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在大名——韩琦主政大名府

韩琦(1008.8.5~1075.8.8),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他为相十载,辅佐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上定国策,下抚百姓,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北宋时期影响极大、口碑极好的名相典范。

韩琦出身于世宦之家,生于父亲韩国华任泉州(治今福建泉州市)知州之地,为家中幼子,4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由几位兄长扶养成人。长大以后,为人“端重寡言”,不喜嬉戏,学问过人。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20岁时考中进士,名列第二,历任将作监丞、通判淄州(治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奉调回京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后又迁知郓州(治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县)、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韩琦被召还京为三司使,八月,拜枢密使。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嘉祐六年(1061年)闰八月,以原职进拜刑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爵仪国公。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宋英宗嗣位后,出任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进封卫国公,参与调和帝后(英宗与曹太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之后,特授韩琦为尚书右仆射,又进封为魏国公。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后拜司空兼侍中,坚辞相位,判永兴军(即永兴军路,北宋行政区划名,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兼陕西四路经略使。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判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民居房屋倒塌大半,民不聊生,大批灾民流离失所。鉴于北京大名府为“南北津途咽喉之所寄”的重要地位,派谁前去安抚灾民,赈济一方,恢复生产,巩固边防呢?宋神宗赵顼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派德高望重的三朝圣相、两朝顾命的首辅老臣,现任淮南节度使、司空兼侍中、判相州的韩琦前往。于是,宋神宗先派御药院内侍刘有方捧着手诏到安阳,手诏说:“河北发生地震,川防溃决,百姓流离失所,朕十分忧虑……大名的位置非常重要,如同天下咽喉,离卿的家乡又很近,人情和风俗习惯也很相同。朕打算让卿担任河北安抚使。故派遣刘有方前去告知朕的意思,如果爱卿能够担当此任,那么朝廷怎么会有北顾之忧呢?”韩琦见皇上对自己这样客气,十分感动,遂回奏道:“臣身体欠安,陛下恩准微臣回乡任职,今到任未满百日,年高体虚,恐怕未必能担当此项繁重任务,有负圣恩!”这时已到年底,等新年一过,宋神宗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又派御药院侍者李舜举再降手诏,正式任命韩琦判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县)兼北京(即大名府)留守、河北路安抚使,并准许便宜从事。韩琦无法再予推辞,更惦记河北的灾民,遂立即赴大名府走马上任。

当时受灾百姓无法生活,带着衣物用具大量南迁,不绝于道。韩琦到大名府后,认为动员灾民返乡生产是当务之急,便派出人员分别到各地交通要道、桥梁、渡口张贴告示,晓谕灾民凡返乡者,由官府发给路费、口粮;原来富人乘灾害之机低价收购灾民土地的,一律无条件归还原主,等丰收之后,再归还买地的钱。又采取了开仓分粮等一系列救灾安民的措施,帮助灾民恢复发展生产,重建家园,逐步渡过难关。不久,就把大名治理得民心归附,有条不紊,河北灾区遂得以安定下来。

之后,韩琦在大名府主政四年时间,频遭水旱蝗之灾,他殚精竭虑,多方为民请命、治河修渠、建仓储粮、灭蝗除害、劝课桑农、赈济安抚,在他的精心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深受民众拥戴,并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颂的故事。

为民请命。北宋中期,河北兵役、河役繁重,加之灾害颇多,民变迭生,盗贼猖獗,致使民不聊生,“累据大名府、邢、洺、磁等州节次申报,军贼或十人、十五人至二十人,在两路数州之内惊劫人户,掠夺递马并乡村生马驹乘,倏忽往来,不辨头首姓名及每次人数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朝廷在大名府推行宵禁政策,即使上元之夜也不变通,给大名府百姓的生活带来极为不便。韩琦到任后,听说这种情况,便立刻上奏朝廷,宵禁始解,听到这个消息,百姓十分高兴,“今年始彻清宵禁,倍觉都人乐意长。”反映了解禁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反映了韩琦对百姓之事,无论大小,都放在心里,在不违反朝廷政令的情况下,一切皆便民而治。韩琦到任大名府时,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并在大名府等地试行《青苗法》等法令。韩琦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实施后会伤害农民的利益。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疏陈述新法的弊端。宋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对执政大臣说:“韩琦是真正的忠臣,虽任职在外,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朕开始以为新法可以利民,谁知害民如此。况且坊郭怎能实行青苗,却也强行实施这一办法呢?”。熙宁年间(1068-1077年),大名府路的义勇兵额只有5700余人,与庆历二年(1042年)的13100余人相比,差额很大,因而朝廷令大名府补充缺额。韩琦考虑再三认为,河北强壮人丁自从庆历二年拣选义勇时,淘汰下来的不合格者,都被分流,且无补充,到现在有近30年时间了,现在立刻补充缺额,时机不对。遂上奏说:“今一路久罹灾困,非是添补强壮之时,愿罢取索,以安众心。”,朝廷欣然同意了韩琦的上奏。这样,当地百姓可以更多地从事农业生产,开展抗灾自救,此举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百姓莫不感恩戴德。

不贪权位。韩琦任职大名府时,也兼任河北路安抚使,其职责是主持河北路军政,兼管民政、司法和财政等事宜,原本包括大名府、高阳关、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抚使。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韩琦在上年河北夏秋粮食获得丰收、逃难的百姓大都返家、倒塌的民居得到修缮、北部边境安然无事的情况下,毅然上奏朝廷:“前年以河朔新经大灾异,民罹饿殍,弃业而去者,道路不绝。臣上体累诏付委之意,不敢固辞。今已逾期岁,赖盛德所感,去年夏秋,连得大稔,流庸复归,疲瘵一苏,震坏城垒,悉已缮固。至于定州、真定府、高阳关三路皆得良帅,北虏晏然无事。若尚冒此职,实为冗长。乞只充大名府安抚使”,从而辞去了所兼的河北四路安抚使,只留任大名府一路安抚使,减少了职权。

以国为重。早年宋太宗、宋仁宗都曾经在大名府郊外狩猎,并题诗数十首,内容多是希望恢复五代时被契丹占据的燕、蓟之地,诗文文笔流畅,气势雄壮,后来被留守贾昌朝将这些诗刻于石碑上留存。韩琦到大名府任职后,奉旨对大名府行宫进行修缮,在班瑞殿的夹壁中发现了这些诗刻石碑。这时有人劝韩琦把这些题诗石刻制成摹本呈献给宋神宗,韩琦说:“将它修缮保护好就可以了,怎能用来作为进献之礼?”此人不理解他的用意。等到韩绛知大名府时,就把题诗石刻拓下进献给了宋神宗。韩琦听说后,感叹道:“当时我为什么不进奉呢?只是顾虑到皇上血气方刚,正锐意守边,需全面考虑国家大事,臣不应当再将他的心思引到一边啊!”。

威名远震。河北与契丹人的辽国为邻,在处理与辽的关系上,韩琦与当年在陕西时对西夏一样,同样是采取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方针。一方面积极备战,随时准备抵御外侵;一方面尽量维护两国的友好,保持边境的和平安宁。韩琦崇高的威望和对外奉行的和平、友好、平等的政策,使契丹人对他十分敬佩。契丹每年都要派使者来北宋朝廷,来人每次走到临清(治今山东临清市,当时隶属大名府管辖)时,都要告诫手下人说:“这里是韩侍中的境内,不准乱索财物!”。而且每当北宋的使者出使辽国的时候,契丹人一定会问:“韩公一向可好,现在哪里任职?”。按照惯例辽国使者经过大名,递交文书时只押字不留名。及至韩琦到此任职,则在文书上都写姓名,辽的使者成尧锡对接待他的北宋官员说:“因为韩侍中在这里,所以特地留名。”,以表敬重。韩琦离任后,过往的辽使就不再留名了。一次,一位辽国使臣为韩琦准备了一匹马,吩咐手下人说:“这是献给韩侍中的马,必须选择好的来!”手下人选好马后,使者看了很不满意,怒斥手下人说:“这能与给其他人东西一样吗?为什么这样不加意?”,遂将手下人打了一顿板子,又亲自重新挑选了一匹好马送去。韩琦的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当时辽国的国王是辽道宗耶律洪基。辽道宗问左右经常出使宋朝的官员说:“你们经常出使南朝,见到过韩侍中,你们看韩忠彦的面貌像他的父亲吗?”左右说:“很像”。辽道宗就亲自赐坐赏宴,即刻令工匠画下来。辽国对韩琦如此的尊重,可见韩琦不仅“德及一方,功施一时”,而且“德及海内,功施后世”。

宽厚待人。韩琦在驻守大名府时,他的一个表兄弟献给他两只玉杯,晶莹剔透,表里无丝毫瑕疵,是绝世之宝。韩琦花费黄金百两买下后,日日把玩,爱不释手。每逢宴会招待客人,都特别命人摆一张桌子,上铺锦缎,把玉杯放在上面。一次韩琦招待漕运官,特地设宴,用这两只玉杯盛酒招待客人。突然,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放着玉杯的桌子,两只价值连城的玉杯都滑落掉地摔碎了。客人们都非常吃惊,那位侍吏更是吓得魂魄顿失,伏在地上等候惩罚。这时韩琦脸色未变,却微笑着对众人说:“任何东西都有破损的时候,不必太在意。”。然后又对那位侍吏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杯,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言毕,继续招待客人,谈笑自若,毫无惋惜之色,在座的宾客无不叹服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

与民同乐。韩琦认为,天下的郡县,无论大小,位置远近,都应当有园池供百姓游乐。以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为政者是不是用心,是不是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韩琦在大名府为政期间,因地制宜修建了安正堂、善养堂、雅集堂、晚香亭、雪香亭、望春亭、骑山楼等一些亭台游乐场所,一方面与民同乐,让百姓在农闲之时有地方放松。当时大名府城内有座闻名遐迩的压沙寺,寺中种植了许多树种不同的梨树。每到春季,梨花竞放,雪白似海,香气袭人,蝶飞蜂舞,煞是喜人,引得百姓和官员都来寺中游赏,成为一方盛事。为方便游人歇息,他让寺内僧人在梨园中建造凉亭。建成后,寺内方丈请韩琦为该亭题名,他看着眼前雪花般一望无际的梨花,闻着扑鼻馨香,不由想起唐诗中“梨花白雪香”之句,遂命名为“雪香亭”。另一方面便于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如韩琦在大名府城南筑一凉亭,取名望春亭,一有空暇就在此亭会见百姓,了解他们所愿所盼。

韩琦不仅是北宋时期一位贤相,还是著名的词人。他的“词气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正笏之风”,为诗不事雕琢,“蕴蓄既深,故直抒胸臆”,得自然高雅之意。他主政大名府时,常在政暇之余,与身边的强至、沈唐、王岩叟、赵君锡、钱昌武、宋适、唐垧等僚佐文人进行宴饮游从,雅集唱酬,诗酒行乐,还与退居颖州的欧阳修诗笺往来,互相期许。每当压沙寺梨花盛开,韩琦总要在紧张的政务当中,抽出时间邀请同僚携觞花下饮,并留下《压沙寺梨花》:“压沙寺后千株雪,长乐坊前十里香。寄语春风莫吹尽,夜深留与雪争光。”及《清明会压沙寺》、《同赏梨花》二首、《壬子寒食会压沙寺二首》等诗篇。他还常常在安正堂、骑山楼、雪香亭、雅集堂等所建园亭楼阁,聚宾宴饮,作诗唱和,《九月四日会安正堂》:“秋光浓拂使君家,尚去重阳五日赊。且育好诗成素饮,更先诸客对黄花。池萍渍雨钱钱密,塞雁书空字字斜。但纵高吟开醉胆,莫惊摇落动悲嗟。”、《辛亥重九登骑山楼》:“西北楼高四望长,登临还赏节辰良。荀陈盛集星光动,相卫名山记字详。玳瑁不妨攲醉弁,茱萸谁自斗香囊。病翁安敢当能赋,只俟英瑶作报章。”、《庚戌二月十六日寒食会雅集堂》:“百五嘉辰此命筵,中分春色极芳妍。花遗嫩靥饶风地,云坼轻阴半雨天。淑景万容妆节物,胜游千路入神仙。酣杯莫顾归时夜,藏火难逢月尚圆。”等诗篇,均是在以上场所雅集唱和而成的作品。不仅如此,韩琦在大名府任上,还创作了许多关心百姓疾苦的诗歌,如《元城埽行河》:“怒河秋涨俯都城,纵啮长堤岂易平。气悍若从天上落,势高难使地中行。筑垣居水虽危事,沈马回波是至诚。故道几时循禹迹,免教常岁害民生。”,写黄河泛滥给大名府境百姓带来的灾难。再如《次韵答签判沈唐太丞应祈雨足》:“一雨滂沲过作霖,油云随祷极阴森。微诚未必回天意,灵答潜知渴众心。瑞绝莫先惟在谷,价高南拟不论金。朝来田畯更相贺,犁下侵淫二尺深。”写久旱无雨,甘霖骤降的喜悦之情,大名府恶劣的自然环境触动了韩琦悲天悯人的情怀。 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至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韩琦任职大名,四年间在大名府任上先后创作诗歌130首。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韩琦上奏请求辞去大名府所任职务,告归相州,神宗非但没有答应,反而降诏对他大加褒奖,劝说挽留其继续镇守“北门之钥”,并充永兴军节度使,再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使,充大名府路安抚使,兼大名府路驻泊马步军都总管。这时候,韩琦确实是年迈体衰,身体状况大不如前,遂以年老体弱有病为由,对朝廷的任命力辞不受,并多次上奏,乞请还判相州,神宗再三挽留,并派遣宫中御医前去为其诊病。有人劝阻说:“宫中御医不该为外臣看病。”神宗道:“韩侍中岂是一般外臣吗?”,可见神宗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之关爱程度。此后两年之中,韩琦连上8道奏折,直到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神宗才同意他回判相州,但仍带职行事。听说韩琦离任,大名府百姓遮道攀留,数日后才得以离开。之后,大名府民众感其恩德,敬其人品,在熙宁禅院内为其建立生祠,塑像供奉,每年七月二日韩琦诞辰之日,人们纷纷到祠中焚香叩拜,民间艺人弹拉说唱,终日不绝,以示庆贺。韩琦听说后笑着说:“我还活在人世,何必如此呢?”。

熙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1075年8月8日),韩琦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宋神宗“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特赠尚书令,赐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河北去相州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而大名府民众自发到其祠堂凭吊祭奠,痛苦失声,接连数日。自此每年逢韩琦诞辰及忌日,人们都在祠堂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请佛家弟子诵经致哀,盛况空前。卒后九年,司马光亲自为韩琦撰写了《北京韩魏公祠堂记》,立于大名府魏公祠。明朝以后,大名人民又把韩琦奉入五贤祠,与唐代的狄仁杰,宋代的寇准、文彦博、欧阳修一同祭祀。

作者:柴元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方志大名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历代名人在大名——韩琦主政大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