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大院:浸透岁月的优雅从容

在南京城繁忙的中山南路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我们沿路直行,浏览周边,突然发现一座醒目的“甘家大院”牌坊闯入眼帘,待下车后,这才看到牌坊身后,一条小巷幽然静谧,深深几许,不远处居然还隐藏着“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私人豪宅。听人介绍,这就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甘熙的故居……

▲“友恭堂”不仅仅是甘熙宅第中的一栋建筑物,它还是这座大宅院的灵魂,是家族精神的象征。吴宇/摄

▲如今,戏曲票友们每周还会在甘家大院里聚会排练。吴宇/摄

甘家大院里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旧居。吴宇/摄

▲各落建筑间有约1米到1.5米宽的甬道,起消防通道用途。吴宇/摄

甘熙是道光年间的进士,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和堪舆家。所谓堪,就是天道;所谓舆,就是地道,堪舆风水是一门涉及天文地理的时髦学问,说白了,他就是风水家和阴阳先生,其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别人选择阳阴住宅地点,他搞这个道行深厚,十分专业,请的人比较多,在社会上也颇有影响,据说道光皇帝都要器重三分,还专门请他前去勘察地形,为道光选择墓地。同时他也是收藏古籍持之以恒的爱好者,他当年所建的“津逮楼”是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藏书十几万卷,其中最重要的一帙就是宋朝赵明诚撰写的《金石录》,这本书可谓价值连城!在他看来,青铜器是刻写在器皿上的历史,当青铜器脱土而出、陈列并排时,可以打开尘封的前朝,去发现沧桑的历史屐痕。对此他真不是吃瓜观众,而是情有独钟,不遗余力,广泛收集,夏、商、周、隋唐、五代等,来者不拒,化为己有,在故居里专门设保彝斋,这个“彝”字就是一切青铜器的总称。面对种种青铜器,他如获至宝,深藏家中,时时把玩,引思入远。

甘家是世代旺族、久负盛名,最早的祖先是官至秦国宰相的甘茂,他是秦朝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迁曾为他写过传记,大家知道,要在司马迁的文字中留上一笔,那可不是轻于鸿毛,绝对是重于泰山,史家之绝唱所叙的甘茂不仅深得秦王信任和重用,而且治国有方、骁勇善战。对此,我们不禁高山仰止,没想到他的孙子甘罗,比他的爷爷还要牛,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神童!12岁时就成为吕不韦家里的大管家。看到吕不韦要派兵去打赵国,甚觉不妥,便自告奋勇地前去游说赵王,立下军令状,孤身一人,舌抵万军,最终不废一兵一卒,空手套白狼,为秦国拿下了五座城池,因此被秦始皇“突击”封为上卿。他们家在三国时还有一位孙吴名将叫甘宁,对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提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关羽可谓个个知晓,但关羽最怕的一个人就是甘宁。在湖北益阳有个名胜古迹叫关羽濑,就是关羽怕甘宁的见证。当时关羽带了三万人马与只有三百人的甘宁两岸对垒,关羽就是不敢打过去,最终退避三舍。甘宁的二儿子有个后代叫甘卓,生当晋朝八王之乱,却能挺身而出,在帮助司马睿建权江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一位风头最劲的英豪。《资治通鉴》里有六个字描述他:“慕忠义,性宽和。”他带兵在江西芦溪驻扎三年,夙夜在公,为民造福,执法严明,秋毫无犯。人民爱戴他,也记住了他,在当地为他建了甘卓庙。当然,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还有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等,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甘熙的直系祖先。

我们跨入甘家大院,这里一共有四组五进,每组建筑都采用中轴对称严谨的构图形式,每一条主轴线上由北至南置门厅、轿厅、大厅、后厅和后堂五进,第四、第五进均为楼房,所以,当你走进这幽深的庭院,就会有一种步步登高、处处见喜的感觉。可以说,整个建筑设计充满着对荣华富贵的所有期盼,而且看得出来这家人对此非常执着,建筑构件的所有努力都是奔着这个点去的。在青色的屋脊之下,雪白的粉墙之间,星星点点的这些或大或小或上或下或里或外的建筑空间,都要拼命地挤压进许多言外之意,代表着许多美好的祝福和平安的祈愿。一般人也许不会有耐心去琢磨这些,但主人时时有心却是客观事实。我们初来乍到,也不觉得这里有什么特别,但听过一番细细的讲解,却发现真的别有洞天,不可小觑!一个一个小小的天井充满着温暖,闲庭风月,花窗绿影,蕴涵着太多的历史、故事和记忆,停留着遥远的传说,只是整个建筑群并不具有那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所以走进去总有一种被束缚、被压抑的感觉,但建筑空间的狭隘并没有妨碍想象空间的开拓,在那些苔藓斑驳的青砖小路上,还依稀刻录着甘氏先人悠悠岁月中的许多艰难人生……

“嵌玉镶金上石头,金陵王气著名楼。谁家九十九间半,直把秦淮烟雨收。”虽只有九十九间半,却能够雄霸金陵、气贯长虹?问题是何以要说甘熙故居为“九十九间半”呢?这是因为清朝对房屋建筑有规制:宫廷不得过万,官宅不得过千,而居民则不能过百。相传天宫万间,皇帝自称天子,其建房数量自然不得多过天宫。中国最大的皇宫是北京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最大的官宅则为山东孔府,据说也有“九百九十九间半”之多,以此类推居民最大的,也就只能建“九十九间半”了。甘熙曾在京为官,深知此事关系重大,涉及到王法尊严、家道兴旺,所以未敢造次越矩,只建九十九间半,那半间就是现存的一个四面皆窗的楼阁。细细想想,可能别有深意,似乎还掩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听命和谦抑。古人不是常说?“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盈不可久”,凡事太过兴盛意味着这要走下坡路,免不了衰败的结局,所以人们都不愿走到那个最高的点,总希望自己永远走在上坡的路上,区区半间离那个顶点虽一步之遥,却能代表甘家不是不能达到、而是不愿意达到的一种希望不断进取的价值追求。

讲到甘家大院的故事,还必须说到甘律之,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南京票界的领袖人物甘贡三的儿子,排行老四,也是个著名的京剧票友。他深谙昆曲之三昧,常常为振兴京剧身体力行,但他的卓越贡献,却是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严凤英。严凤英原名红六,曾在米高梅舞厅伴舞。1950年甘律之等在南京成立“友艺集”,严凤英也常来听戏。甘律之因此认识了严凤英,于是严凤英就留在“友艺集”学京昆唱做,当时甘律之前妻已去世,近水楼台,日久生情。这一刹那,情一缕,影一双,人一对。知此我们兴趣盎然,直奔主题,看到严凤英当年就住在大院北部一个带有过道性的小院落里。小天井非常清静,他们住的房间据说依然是当年的陈设,非常温馨,也非常简洁,一个雕花大床,一个衣柜,非常普通,只是墙上挂了一幅严凤英的照片,年轻而美丽,温婉而多情,那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好像对这里充满着留恋。因为当年的甘贡三精通昆曲,还和红豆馆主俞振飞等京昆大家有密交往,再加上甘律之手把手地辅导,一成不变的生活对严凤英来说却是绚烂多彩,她在这里耳濡目染、日益锻造,学到了京昆艺术的许多精粹,为提高演唱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安庆剧场派人到南京邀请严凤英回安庆演戏。临行前她希望甘律之同去,但未成行。1954年严凤英来南京和甘律之正式结婚,后因故离婚,这颗行星就此消失在甘家的爱情天空,日后却绽放在广阔的艺术天地。我们不能说甘家大院是因严凤英而著称,但严凤英在这里的成长经历让这里充满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想象空间,“黄梅戏中的梅兰芳”在这里收藏着的不绝如缕的记忆也令人难忘。甘熙故居现在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京剧票友经常活动的地方,在南京名气很大,在全国知名度也很高,但人们都是在听到严凤英故事后才纷纷被吸到过去的,许多人为了寻觅伊人芳踪而迫切登门的,这也就是说喜欢甘家大院基本是从喜欢严凤英开始的……

作者:张永袆

编辑:谢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