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防范地质灾害?一起来学!

提 醒

居住在高陡山坡和岸坡、山沟沟口、曾发生地面塌陷地段的村民,要用心留意防范地质灾害。下雨时要搬到楼上和不靠坡的房间居住,为地质灾害发生时争取更多逃生时间;下雨时和下雨后一段时间,要注意观察周围是否出现裂缝、坡上是否有掉块或坠石,以及是否有坡脚冒浑水、井水面突然降低或冒泡、井水突然干枯、沟中流水突然减少或断流、沟中传来轰鸣声等现象,一旦发现异常,要快速向两侧逃离;下大雨时,最好离开搬到安全区暂住。

为何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

1、降雨的渗透水进入土体孔隙或石缝,使土石的抗剪强度降低;渗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使土体软化、饱和,造成抗剪强度的降低。

2、前期持续的强降雨致使土壤含水量高,在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土层松动,易发生山体滑坡、塌方等。

地质灾害到来前有什么征兆?

第一,连续长时间降雨后,崩塌的小石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不时能听到岩石撕裂、摩擦、碎裂的声音。

第二,暴雨过后,山谷中出现雷鸣般的声响。

第三,注意观察沟水流动的情况,如沟水突然断流或变得十分混浊时,可能意味着滑坡、泥石流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应立即撤离。

地质灾害:山体崩塌

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发生前兆

1、崩塌体的前缘有掉块、坠落或流土现象;

2、崩塌体的顶部出现新的裂缝,有时可嗅到异常气味;

3、偶尔有岩石撕裂、摩擦、错裂声;

4、有的出现热气、氡气、地下水异常;

5、动物出现异常现象等。

避险措施

1、行人和车辆如遇道路切坡上方有危岩体(或探头石),要及时避让;

2、车辆路过崩塌地段注意观察坡体落石情况,选择安全时段和路线迅速通过;

3、坡下行人如遇崩塌应向崩塌体下方的两侧方向迅速逃离,一定不要顺着滚石方向撤离,注意保护头部;

4、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及时将危岩体清除或加设防护网并设立警示牌提醒人们注意;

5、在切坡下居住的居民要经常到上方观察危岩(土)体的分布和活动情况,做好排水;遇有危岩体尽量清除确保下方住户安全,特别是在冻融期和降雨季节要注意观察。

地质灾害:山体滑坡

地质灾害:地裂缝

形成地裂缝的主要原因

➢ 自然因素:

大地构造背景。地裂缝一般发育在新生代沉降区域,深部地壳界面上隆,地壳浅部处于引张应力状态或弱挤压应力状态。活动断裂发育,并切割至浅表新地层,易形成地裂缝。

地壳动力学与地震活动。区域地球动力导致地壳运动,产生区域地壳应力场,驱使地裂缝深处断裂活动而在地表产生地裂缝。

第四纪沉积物。第四纪沉积物是地裂缝发育的物质基础,不同性质的沉积物地裂缝的特征不尽相同,沉积物松散则地裂缝宽度大,反之则地裂缝宽度小。不同沉积物、不同基底地形和地质构造条件下地裂缝发育特点各不相同。

水文地质条件。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潜水和承压水状态的改变是导致地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

降水及水文条件。由于雨水、雪水及河水沿地裂缝渗透及对地裂缝附近沉积物的湿润软化作用,加速了地裂缝的活动和发展。

➢ 人为因素:

人工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导致地裂缝。由于地质构造环境的不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地面沉降往往呈现不均匀性,断裂两侧的不均匀性更为明显,严重的便以不连续的断裂错动表现出来,断裂的错动便导致地表地裂缝的发育和加剧。

人工开采地下水或农田灌溉直接导致地裂缝。人工开采地下水不仅间接由地面沉降引起地裂缝,而且也直接导致地裂缝发生水平张裂。主要是由于水井附近抽取地下水形成局部涌水产生局部挤压应力场,而在涌水区外围则产生拉张区域,若拉张区域存在产生地裂缝的断裂,断裂则受拉张而导致上部地裂缝发生水平张裂。

地下采矿活动。包括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其诱发地面沉降及地裂缝机理与地下水开采相似,并且其影响范围和规模更大,危害时间更长。

工程建筑对地裂缝的影响。由于建筑物的基础经过加固处理,抗拉、抗剪强度增加,地裂缝通过建筑物时受到阻抗,便会沿松动带或软弱地层破裂,表现出迁移现象,在局部地段导致地裂缝走向的改变。另外,在地裂缝附近或地裂缝隐伏段进行建筑,建筑物的重量增加了地裂缝附近的应力,从而产生地裂缝。

地裂缝的征兆

地裂缝的危害

地裂缝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地表建筑、交通线路、生命线工程及其他工程设施,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裂缝所经之处,交通线路、建筑物以及地下供水、输气管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影响,甚至危及著名文物古迹的安全,特别是对我国当前正在大规模建设的高速铁路构成了严重威胁。

地裂缝的防治措施

➢ 加强了地裂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一些城市还制定了相应的条例,法规;

➢ 采取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

➢ 对已有裂缝进行回填、夯实等,并改善地裂区土体的性质;

➢ 改进地裂区建筑物的基础形式,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能;

➢ 对地裂区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

地质灾害: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地球表面的海拔标高在一定时期内,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叫地面沉降,是地层形变的一种形式。

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 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土体自然固结、地应力变化、构造运动、地震、火山活动及气候变化等。

➢ 人为因素:

过度开发地下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导致地面沉降发生。在地下水超采及地下油气资源过度开发区域地面沉降现象明显。

人为工程建设活动。在现代化城乡建设过程中,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开发活动频繁。近年来,因基坑工程降水、密集高层建筑群等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而备受关注。

地面沉降的模式

➢冲积平原模式。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河流下游水流速度小,携带来的泥沙随之大量沉积,从而形成冲积平原,大量沉积的泥沙为地面沉降的发育提供了条件。如华北平原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地面沉降发育均为冲积平原模式。

➢三角洲平原模式。当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时,在河口附近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逐渐加积,脱水成陆,并向海(湖)域推进,发育成三角洲平原。大量新近堆积成陆的松散土体成为地面沉降发育的背景条件,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发育均为该模式。

➢断陷盆地模式。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其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状。盆地中充填的沉积物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积平原。充填的大量沉积物为地面沉降营造了地质环境。主要可分为近海式和内陆式。近海式指滨海平原,如宁波;而内陆式则为湖冲积平原,如西安、大同等地。

地面沉降的危害

地面标高损失

地面标高损失造成地表雨季积水,防泄洪能力下降,尤其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将加剧海水侵袭和风暴潮等灾害,同时还导致观测和测量标志失效,地面高程资料大范围失效。

重大线性工程破坏

城市轨道交通、市政管网、高架道梁、高速铁路、防汛设施等重大线性工程因地面不均匀沉降遭到破坏,直接威胁城市生产生活安全。

建(构)筑物损毁

地面差异沉降导致建筑物墙体开裂、高楼脱空、井管油管相对上抬等危害,严重时可影响建(构)筑物安全运营和使用寿命。

防汛通航能力下降

地面沉降易造成既有堤坝或防汛墙的防洪抗涝能力下降,河道桥下净空减小致通航能力降低,港口码头失效等。

生态环境恶化

地面沉降致使海平面相对上升,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诱发地裂缝灾害

地面不均匀沉降诱发地裂缝灾害,在许多地区两者伴生出现。地裂缝危害主要包括地面开裂、房屋裂缝、地面设施破坏、地下管道断裂等,直接影响城市安全。

地面沉降的征兆

原标题:《如何辨别防范地质灾害?一起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