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三月三拾遗

中国黔西南

“三月初三”,布依语的发音是“文三香”。

这是几年前一位布依族同事教给我的布依话,同事曾做过县电视台布依语新闻主播。据他讲,许多现代词汇、外来词汇无法在布依语里找到源头,“三月三”则古已有之。布依族没有文字,语言却较为完整地传承下来。黔西南望谟县因使用布依土语人口较多,被定为布依语标准音区。临近的册亨,则是全国布依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县。

“文呢文故嘛,问呢文三香……”三月三祭祀活动开启时,布依族寨老常会这样哼唱。其意思是:“今天是什么特殊日子呢,今天是三月初三……”不用过多释义,只一句“今天三月三”,在黔西南许多地方,人们就能领略其中的诸多含义。

望谟“三月三”坝坝宴 2024望谟“三月三”第二届乡村山地马拉松组委会提供

对黔地布依族群众来说,三月三是众多节日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上承农历新年,下接春耕播种,在农耕社会,三月三开启了一年的希望。

乾隆《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每年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可见,黔地布依族有三月三习俗,至今已有不短的文字记载历史。

从记载看,宰杀牲畜祭祀山神,这是三月三活动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传承下来的民间习俗,远不止这一项。经数百年传承,大致形成了扫寨、躲虫、祭山、宣读议郎规、交友、食花糯米饭等一整套节日内容。

打糍粑 韦欢 摄

扫寨由村中寨老主持。在过去,布依族寨老类似其他地方的端公、释比和长老,通常也可以是寨中辈分最高、资历最老、见识最多的长者。伴随锣鼓声、鞭炮声,扫寨开始,寨老披蓑衣、戴斗笠、执法器,在队伍前端念颂祭扫词,青壮年男子舞动稻草扎制的山龙紧随其后各处巡游。一番热闹之后,寨老在村中关键位置张贴符章,用以驱邪避秽。

在各类正、野史和地理志中,黔边少数民族地方素以神秘巫文化著称,不少文学作品、武侠小说也往往将黔地描写为毒虫出没、巫风很重的地区。不过,三月三布依扫寨不全是巫俗,也有适应地理环境和节气变化之需要,这就要说到三月三的另一项重要习俗:躲虫。

三月初三当天,布依山寨扶老携幼,全体出门,上山躲虫。字面意思看,即躲避各种虫害、灾难和病疫。及至扫寨结束,寨老在各处张贴符章完毕,把虫害“封住”,派人鸣放鞭炮发出信号之后,村民方可回家。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尤其惊蛰过后,天气转暖、地温回升,伴着节气复苏的,还有蛰伏一冬的各种蛇虫鼠蚁。照个人粗浅推想,受敲锣打鼓和鞭炮燃放带来的浓重硫磺气息惊扰,蛇虫鼠蚁大概会在吊脚楼和山寨频繁出没,这时候大家出门避一避、躲一躲,也极有必要。

在过去,黔边布依族山寨,还有一项看似更加严苛的规定。本寨扫寨躲虫之后,三天之内不允许外人进寨。除极特殊情况,本寨人也不能随意携物进出山寨。为何有如此严苛之要求?观察前几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城市社区、山乡村寨的日常管理,可见一斑。

翻看历史不难发现,过去千百年,除少数河流冲击的平原富庶之地,大多数人群聚居区,几乎是三年一大难,年年有灾荒。虫灾鼠疫,旱灾水灾,自然对人类的庇护与侵扰同在。在贵州西南边地,春旱几乎每年必有。大约由于地处高原、深居西南,季风来得晚些,加之地下岩溶发育充分,土地无法像天府之国那般藏得住水汽、蓄得住水份,春耕常常面临困难。

山区农耕人家,过去农历三四月间是一个重要节点。去岁粮食已尽,夏收秋收未到。这时候如果饥荒开始、虫蛇肆虐,容易引发大范围病疫。人们在扫寨躲虫之后坚壁不出,实则是为避免疾病大范围传播。从这个角度看,躲虫,其实也有着自然选择的合理性。

所以,三月三躲虫,名为躲避邪秽,实为躲避虫害和病疫。在漫长农耕社会里,这因子早已写入了人们血液。好在新时代灾害病疫已难觅踪迹,但习俗却慢慢流传下来。

躲自然不能长躲,生产还得继续。春风骤起、春旱持续,土地变硬,种子落不了地。作为神巫盛行的黔边山区,人们自然要想办法祈雨,期待春种顺利进行。祭山,也就成为三月三的重要祭祀活动之一。

杨恒 摄

同西南众多少数民族一样,布依族也有系统的自然崇拜。布依语中“山神”叫“墙苏”,是全寨人丁繁盛、六畜兴旺的守护神。供奉山神的地方,多设于山寨周边高山之上,能俯瞰全寨的幽静之处。三月初三这天,这里是人们隆重集会,开展祭祀以及众多节庆活动的重要区域。

仪式通常在“扫寨”后进行,各户家长自带炊具、香烛到山神祭祀点集中。寨老主持,集体进行祭山活动。祭祀以贡献牺牲为主,一般供奉整猪,现场宰鸡歃血。随着经济条件变好,也有不少地方宰牛羊为牺牲。一些人口较少的山寨,则以供奉猪头表达对山神的敬畏。仪式同别处相差不大,寨老焚香燃烛,念诵祈祷之语,祭祀人员行叩拜之礼,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些村寨由于交通相对便利,与汉族杂居时间较久,习俗也多有变化。在黔边山寨,村中通常有参天古树、异形巨石被奉为神明化身,一些提供人们水源的古井,也会成为大家敬奉的对象。神多不碍,恐怕这也是人们在经历诸多灾荒之后,基于现实的选择。而对三月三的重视,也不唯布依族。汉民族古已有之的上巳节,就俗称三月三,祭祀宴饮、郊外游春是其主要内容。很多彝族、苗族群众聚居村寨和中原地区不少农村,也有三月三祭祀习俗流传。

杨恒 摄

山神祭祀之后,还有一项重要议程,寨老重申“议郎古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宣读“村规民约”。“议郎古规”的内容通常包括:本寨各姓人家须听从寨老指挥,传承长幼有序之风,自觉保村护寨。所有村民不能乱砍伐公共林木,不能放火烧山,犯者罚猪、鸡赎罪等等不一而足。

布依族和其他崇拜自然的少数民族一样,对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也有一套与周围世界相生相处的生命哲学。现在看来,这套哲学并非是陈旧的、落后的。

各项严肃程序履行完毕,轻松的节庆活动接踵而来。人们就地取材,架起铁锅烹制肉食。照旧规,剩余食材不能带走,须当场吃完或舍弃。我常想,在过去山民们要真躲虫三日,祭祀后的野外宴饮、篝火歌舞,肉食肯定不会剩余。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祭山仪规也跟随现实调整。大量年轻人开春外出长三角、珠三角务工,一些地方在祭祀之后,寨老会将肉食平均分配,供乡民带回家食用。

近些年,交通瓶颈破除,旅游业大发展,三月三同其它诸多少数民族节日一道,也成为南北游客观察贵州的重要文旅活动。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这是普遍共识。除祭祀外,漫长历史中,三月三也慢慢衍生出娱乐性。

2023中国·望谟“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节 杨恒 摄

三月三,小孩上山可以放风筝,成年男子可以在山上纵情喝酒。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这样的重要节日,往往会成为青年男女对歌交友的好时节,各种娱乐互动活动应运而生。以个人肤浅的阅历看,这样的互动交友方式,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以音乐传情、歌声达意,春季万物复苏,在三月三的大山上,在河边树下,也往往是情感滋长的地方。

与北方少数民族盛大节日活动相比,南方类似的活动不全然是喝酒吃肉。丰收年份,人们会带上美食汇聚山间,黔西南地方的五彩花糯米饭就是节日活动中特有食品。花米饭以本地糯米为食材,手巧的女子,从山间采来可供食用的各色植物,榨取汁液,将大米充分浸泡染色,进蒸屉,经高温蒸制而成。蒸熟之后,将米饭揉捏成团,各色搭配,不仅色香味俱全,还便于携带。到了户外,根据各自喜好,可加糖食用,亦可加入肉食和麻辣香料,佐以酒精度不高的自酿糯米酒,人们以树叶做碗盏,吃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上巳节也好,三月三也罢。《论语》中的一段话很好地还原了自古至今人们祭祀宴饮、山野踏春的美好祈愿和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本文所述的三月三习俗,来自零星资料和不完整的采访搜集,部分习俗仅在个别小区域或村寨流传,不具备一定的普遍性。

——作者注

(文/伊末)

#第十八届贵州旅发大会#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

# 来贵州上春山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李颖 岑亚

本期二审:魏浩然 舒鹏倩

编务终审:邓伯祥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中国黔西南、黔西南山地旅游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www.qxnrb.com

官网:www.zgqxn.com

声明

凡“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原创内容,均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gqxnw)”。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中国黔西南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三月三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