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国科大首次参赛,奖项+9!

原创 关注 中国科学院大学

近日

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竞赛队

参加2024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

全国总决赛(CUADC2024)

“多旋翼无人机任务飞行”

“微型固定翼限距飞行”

“机翼静载挑战”三个项目

共斩获九个奖项

获奖证书(部分)

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CUADC)是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面向全国高校、高职院校开展的一项融合科技创新、工程实践、团队协作和对抗竞技的航空航天类赛事。大赛以创新竞赛项目为载体,结合国防、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重点科研任务,鼓励学生综合应用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器控制技术、飞行器导航与控制、计算机、信息通信、电力电子、设计与仿真等基本知识,培养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独立承担设计任务的高级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自2022年创办以来,大赛已逐渐成为全国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创新思想的重要平台。作为国内高校航空航天领域的顶尖赛事之一,大赛旨在通过比赛推动航空航天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和发掘我国航空工业和国防科技创新领域后备人才,为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竞赛队(以下简称“竞赛队”)是学校航空宇航学院在2023年12月成立的首支面向航空航天竞赛的队伍,现已得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等培养单位的支持与指导。竞赛队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应用经验。竞赛队强调团队式研究和创新,鼓励自主研发项目,探索前沿技术,为国家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培育新一代实战型人才。

竞赛队队员合影

多旋翼无人机任务飞行团队:

挑战未知

起初,航空宇航竞赛队大多数队员几乎没有研究多旋翼无人机相关经验。面对未知,多旋翼无人机任务飞行团队从零开始,一起研究无人机架构以及控制原理。

从机架选型到遥控器调试,再到挂载和投放载荷方式选择,经过多次研讨,团队的项目设计思路逐渐清晰。虽然无人机载重飞行实验反复失败、白桶投放实验屡战屡败,但在团队共同努力下,难题一点点被克服,飞机也最终试飞成功。

CUADC2024初赛前的调试阶段,团队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克服了机载计算机与飞控问题,顺利闯进决赛;决赛前夕,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过的细节问题,团队再次进行了分析与优化,力求在决赛中展现最佳状态;决赛期间,尽管面临着GPS信号不稳定、大风干扰等多重不利因素,团队凭借着前期准备和技术积累,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多旋翼无人机任务飞行团队

多旋翼无人机任务飞行比赛投桶瞬间

团队在调试飞机数据

多旋翼无人机任务飞行调试现场

微型固定翼限距飞行团队:

一定能飞向蓝天

小到激光切割机偏刀差的计算,大到三版完全不同的气动外形设计迭代,微型固定翼限距飞行团队打趣地说:“每一步都在踩坑,但每踩一个坑,我们都能用力把腿从淤泥里拔出来,继续前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秉持着“我们自己设计的飞机,一定能飞向蓝天”的信念,在多位老师指导下,团队继7月外场试飞以来,再一次成功。

决赛前夜,团队讨论出最终的桌拉杆策略并在决赛第一轮比赛中控住飞机姿态,成功离桌;决赛第二轮吸取经验,虽然遇上8级大风飞机降落侧翻,但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决赛最后一轮,团队尝试挑战飞机极限,起飞、冲刺、转弯和降落一气呵成,稳稳落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挑战与尝试,也是对团队大半年“从零到一”所付心血的成果验收。

微型固定翼限距飞行团队

团队在维修飞机

微型固定翼限距飞行比赛现场

团队设计的飞机成功飞向蓝天

机翼静载挑战团队:

收获宝贵的经验和情谊

机翼静载挑战团队在CUADC2024比赛中设计的承重结构是梁,故翼肋设计薄且轻。基于此,团队不得不面对机翼转移容易破损、遇到雨天空气湿度升高等会出现的“小插曲”。直到比赛前一天晚上,团队依然在思考着“如何在现有机翼蒙皮的基础上,对内部翼肋进行修复”这一棘手问题。好在,在指导老师和学姐指导下,团队成功对其进行了修复。

比赛的实际加载环节需要3位队员“快、准、稳”地配合:1位称重并将飞机小心放置于重物袋中;1位在加重物时保证机翼处挂载稳定;1位在加重物时托举重物袋,松手时保证过程平缓无晃动并且尽量减少反复运动。

通过这次比赛,团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寻找突破口,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宝贵的合作经验和深厚情谊。

机翼静载挑战团队

团队在打磨机翼

机翼静载挑战比赛现场

回顾这段赛程

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但正是这些经历

让队员更加坚强、更加团结

何敏滢 航空宇航竞赛队队长,2023级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

这是竞赛队首次参加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从初赛走到全国决赛,一路的成长与进步,大家都有目共睹,相信大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都会有不少的收获和总结。无论获奖与否、名次高低,大家表现都很棒,坚持走到最后的我们都值得掌声。

竞赛队建立初衷从来不是竞赛本身,而是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把这一群热爱航空航天、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亦或是将我们的想法变成现实。也许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能做的有限,但我们敢于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

吴一萍 航空宇航竞赛队电信部部长,202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生

作为2023年年底成立的竞赛队,我们首次参赛便拿下不错的成绩,实属不易。大家经历从基础学习到实际系统搭建,此中遇到机架设计不完善、器件选型不足、载重能力欠缺等许多挑战。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反思并改进,逐步完善设计。在此十分感谢其他赛题组,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也十分感谢各位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最后,感恩队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包容。我们收获了佳绩,更收获了友谊。

赫世敬 航空宇航竞赛队机械部部长,202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

令我最难忘的,是比赛中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地交流各自的技术方案。在这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对之后机翼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制作工艺改进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马晓平 航空宇航竞赛队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建队到训练,从备赛到参赛,这些“00后小朋友”展现给我的品质是吃苦耐劳、责任担当、团结自律,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使一群不同专业、不同志趣的人能够克服经费拮据、经验为零、时间紧迫等一系列困难,完成了一件件看似难以完成的工作,这最根本的原因是热爱!

因为这是一群内心热爱航空、怀揣飞天梦想的孩子,为了自己内心的热爱和梦想,他们可以起早贪黑、可以牺牲假期、可以坦然面对一次次失败…...而通过航模队的日常活动、备赛参赛,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几块奖牌,更是一种科研思想的升华、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相信这会成为他们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和战友,我为自己能与他们共同战斗而荣幸,为有这样优秀的孩子而自豪!

未来

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竞赛队

将继续坚守初心与使命

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

投身于航空航天的探索与实践中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Cell发文!国科大师生团队揭示病毒致病新机制

国科大文创,一起来创!

国科大这个“讲堂”,12年从0到1000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原标题:《喜报!国科大首次参赛,奖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