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辉 性别研究视界
点击 ⤴ 关注“性别研究视界”
2024年11月20日,在纪念《北京宣言暨行动纲领》30周年“北京+30”亚太部长级审查会议期间,中国妇女研究会联合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在泰国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共同举办“人口变化中的性别平等:1995年以来中国的经验”边会。全国妇联副主席林怡、联合国人口基金亚太区域办主任皮奥·史密斯(Pio Smith)出席边会并致辞。来自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妇女署、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蚂蚁公益基金会、中国残联人联合会等组织以及参加亚太部长级会议的不同国家代表60余人与会。5位专家作了主旨发言,联合国妇女署妇女经济赋权负责人凯佳·弗雷瓦尔德(Katja Freiwald)、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社会发展司社会事务干事陈婷婷对专家发言进行了评议。会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主持人田薇主持。
全国妇联副主席林怡在致辞中指出,30年前,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30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积极落实北京世妇会精神,妇女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女性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1/10万。女性就业人员占比在四成以上,女科技工作者占45.8%,数字贸易、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中妇女约占三分之一。女人大代表比例稳步上升,广大妇女通过遍布城乡社区的41万个妇女议事会等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持续完善妇女权益的法治保障,将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强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作为国务院妇儿工委37个部门之一的全国妇联是中国最大的妇女组织,积极推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参与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等2500多件法律政策制定修改,为妇女参与创业创新提供资金、技术和技能培训,还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420多个机构和组织保持交往,深度参与联合国以及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妇女交流,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合作。围绕在全球人口变化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实现可持续发展,林怡从大力促进妇女就业、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加强亚太各国互学互鉴三个方面提出了倡议。
联合国人口基金亚太区域办主任皮奥·史密斯在致辞中提出,展望未来,我们不仅要快速实现性别平等,还要适应世界人口变化。中国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取得的进展,特别是在健康、教育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为亚太地区树立了强有力的榜样。中国通过将性别平等纳入宪法并实施灵活的退休年龄等前瞻性政策,展示了有效的政策如何增强妇女赋权并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他表示,在人口结构年轻的国家,充分利用人口红利,需要采取基于证据的包容性政策,优先考虑对健康、教育、就业以及妇女、女孩、年轻人和残疾人赋权的投资。在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应采取全面的、性别敏感的、基于权利的全生命周期框架,这意味着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从童年到老年)进行投资,以建立韧性和增进福祉。他呼吁,各国继续共同努力,投资于政策和制度,确保所有妇女和女孩能够健康成长,并确保老龄人口融入充满活力、包容性的经济。共同创造性别平等不仅是愿景,而且是现实的未来。
在专家分享发言阶段,5位专家学者聚焦30年来中国和亚太地区教育、女性创业就业、数字化、家庭政策等方面促进性别平等的经验、成就和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关性别平等与人口发展的目标,提出真知灼见。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马焱研究员,分享了人口大变局时代中国推进性别平等的经验做法。马焱谈到,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人口形势发生显著变化,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且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流动频繁等,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性别平等作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面临新的挑战。她从法律政策保障、用人单位支持、包括妇联组织和中国计生协在内的群团组织提供服务、大众传媒加强宣传倡导等维度,分享了中国在促进男女两性携手推动性别平等的经验做法,同时指出在政策执行层面仍面临一些阻力,性别刻板印象使男性在承担家庭照护责任方面还面临一些社会压力。她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弘扬先进性别文化,鼓励男女两性在家庭内外彼此多尊重,事业同奋斗,家庭共担当。
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菊华以“教育在性别平等中的作用”为题,从市场能力、经济独立、观念重构、社会氛围营造等角度,探讨了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的路径机制;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比例为主要指标,刻画了过去30年男女两性在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杨教授还从公共政策、国家意志、经济社会发展,家庭经济改善、女性个人的强烈意愿以及技术发展等五个维度,讨论了中国教育成就的借鉴意义。她建议,在人口大变局时代应充分依托教育进一步推动公私领域的性别平等:应关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性别平等问题、高等教育中的学科选择问题,全面突破女孩不善于理工科的刻板印象;应跳出就教育谈教育的局限,帮助女性更好地把正规教育优势转化为就业市场优势;也应关注受教育程度较高群体所面临的更大的工作与家庭平衡难题。
蚂蚁集团社会责任部总经理、蚂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晓晶,分享了“数字木兰”系列计划实践。王晓晶提出,该计划由蚂蚁集团、蚂蚁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致力于发挥数字技术和平台力量,从基础保障、创就业支持、多元发展三个层面,助力提升女性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截至2023年底,系列计划已为困难女性免费提供了460万份大病和教育保障,为1.5万名女性提供了就业培训及新型数字化就业岗位。其中,该项目沉淀出的“AI豆计划”自2019年以来已支持在17个欠发达县城建立了数字就业中心,培训超4,000名女性成为人工智能训练师。她指出,支持女性从事数字产业不仅赋赋女性,也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希望各国携手,推动女性在数字时代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让AI充满爱。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袁涛研究员,分享了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家庭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他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推动人口发展战略导向由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优化结构,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应理性认识、科学看待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及生育政策转变。他建议,优化生育休假政策,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整合托育服务资源,建立育儿补贴制度,促进家庭友好和性别平等;着眼长远构建中国特色的生育保障体系,增强时间支持、经济支持、服务支持以及文化支持等各项政策的系统性、关联性、协同性。
联合国人口基金亚太区域办人口与发展技术专家瓦萨纳·伊姆(Wassana Im-Em),以“制定性别和权利敏感的家庭政策:北京+30的回顾”为题,强调通过性别和权利视角重新审视家庭政策的重要性。瓦萨纳·伊姆认为,家庭政策中的性别和权利敏感性十分重要。育儿假和儿童保育、经济赋权、健康和生殖权利、解决性别暴力等,应成为性别和权利敏感家庭政策的关键领域。同时,她指出,长期的社会文化规范和刻板印象、缺少基于权利的框架以及有限资源和数据往往会阻碍性别和权利敏感政策的采纳和有效执行。建议重视政府、民间社会和国际组织等多方合作的必要性;呼吁要有持续致力于性别和权利敏感的家庭政策,以实现《北京宣言暨行动纲领》和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的目标。
在评议环节,联合国妇女署妇女经济赋权负责人凯佳·弗雷瓦尔德(Katja Freiwald)充分肯定中国在数字转型和女性经济赋权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中国展示了在数字包容性方面的显著进步,特别是女性在使用数字技术管理银行账户和上网方面的成就,但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她还指出,数字化可以弥合照护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差距,建议与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女企业家积极合作,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社会发展司社会事务干事陈婷婷,提出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中国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成就的见证者,向祖国妇女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表示祝贺,同时强调实现性别平等任重道远。她认为,亚太地区教育性别差距的大幅缩小,并未能转化成劳动参与率和薪酬方面的性别平等。究其原因是女性普遍承担更多的无酬照料劳动,且性别偏见仍普遍存在。她建议:各国政府应积极改变性别劳动分工现状和性别偏见,以真正实现在教育上大额投资的收益。要制定更加性别敏感和包容性的政策,既要关注政策可能对妇女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女性就业方面的影响),也要为父亲、男性提供激励措施,让他们公平分担家庭责任;要发挥女性榜样在改变规范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女性参与STEM、和平与安全等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领域并提升女性领导者的影响力。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副代表、代办欧雯姗女士在会议总结中对各位发言人和点评专家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并指出:中国的实践和经验表明,加速推进性别平等,包括确保获得性与生殖健康及权利、改善包括数字技能在内的教育、适当的劳动政策以及在工作场所和家庭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规范,将带来更健康的家庭、更强大的经济和有韧性的社会。
此次边会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政府组织、民间社会组织众多与会代表。会场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大家为推进实现性别平等目标的热情和愿景。
(作者系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理论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刘晓辉)
原标题:《“人口变化中的性别平等:1995年以来中国的经验”研讨会在泰国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