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这样保护阿尔巴斯绒山羊的纯种……

内蒙古羊多羊好,鄂尔多斯高原上所产的阿尔巴斯绒山羊是其杰出代表。鄂尔多斯人对该羊赞誉有加,其绒好、肉也相当好。高速路上、候车候机大厅及各式广场上,到处悬挂着这样的标语:一品白绒羊,千里肉飘香。绿色白绒,名“羊”世界……

▲图为鄂托克草原上的阿尔巴斯绒山羊。郝常明摄

经不住友人的邀请与名气的诱惑,去年冬日,笔者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只见凛冽的寒风掠过草地,卷起细碎砂石,一群群雪白的精灵正踏着晨霜,或低头觅食,或四处张望,颇为呆萌可爱。这些精灵,正是被当地农牧民视作珍宝的阿尔巴斯绒山羊,其绒细腻如丝,被誉“纤维宝石”,其肉鲜美可口,被誉“肉中人参”。

指着远处隆起的群山,鄂托克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何云梅告诉笔者,“这里是它的发源地,属于典型的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地形复杂。”他说,在漫长的原生态放养过程中,该品种的羊群越崇山、尝百草、饮清泉,逐渐进化出了肉绒兼优的品种特性,同时也具有了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抗病性。阴差阳错,该羊本系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珍贵畜种,却多临劫难,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保护、传承与提升……

时针拨回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彼时的乌仁都西山脚下,牧民们正陷入两难:是坚守祖辈传下的纯种羊群,还是追求用外种进行杂交改良推广而获得高产?为了效益,许多人选择了后者,使得羊绒细度一度从十四五微米飙升至十七八微米。几微米的增长,价值相当于从蚕丝变成了人造纤维。当地友人说,那时的人根本没有保护品种纯正性的意识,而羊绒的相关指标也没后来要求得这样苛刻严格。

▲图为技术人员正在检测羊绒细度。鄂托克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优质羊绒市场前景极好。于是,鄂托克旗在1983年果断出手,投资成立了阿尔巴斯绒山羊种羊场,也就是如今的内蒙古亿维白绒山羊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从乌仁都西山引进第一批纯种山羊,实行了“只出不进”的管理原则,从源头上尽力避免因杂交导致的种源污染,确保每一只种羊的纯正无瑕。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又来了。1997年,鄂托克前旗的三段地活畜交易市场建立,因距离太近,给部分农牧民提供了育肥及混养的方便,混种的现实威胁又来了。那时,各种措施纷纷出台:交通要道设置关卡检查,让牧户相互监督,有关部门抽查等。当地友人说,你若能去那里实地看看,便会深深理解那时当地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了。

为此,笔者专门赶往位于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三段地社区的三段地活畜交易市场。人还未到,阵阵羊叫便传入耳中。到后发现,这里的羊品种齐全:山羊、绵羊、成年羊、羔羊、种公羊与基础母羊。据悉,该地系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最具活力的活羊交易市场,现在年交易量在200万只左右,被誉为“活羊超市”。这么大的量,如何确保不流入附近养殖阿尔巴斯山羊的农牧民手里,确实不易!

▲图为顾客正在选购阿尔巴斯绒山羊的羊绒制品。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亿维公司负责人孙国军说,通过人工授精等技术,令人兴奋的是种羊繁育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养殖难度也随之增大,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模式难以为继。为此,在鄂托克旗政府的支持下,各个种羊场纷纷向精细化养殖转型。亿维公司按照性别、生长阶段等维度对种羊类型进行细分,设置了33个种羊畜群点,雇请当地农牧民代为管理。

按照指点,笔者来到几处点上实地查看,而其中的一个畜群点刷新了认知:畜群点负责人那仁托娅熟练地拧开水阀,汩汩清水注满饮水池。没过多久,零散在四周的种羊便纷纷朝水池聚拢。那仁托娅拿出笔记本,记录下羊群的饮水时间。她向笔者展示自己的笔记本,只见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信息:2022年4月3日产羔;2023年9月,绒样检测14.3微米。那仁托娅告诉,她和丈夫已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负责230只种羊的日常管理工作。她说:“我们每天都按照既定的放养和饲喂方案,定时记录每只羊的生长情况,确保它们的品质始终达标。”

同去的公司负责人孙国军告诉笔者,“除了由畜群点负责人定期记录,公司还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日常巡查,并为每只种羊建立数字档案,保证其在任一生长阶段的信息都可查证、可追溯。”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各类数据,孙国军说:“通过精细管理与信息记录,既提升了产羔率等关键指标,也为品种优化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

▲图为鄂托克旗某家羊绒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操作羊绒加工设备。鄂托克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确保了品种纯度的基础上,种源品质的提高仍然令人高度关注。为此,鄂托克旗近年来积极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绒山羊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绒山羊研究团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团队负责人马海瑞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笔者介绍,“我们选取不同生长期的胎羊样本,通过分析毛囊发育的过程,探索提高羊绒产量及品质的科学方法。”据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阿尔巴斯绒山羊的产羔率由1986年的100%提升至如今的136%,个体平均产绒量也从300克增至650克以上。”

优质种羊成本较高,农牧户选育的积极性不强,推广难度较大。怎么办?经了解,鄂托克旗里现每年安排1000万元扶持资金,专门用于羊绒“优质优价”奖补;持续开展良种推广项目,对购买优质种羊的农牧民发放补贴;深入牧区进行细度摸底,建立完整的羊绒细度档案。笔者疑惑,扶持资金政府安排,补贴的钱又从何而来?“一半来自政府,一半来自羊绒企业。”鄂托克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何云梅解释:“羊绒细度相差几微米,羊绒产品的价格可能相差数倍。企业需要更多的细羊绒作为生产原料,愿意拿出部分资金进行奖补,激励农牧民自觉选育良种,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实际情况又如何?笔者来到了乌仁都西嘎查牧民斯琴毕力格家里。其时,这位老牧民正手持绒梳在羊身上来回梳动,羊绒如雪花般簌簌落下。其屋内暖意融融,飘散着浓郁的奶茶香气,桌上的账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收支明细。“经过严格选育后的阿尔巴斯绒山羊,肉质好,绒价高,企业抢着收购,还有额外补贴。”斯庆毕力格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家养了500多只阿尔巴斯绒山羊,去年抓了700多斤绒,细度基本都在14.5微米以内,按照“优质优价”补贴,比普通羊绒多收入约20万元。仅靠补贴就能覆盖养殖成本,其它皆为纯利润。

▲图为山野间的阿尔巴斯绒山羊。郝常明摄

夕阳西下,笔者返回。一路上,望着田野草原上移动的羊群,笔者的眼前浮现起一幅幅保护提升的动人画面,耳边似乎也响起了欢快的歌声:玛丽有只小羊羔,它的羊毛白似雪……

延伸阅读: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及其周边地区。其核心产地位于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因此得名为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其中,乌仁都西山区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被认为是最优质的。目前,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绒山羊存栏约180万只,原绒年产量达1200吨,辐射带动农牧户15000余户,羊绒产品在欧美等海外市场广受欢迎。因气候、地理、饲养传统与经验等原因,在内蒙古的其他盟市,养殖阿尔巴斯山羊并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