众会相信他是令狐冲吗?有人说他看着不像令狐冲,我就把 他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剧组,告诉大家,看着不顺眼就一直看,他就是令 狐冲。
好在李亚鹏果然是个有潜力的演员,我们最终以这样一种方式,不很精致地造就了一个令狐冲。
在剧组失去“令狐冲”的日子里,我们仍旧在精打细造地拍摄。然而 邵兵被炒的消息不胫而走,各种传闻铺天盖地,甚至有“剧组以炒掉男一 号制造新闻故事”的谣言。这些都是可能影响剧组心态的因素。
驾驭这样一部大制作,管理几百甚至几千人马,协调各种关系,我 深知肩上的重任,我必须冷静解决剧组遇到的各种问题,调动人员的积极 性,阻止一切有碍于正常拍摄的不利因素,为各个部门全身心地创造与投 入铺平道路。
在有条不紊的安排之下,全剧组人员不仅没有慌乱,反而更冷静、更 振奋、更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
我们终于挨过没有“令狐冲”的日子,李亚鹏经过努力渐入佳境,剧 组的拍摄进度快马加鞭,换角色的风波日渐停息,拍摄基本走向顺畅。但 是新的事端又出现了,5月4日一场大火烧穿了我们十几米高的2号摄影棚 棚顶,再次把我们逼入危境。
摄影棚内的“思过崖”,是2000年1月开始搭建的,费时60天,耗费 木材40多立方。摄影棚从外观看像房子,里面则有形形色色的人造景观, 亭台、假山全部由泡沫塑料制成。5月4日下午,摄影棚内正在拍摄小师 妹到思过崖的山洞探望大师哥令狐冲的一组文戏,洞内的一盏油灯在众目 睽睽之下倾倒。摄影棚中多为易燃材料,待在场的工作人员伸手要扶,倾 倒的油灯已经顷刻间燃烧起来,火势异常迅猛,几秒钟内火光冲大。在这 样用易燃材料搭成的环境里面排戏,我们一直是有所防范的,消防设施触 手可及。然而等到大家奋力抢救,灭火,及时报警,火势已经窜出摄影棚 顶。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更大的经济损失,但是这件事情对于我们依 然是当头一棒。
剧组逃出火海后又遭水灾。6月的江南雨水连绵,一场大雨将搭建在 水浒城里面,已经做旧的“药王庙”冲刷得焕然一新。这一火一水,大大 挫伤剧组的创作热情。美工和道具一寸一厘从头忙起,投入了更加紧张的工作。我们没有停机,没有停止拍摄。这是让我非常骄傲的事情,我有一 帮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好同仁,在挫折面前,大家会叹息,会沮丧,但是 工作仍然在继续。这儿的戏不能拍了,立刻调整,换场景拍。最让我敬 佩、最值得称赞的是年近六旬的黄导。导演是艺术创造中的灵魂人物,他 的坚定不移,他的从容稳定,影响了大家的创作态度。
于是乎,《笑傲江湖》新闻多多,高潮的时候各路记者几乎打爆了我 的手机,一刻也不让我停息。
对于今天的剧组来讲,热度、关注度是求之不得的,甚至主动策划、 邀请记者报道。但十几年前,大批记者不请自来,对我这样一个将艺术质 量紧紧握在手心的人来讲,还真是一件麻烦事:络绎不绝的采访既打扰了 剧组的拍摄,又造成剧组人心浮动。为了保证工作效果,我最终禁采了。
有一段时期,我真是有点怕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了。他们大多年轻,两 个加起来才是我现在的年龄,精力旺盛,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想发表 自己的见解,什么都想独占鳌头。那一段时间我真是怵他们,这是我作为 一个堂堂男子汉从来没有过的事。他们太厉害,可以从你不设防的随便 一句话里发挥出若干的想象,加上揣摩和看法,还要求采访每一个他们希望采访的演员。
毕竟我们是在用中央电视台投资的上千万资金拍摄一部作品,我们是 在工作,不是在炒作!
我认为严谨的工作态度,就是集中精力,调动一切创作因素,做好每 一个人该做的事。外界的关注和采访会使人心浮动,尤其在演员还没有完 全把握住人物,武打动作也没有过关的情况下,因此我反对记者的采访和 对我们工作的干扰。
于是,本来就加班加点,忍受着酷暑、熬夜的倦意坚持拍戏的演员, 在擅自闯入的记者面前沉默了。沉默也是记者看到的新闻点,很快,在一 家报纸上出现了《许晴你别太任性啦!》这样的标题。我认为,这些记者 除了敬业之外,他们的年轻、莽撞,也表现出了他们对人的不理解、不体 贴。对于我们来讲,新闻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工作的目标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明确告诉记者,不是演员任性、傲慢,是我作为该剧的制片 人,为了保证拍戏的质量,规定过:演员一律不准接受采访。于是,又有报道:《笑》患了“恐记症”,张纪中患了“恐记症”。
说真的,这一点这些记者倒是说对了,我在剧组最艰难的时刻,的确 患上了“恐记症”。
当《笑傲江湖》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也许带给大家的是江湖恩怨,快 意恩仇,但让我想起的,却是创作拍摄过程中经历的一幕幕艰难困苦,巨 大的压力、恶劣的气候,千头万绪、五味杂陈......
《笑傲江湖》的拍摄汇聚了我的一班兄弟,也为日后拍摄金庸武侠剧 奠定了基础。我们探索表现的大陆武侠风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正义不倒,武侠还在路上......
本文摘自《人在江湖》,张纪中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