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重点关注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发掘:从“中...

本文原标题:《《河南日报》重点关注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发掘:从“中华第一铲”到“持钺大王”:文明在宛》

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南阳黄山,气候湿润,植被丰富,生活于此的先民们,在此用独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其他生产活动,过着较稳定的聚落生活。5000多年后,黄山成了一处是临近白河与独山、高出周围地表约25米的普通小山丘。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小山丘里,埋藏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近段时间内南阳和中国考古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7月19日《河南日报·行走中原》以《黄山遗址“千年一遇”》为题,从“中华第一铲”“执玉钺者是谁?”“三单元一工房”“黄山猜想”等方面,整版刊登黄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及其影响。

六十年前,黄山出土“中华第一铲”

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为配合焦枝铁路建设,在遗址西南部和北部试掘,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黄山遗址文化层厚1米至3米,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等多层次文化叠压。试掘共发现墓葬57座,发现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有5件石器,经专家鉴定为独山玉制品,是中原地区最早玉制品,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它们把独山玉开采历史前提了500余年。其中一件玉铲,被称为“中华第一铲”。

此次试掘,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对它有生动描述,足见其在考古界的重要。书中说:“在河南南阳黄山,一千平方米范围内,有同时期的十间房屋,其中有一处屋群略呈长方形,每边通长九、十米,六间民房交错相连在一起,有的独成一室,自开门户和设置烧灶,有的两间互通而以隔墙分开,共设一个灶址。这里还有单独的长方形套间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长六米多,东西宽四米多,大门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墙,辟为一大一小两间,隔墙一端设置门房,两间中部都有灶坑。”

第二次发掘,“持钺大王”到底是谁

2018年,黄山遗址迎来第二次考古发掘。此次的惊世发现,让黄山“红”出了文物圈。黄山遗址新发现有两部分,一是发现了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等级最高的氏族墓地,二是仰韶文化时期房屋遗存,体量之大、结构之复杂国内罕见。

24座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有了明显的社会分层,其中一座墓主人左手持武力象征的弓箭,右手擎权力象征的独山玉玉钺,足部放置大量象征财富的猪颌骨,并随葬玉器、石器、陶器等。这些表明墓主人生前拥有权力、武力和财富,应是黄山聚落的首领。他是谁?是否与黄帝有关?

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及玉器加工遗址的发现,及出土的一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的空白。工房遗址保存完好程度为研究江汉地区仰韶文化大型复杂建筑地面以上结构、建筑技法、功能分区等提供了直接参照标本,也为公众考古展示提供了绝佳对象。

文明在宛,黄山遗址的重要意义

黄山遗址先后吸引了多位大家的视线。3月18日至19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亲临黄山遗址考察后,挥毫题写了“中华瑰宝千年一遇”;4月2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学部委员王巍考察了黄山遗址后,也欣然题写了“文明在宛”“独山古玉黄山天琢”两幅墨宝。

王巍题写“文明在宛”

4月29日至30日,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南阳黄山遗址发掘与保护专家论证会”,20余名专家形成《会议纪要》称:“南阳黄山遗址面积大、文化堆积深厚,是新石器时代南阳盆地大型遗址,对研究我国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义重大。”

5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华文明探源与南阳历史地位考察研讨会”在南阳市召开,50余位专家认为,“南阳黄山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较大型遗址。文化遗存十分丰富,遗址时代跨度相当漫长,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序列完整。遗址的等级相当高,特别是发现了目前汉水流域最高等级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群”,达成共识:南阳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区。

来源:南阳报业传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