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等奖+5! 安义学子“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佳作欣赏→

日前,

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

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社联合主办的

“第二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评选结果揭晓,

全部奖项已经产生。

我县5名同学荣获全国一等奖!

本次大赛中,安义县侨联广泛宣传发动,在安义中学、安义二中和安义县职业技术学校分别设立参赛点,老师和学生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我县杨子康同学参赛作品《科技本无过,自强未可弃》、李嘉乐同学《以德用技,行事有底》、陈怡霏同学《乘诗词一舸,承文化之美 》、陈可欣同学《我见青山多妩媚》、欧伟俊同学《诗和远方其实并不遥远》荣获全国一等奖。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TA们的获奖作品吧!

科技本无过,自强未可弃

安义中学高一1班 杨子康

指导教师:李小明

时代更迭加快,科技愈加发达,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信息发达,人们有了认知盈余,忧的是人心存惰,会出陷入“信息巨婴”的境地而无法自拔。但跳出这件事,我们看见的是自立自强的态度,才是成功利用科技的关键。

做到这点应先正确认识自强。自强精神是抽象的,但放在具体的事物上,它便有了清晰的形象,首先应该明白自己使用科技的目的是方便学习或生活。既是为了学习,并不要想着其余的事物,不要用它来娱乐不要用它来作弊。这是自强的片面体现,虽片面,但却并不错误。真正的全面的自强是抽象的,但也是要落在具体的事物、生活中,于是全面的自强就变得片面了。所以说,自强是在日常生活中。小事中提炼出来的,而只是作为一个利用科技的一个优良条件,却也是必要前提。

求自强者,应正认知,审利弊而后行。这么说有些抽象,譬如当今的网瘾,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本应该在校学习,却在街头混迹并引以为傲。这是认知上的问题,也是心态上的问题。他没有看见网络读笔,只看见了一时打游戏的畅快。这是认知问题,他一时的畅快,被他认为是远胜于一生受用的知识,这也是认知问题。所以自强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强。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认为科技利弊各有,但一件事如使用网络搜索高考作文,弊是大于利的。一时任务完成了,但弊却在,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机会。而在面对网络等科技时,也应该审利弊而后行之。

知自强者,明主次,三思而后行。用好网络等科技,应先明白自己与其科技的位置,其实这也是认知上的一个方面,但方向并不相同。很多青年几乎将网络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连生活都要靠科技,成了网络巨婴,失去了生活主动权,这是令人唏嘘的。但反观真正利用网络者,都是将科技当作工具般的物品,最后正确地取信息点为己所用,高科技为己服务。正是两者不同的从属关系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因此,摆正位置,理好“我们才是科技的主人,科技顶多是服务我们的工具”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做好认识,理好从属关系,可是我们不至于得不偿失的境地,但真正做到利用科技完善自我,实现科技为民服务的,又不只局限于认识自强上,更应以具体行动加以实践。

完善自我,就要利用好科技产生的信息盈余。盈余的信息是一大优势,但只有正确利用了才是自己的优势,为自强才可以利用好信息盈余而不吝。其无被无故消耗。高考学生有了网络,有大量考场佳作,又是利用好的方式,这自然是一大资源。但若是以自暴自弃的形态,那么他们也只能用其作为补作业的手段。

对自强以实践,需要独立的思考。人是思考的动物,“我思考,所以我存在。”人们因有了思考能力,而有了认知自我与外界,人们丧失在科技中丢失了自我,正是因为科技送来的海量信息与他人的认知,这种现象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却剥夺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又一次似乎回到了利用好信息盈余的问题上来了,实际上又有一些不同,多了些自己动脑的成分,但这种成分构成了自强的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由认知自我到认知外界,理清自己与科学的主仆关系,是不迷失自我的前提,而做到从生活中认知自强,利用好信息盈余,做到独立思考,这才是完善自我的方式。

以自身为木,自强为刃,千刀雕刻自成艺术名作。在万千广大汪洋中,以科技为舟自强为桨,历经风雨必能搏浪高万丈。利用好科技所带来的优势,做到自立自强之际,正是破旧立新,完善自我之时。

以德用技,行事有底

安义中学高三21班 李嘉乐

指导教师:白小金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科技的魔力正不断地拓展着人类的想象力和可能性。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这些无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科技的光辉,还需审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在技术进步面前应保持的智慧。

当前全国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然而,科技所衍生出的产品却在危害人类,追溯本根,是来自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事底线的有所差异。

以德创新,才能开拓新领域。

古人说:“国势之强由于人。”回望历史,共和国大厦的一砖一瓦,无不浸润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心血与家国情怀。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科技的创作者用赤诚的道德精神,撑起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脊梁。看如今,“嫦娥”奔月、“蛟龙”深潜、巨舰破浪、高铁飞驰、通信畅达……国家科技硬实力激荡着东方古国的青春朝气,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复兴征程上。

鲁迅曾言:“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已兴起。”破底发展,终究“死路一条”。然而,先辈秉持的韧性精神,在后辈的少数人手中却变得如似朽木那般,在ChatGPT一夜之间爆火网络,人们在享受科技智能便利的同时,却在使人产生惰性情绪。学生用chatGPT写论文,大学教授也乐此不疲,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人类,未来将何去何从?

尼尔波兹曼曾说:“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在逐渐凸显,数据化时代下的互联网,花季少女被疑偷窥,被网友人肉搜索,不堪受辱自杀;在“秦火火”等人的煽动下,大批网友对张海迪等名人人身攻击……在娱乐商业化至上的时代风气下,人们违背自己的底线,漠视自身的道德问题,以所谓的个人“道德”去伤害陌生人,这真的是科技发展应该有的未来吗?

行走于科技未来发展道路中,我们急需保持与科技的边界感。以德用技,行事有底,才能发展科技。“我并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蒂姆·库克的话如黄钟大吕犹在耳畔。

在开创科技的同时,不能忘记做人的本质和道德底线,科技不缺少人才的努力拼搏,缺少的是坚守责任与道德底线的人。唯有加强制度的约束,发挥科技向善的力量,科技工作者秉持正确是非道德观,方能让科技人性化之光照耀人类文明发展的前程。

科技以人为本,以德为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科技强国的方向。在科技的道路上,我们始终要记得,“善良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行为”。

科技创新打开的不仅是科技发展的新局面,更是时代前进的新机遇。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应把握道德底线,坚守行事准则,才能在把握科技的智慧,朝向新未来,向阳而开!

乘诗词一舸,承文化之美

安义中学高三3班 陈怡霏

指导老师:金莎娟

且将诗词趁年华。

——题记

我看人间美景,从日出到日落,从潮涨到汐落,从过去到未来。在起伏的声韵中,在深刻的意境间,在真挚的情感里,我屏住澎湃的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聆听那些诉说的灵魂。

诗词之美,尤在于声韵之美。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诗人琢磨诗的声韵,打磨诗的结构,发展诗的体式,让诗词成为一个沟通诗人与读者的艺术品,发挥其记载叙述和抒发情感的作用。就如同李白在《长相思》中写道:“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阑”“寒”“叹”“端”四个韵脚读起来意蕴悠长,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却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苦苦追求。

诗词讲求音韵美,字词句的组合。有音调的高低起伏变化,有韵脚的讲究,有平仄相间的谐和……诗人留心诗歌语言上的音韵美感,运用汉语四声——平、上、去、入,用之创作诗词,总结出音调规律,进一步规范了创作。讲求平仄相间、对仗、押韵,这既是它的艺术形式,亦是创作技法,保证了诗词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诗词之美,其次在于意境之美。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而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如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于是乎,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词之美,终在于情感之美。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诗词承载着诗人的丰富情感。所谓诗词,就是人类中最敏感、最多情的部分。诗人先把所有的悲哀喜乐都经历过一遍,再把他们千疮百孔的心灵展示给世人看。他们所有的情感,所有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都藏在了诗词之中。

当看着月亮感到孤寂的时候,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便消解了一些孤独了;当遇到人生挫折磨难之时,想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便可能减少了一丝惆怅,多一分豁达乐观;当辞别好友,忽然想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获得了一些慰藉了。

是啊,任何一个人经历的这些,诗人们都经历过。在人类之中,在时光的长河里,我们并不只是一个人。我们读诗,内心总能触情。那些情感,跨过历史的长河,穿越时空的隔阂,与我们相连,以通透我们的人生。

江山多少年,百岁繁锦亦如白驹过隙。

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之下,曾渡过许多人,安放过许多飘荡的灵魂。或闪耀,或暗淡,或得意,或落寞。在千千万万个如流水般逝去的日子里,他们的名字或许早已湮没在时代的黄沙中,但他们留下的那些诗篇却永远在中华文化之碑上熠熠生辉。

就像从前那般,月华似水倾洒大地,李白在黑夜之下,静坐于石桌旁独酌,邀请明月饮酒;烟雨茫茫,陆游厌倦官场生活,在夜宿的小楼里听着春雨,猜想明朝定有人卖着杏花;王昌龄站在西北的风沙中,望着天野尽头,风起的故都,抬手举杯……

而这诉不尽的平生话,便悉数落在了纸上。

我见青山多妩媚

安义中学高三6班 陈可欣

指导教师:罗玉青

曾几何时,我见过一座青山,觉得甚是妩媚。

晨光熹微,山脚送来丝丝和风。山路蜿转绵延,清风吹拂,树林摇曳。丹青洒向大地,把山峦藏进画里。树影,响,阳光明,不知名的夏虫藏在树丛里。燕儿舞,莺儿鸣是山林对访客的欢迎,让她抛开顾虑走进山里……

宁静和谐的光透过云巷云舒,穿过鲜嫩的枝条,照在石阶上,落在迈着悠闲步履的身影上,亲吻她的脸颊。抬头望去,山阶弯弯曲曲,被繁密的树木遮避。弯腰拾起一棵掉落的松果,想带回家留下来过的痕迹。树木形态各异,是创物者给大地的惊喜。无数小生物在林里安居。看!大自然如此有趣。我想往自然深处去,于是我放弃山阶,寻觅幽静的小道,向更青处漫溯。这里不同于整齐的山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些许春笋的探头而出,好奇地观察这个世界。好似听见水流的声音,回荡在山里,仿佛王佩在敲击,我心中一喜,依声寻去,走过团团荫蔽,豁然开明。是山泉!瞧,我寻到了你,翠绿色的泉面上停泊着破旧的船,木头上泛黄的印记,是岁月的证明。我尝试坐上去,想象正驾一叶轻舟,泉水拍打着小船,似母亲一般,夏荷还未开,仅有些许荷叶漂浮在水面,微风过,小荷翻,白雨跳珠乱入船。我放任自己躺在船上,任由河水带我飘荡。被丹青点缀的一重山,二重山,能否有哪位画家将我与重重山峦描进画里。

小船被水流推向深处,我看见飞流直下的瀑布,飘如雪,断如雾,缀如流,飞花碎玉般洒进满山。倘若雄狮的怒吼,万马奔腾。于是我弃船走向岸坻。在我身前我好似看见一位潇洒的剑客,一人一剑一壶酒,“李白”就朱唇微启,他应声回头,那一瞬间万里银河倾倒在他身后。阳光散落,像染料像金丝像神光笼罩着瀑布,那散的水滴好似全珠,一棵一棵扑向水中,打着鼓点般的节奏,水雾消散,蒸发至空中,我任由水雾笼罩着我,这是大自然亲切的抚摸,我是她的孩子,接受她无私的馈赠,她总是这般默默地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我不由得高歌,清风将我的歌声送出很远,送向人间的四月天。

钟声杳杳响起,梵音空灵,仿佛告诉着你人生就是斋戒、苦行,辗转,觉醒最终获得静谧,圆满与安宁。如奇寺庙坐落何处?好像藏之于山谷,隐隐约约露出鹅灰相间的屋,独自被孤山留住。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川相傍护。幽深的树林,只有鸟儿相呼,佛经难渡, 鹘在佛塔盘旋回互。香火味散出。僧人在菩团上念经,佛教慈祥凝视,银钱相击,默默守护人们的虔诚愿景。

天空中下起绵绵细雨,打破原有的宁静,我看着泥土一点一点潮湿,在我的鞋子上留下印记,它们争先恐后,想我带着它们回家去。无法只打返回庙里,说是庙避传雨。我埋怨自己,出门没看天气,不知何时能归去。僧人留我吃斋饭,我没有拒绝他的为意,他们说雨不大,等会就会停。那时再向山顶走去,定是美景。我欣然答应,听雨,听雨。忽然我看见有趣的生命,蚯蚓缓缓向家中挪去,盘旋的野鹘在屋檐下避雨。蝉儿停下了演奏鸣,松树依旧挺立,可爱的生命,与我同享受着细雨。我向树林跑去对万物说:“看,我们如此不同,但我们都在雨中。”

雨渐停,天更青,我谢别僧人向顶峰走去,路上一切勃勃生机。花儿上还有未干的雨水,裹着泥土的清香。雨过天晴,沁人心脾,东恒着绿竹,即使千磨万击夜旧气直挺立。它们陪陪伴着,指示着,鼓励着我走向山顶,终于再于对萨遮蔽,手可摘星。我高呼,余音不停。于落日之前,我照见层叠的青山,一半儿烟遮,一儿的云埋。这是神仙精雕细琢,留给人间的礼物。天山苍苍,云江水泱泱。山峦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被天化揉碎的白云,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我见过一座青山,觉得甚是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山时,已是日暮,我看向高山推出明月,清朗团圆,山脚的小镇热闹无比,不是是谁家唱起水调上歌头,歌声穿过竹楼,月儿又将他挽留。

即使如今不必再“为赋不新间强说愁”但每当你在人间有用愁、往自然深处去,那里的一切可爱又自由。

诗和远方其实并不遥远

安义中学高三14班 欧伟俊

指导老师:杨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语言发生过种种变化,不知你是否产生过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古诗读起来仍是押韵的呢?今天,我们将从这个问题出发,一同追溯这3000年的诗词文化。

《诗经》中有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水边蒹葭的茂盛连绵勾起了作者绵长的思绪,这思绪缠绕心头,自然引起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韵脚读起来缓慢悠长,引起人思绪的延长。其实这就是平声的特点,对应着现在普通话的一声二声。而仄声则对应着三声,四声。在古代也叫平上去入。古代诗歌中的押韵,主要是建立在声调上的,通过平仄的对立,诗歌就能产生一种韵律感,使整篇诗词达到统一自然,就有利于表达情感,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读起来仍然押韵。

而诗歌的情感有从何而来呢?“诗者,志之所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在孔子看来,《诗经》具有一种庄重文雅的情调,有利于人的修养。我在读《诗经》时,也时能感受到它的情感总体来说是温和的,也就是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这并不是说没有强烈情感的诗。如《式微》中短短三十二个字,包含了多种变化。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用声音的参差错落,极力的表达出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韵和谐,自然整齐,《式微》中的意境取之自然,又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感情,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那么意境又是什么?苏东坡评价摩诘居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结合,是欣赏一首诗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一首诗让我们觉得有意境,也是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脑袋里不由自主地浮现画面。意境取之自然而又超出自然。举一个例子,“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幅画面随之而来:一个平原上,一座小屋立在这里,风雪交加,一个人回到了他的家中。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脑袋里面浮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首先这幅画面有灰白的山体,在白色的宣纸下,山脚下是一个小小的覆雪茅屋,而这茅屋与山体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夜归人是什么身份?我在年纪小时,把这个夜归人看作一名浪迹天涯的侠客,因为彼时的我也曾幻想仗剑走天涯。而长大时我再读这首诗又有了不同的感想。他是谁?他是这栋屋子的主人吗?他是客人,是借宿的猎户?如果把夜归人换成具体的身份,那么这个意境就如同一面镜子般,被无情打破,只留下一面残留胶水,且毫无生气的墙壁。同样,杜甫的“独与老翁别”、卢纶“大雪满弓刀”、许浑“日暮酒醒人已远”,都刻意隐瞒了结局,人物心理在这画面中留出一片空白,等待读者的想象力去填充,但不管怎么画都跳不出作者为我们暗示的结局,都有一个指向性意义的路标存在。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中国诗词意难平的感觉产生。

李白的《静夜思》,大家都应该读过。但我却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疑是地上霜”。莫要以为李白的这句话只是在写月光的皎洁,苏东坡和他的朋友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也看到如此清澈的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但是还没有到疑是的地步。通俗点说,李白看到月光的反应是:“这不是月光吧,这是秋霜”,苏轼则是:“这就是月光,像水塘。”这是何种的一个状态?是一个漂泊半生,自负才华却只能被召进翰林院写些歌颂皇帝的浓词艳赋,最终被赐金离都的成年人。在一间破屋里,半梦半醒,恍惚惚不知所往的状态。被月光照醒缓慢挣扎起来,看着一地月华,眼睛留花最后化成一句,这大概是秋霜吧。

又仔细一看,原来不是,是今晚的月光,然后也许自嘲地来一句“甚矣吾衰矣”一事无成,同一个月亮照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李白也照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李白,所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是,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他回头再看,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后我们的旅程回到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可昔人已乘黄鹤去”了,原来的黄鹤楼也早已成为一地断壁残垣,可是我们真的在意原来那黄鹤楼吗?不是的,是有关黄鹤楼的文艺创作,是他背后无数优秀的作品,让他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就用《长安三万里》中的一句话总结我们这一段旅程:“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曾经的记忆并不会消逝。他会以文字为载体,以书籍作为传播方式,不断在人们心中源远流长。

创作如同人生,或许并非一帆风顺,但所有的怀才不遇都只是暂时。近日“外卖诗人”王计兵进入中国作家协会,人人都对他感到惊叹,赞赏有加可又有谁知道他曾面临被父亲烧掉手稿,拮据时与妻子一同拾荒等心酸遭遇?但这些并没有击垮他,因为他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天。职业的外衣并不会隐藏精神世界的闪光点。爆破工、外卖小哥、摊主。在平凡的世界里,许多人的工作平凡,但他们同样有志,有思想,而这些情感正会发言而为诗。而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也能成为诗人。诗经中的一些诗人,也只不过是民间的一些种田的农妇,或是一些士兵,他们和现在并没有什么区别,就算是李白。他在他的当时也并不是特别的有名。而历史正书写于平凡人。诗词同样如此。正是这些一个个的发言而为师,让中国的诗词绵延了3000年不绝,我热爱诗。我也希望有更多人喜欢中华的诗歌去品味其中的喜怒哀乐,去品味人生的意义。

诗和远方并不遥远,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怀揣着年少时的纯真。即使畏缩在名为岁月的皮囊之下,却依然可以为温暖的诗句而动容。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独一无二的精神家园。最后一首诗作为结尾: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愿我们像黄鹤一样展翅高飞,在广阔的天空中留下美丽的痕迹。

△更多资讯请下载掌上安义APP

来源:县委统战部

编辑:刘晶

责任编辑:熊晔

审签:余长青 杨汉煌

新闻热线:0791-83411920

特别声明 文中所用图片、文字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谭伯乐实地调研重大重点项目直播预告!安义铝工——《千行百品就业行》江西安义站即将启动!凌继河:用诚信标注人生高度鼎湖镇:文明实践,以“新”换“心”拟入选!安义2所学校上榜!更多安义权威资讯,请下载app“掌上安义”。

小编很努力!

喜欢就请点个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安义发布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全国一等奖+5! 安义学子“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佳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