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滕三位“滕文公”
作者:刘希玉
滕州,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地域之一,文明权舆,脉出东夷,先民垦野,于斯生息,距今7300年历史的北辛文化于此肇基。从“黄帝之滕”封其十子于滕时起,滕州这地方就开启了确有史载人治的文明历史。《禹贡》分疆,盖属徐州。“滕盖以一邑而包括春秋侯国之地者三矣”。所以,滕州故有“三国五邑之地,九州通衢”之称。这里舟车露委,商贾云集;这里山水钟灵,万象呈吉;这里人文炳蔚,群贤接轸。
滕州,乾坤造化,圣迹遍于陬隅。这里有著称于世的“二神”“二圣”“三文公”“一外交家”以及“两朝博士一代儒宗”。“二神”:一是夏禹之时封为薛(遗址在今滕州市官桥、张汪镇境内)的车服大夫、造车始祖奚仲。他被称为“车神”,古有“奚仲庙”“车服祠”,现在仍有远行先祭祀车神的习俗;二是战国时期古滕国(古滕城故址今在滕州市姜屯镇境内)的滕文公被称为“雪神”,古有冬至在文公台祈雪祭祀的习俗。“二圣”:一是战国时期墨家学说创始人墨子(今滕州市木石镇人)。墨子学说与当时的儒学并称“显学”;二是生于春秋末期的鲁班,一生致力于工匠领域的发明创造,被称为“百工圣祖”。鲁班和墨子皆出身基层平民,所以人称“平民圣人”。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曾亲笔题词“墨子鲁班,善国双圣”。1939年2月,毛主席也曾称“墨子为中国的赫拉克利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是比孔子高明的人”。“三文公”:即叔绣、姬元、夏侯婴。“外交家”:即战国时期的毛遂(今滕州市官桥镇人),毛遂自荐随赵国平原君出使楚国,成功签订盟约,化解赵国被秦国入侵的危机,而一举成名。“两朝博士,一代儒宗”:即叔孙通(今滕州市官桥镇人),他曾经为秦朝博士,后又被汉高祖拜为博士,为汉初制定朝仪和各种礼法,蔚为一代儒宗。
古“滕小国”故城,就坐落在今滕州城西南7公里姜屯镇东滕城村。现故城城垣依稀可见,文公楼、吕祖阁、功德祠等依旧古风俨然。
我们看“滕小国”和三位“滕文公”。
“滕,小国也”,虽方五十里,不足齿列,“间于齐楚间”,却能“卓立于泗上十二诸侯国”,而且能与鲁、卫、晋、郑诸国不分伯仲,自周武王封叔绣于滕建立起侯国始起,传31世,历时700余载,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宋国所灭(一说越灭滕,一说齐灭滕)。滕小国,在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情形下,能并立于“八百诸侯”700余年,堪为奇迹。稔探其因,则在于其能够始终坚持“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的治国理念。滕国也因此而享誉华夏,成为著称于世的“善国”!就我们所熟知的,此时的“滕文公”是因性善意诚仁政而称贤君,又因《孟子》而影响古今。国不在大,因贤君善政而名显。滕国虽小,其仁政惠民的善文化,其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却像一颗奕叶闪烁的明星,放射着熠熠生辉的灼灼华彩,让后人追怀神往。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苏东坡、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等大家,心怀对善文化的崇仰,曾相继来滕,登“灵台”怀世子,吟诗赐墨!清代大学士“浓墨宰相”刘墉也曾慕名莅滕,参赏资毓俊杰的灵山秀水,欣然手书“南望微湖怀夜月,北瞻龙岭仰晴云”的妙联。
滕本侯爵,为什么称“滕公”呢?按周制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即诸侯国。因公之爵最尊,为尊其君,自侯以下之爵,国人也都统尊称其为公,所以,滕国虽为侯爵,但国人也称其君为公,即“滕公”。
那么历任的“滕公”们,有几位被称为“滕文公”呢?
先说,第一位滕文公。“遗封原叔绣”,即公元前1096—前1022年之间,周文王第十四子,周武王庶弟叔绣,文王时期受封食邑于错地,以邑为氏,称错叔绣。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纣,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封庶弟叔绣于殷东夷之滕地,建立滕国,爵为滕侯,成为当时53个姬姓诸侯国之一。后世便以“滕”为氏,称滕叔绣,亦称“滕公”。因其广施文德、勤解民忧、忠王拥主,故去世后谥号为“文”,亦称滕文公,即为滕国开基的滕文公。叔绣也是天下滕氏开氏始祖,还有縢氏、塍氏、腾氏、藤氏和卜氏、错氏、公丘氏,也是叔绣后裔。公元前1037年周成王即位,在平定武庚和东夷之乱后,二次分封,命周公姬旦为“冢宰”,总揽百官,其长子伯禽移封于鲁(今山东曲阜)为鲁国第一任国君,爵为鲁侯。命叔绣,为“周之卜正”,主国事占卜,参与谋划军国大事,其长子伯倫继封于滕,爵为滕侯,故称滕公。
再说,第二位滕文公。第二位滕文公,他就是那个著称于世、誉满九州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名姬弘,谥为元公),此滕文公乃滕考公之裔、定公之子,是滕国第三十世国君,被后人奉为“雪神”的滕文公。这位滕文公,本名姬弘,谥号为元公,而因综其一生,性善德仁、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政绩卓越,贤君善国美名遐暨,楚、宋等国来滕定居者不绝于途,故被世人褒赞之为“文公”。因为滕国之先君叔绣,已先谥号为“文”,后世不会犯讳再谥为“文”。 据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弘,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为文公也。清代考证学家焦循,在《孟子正义》里亦注“孟子之文公,又复谥文,未可考也”。所以,战国时期的滕文公,本不是所谥,而是后世缅其文德善政,颂称之为文公,是确定无疑的。更为重要的是,因《孟子》中有记载其“从孟子而响应善国之治”。 《孟子》七篇中,又专有《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下)》凡十五章。观其孟子与滕文公“问对”,其对文公的赞许 ,则溢于言表。孟子著名的“民事不可缓”和“性善论”及“劳心者治人”等里程碑似的理念,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首次在孟子滕文公里提出。在《孟子.公孙丑》篇里也有两章内容专门与滕文公的“问对”。所以,后人对战国时期的滕文公,以及民本善政文化,也因借《孟子》而傍暨海内外。
那么,第三位滕文公是谁呢?第三位滕文公,就是汉初大将“滕公”夏侯婴。夏侯婴先封于滕继封为汝阴侯,去世后谥号为“文”,所以也有人称他为“滕文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滕公”、“汝阴侯滕公”,尤其是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和《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提到最多。按照《滕县志》记载“夏侯婴为滕令奉车”。按秦、汉时郡县制,即改“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血缘分封制为行政官僚任命管辖制,即改“滕国”为“滕县”了。县令即为这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汉刘邦封夏侯婴为滕令,而世仍称“滕公”。“奉车”也是官名,即掌管皇帝车辆的官。
所以,有人也称“汝阴侯滕公”,为第三位“滕文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法治滕州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善城春秋】古滕三位“滕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