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雨伴煦日
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是气清景明的节气
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马上要到清明节了,它也是春节假期后我们迎来的首个法定节假日。你对清明节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清明节吧。
又是一年清明时
人间四月芳菲始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对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清明节,则是由寒食节和上巳(sì)节融合而成。
寒食节和上巳节都是和祭祖扫墓有关的节日,寒食节一般在清明的前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要连吃三天的冷食,家中灶台不能开火;上巳节则一般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扫墓祭祖,还会向神明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而清明节为何能够和中秋节等带来欢乐气氛的节日一起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呢?
其实,清明节假期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早在唐宋时期,清明节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资料记载,唐朝时期的清明时节由于许多官吏都会请假回家祭祀扫墓,所以常常会有耽误公务的事情发生。因此,唐玄宗直接颁布政令将清明定为法定假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放假四天,后来假期增加至七天,这样官员们能够从容的进行扫墓,寄托哀思。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节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但寒食节和上巳节我们却知之甚少。你能简单说说寒食节或者上巳节的特点吗?
我们一起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那么对于清明节的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祭祖、祭祀的节日,所以扫墓也就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会带上不一样的供品,比如水果、食品、鲜花等等来到墓地前,并为坟墓添加新土,扫清墓碑上的灰尘,磕头祭拜,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扫墓。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可以和祖先进行对话,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除此之外,另一个比较熟悉的活动就是踏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游。而在清明前后,人们也有植树的习惯,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雨绵绵,正是树木生长的好时机,在古时候还有人把清明节也称之为植树节,而这一风俗也就流传至今。同时在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当中,荡秋千也是清明节的习俗活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吃什么也是很有讲究。青团是我们最熟悉的清明节食物了,它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后来也广泛的应用在全国各地。俗话说清明前后吃艾粄(bǎn),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也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食物。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纽带,清明也成为了中国诗词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数百年,但古人和今人在清明节寄托的深厚情感又何其相似相通。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在清明路上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同样,宋代诗人高翥(zhù)在描绘清明时节的诗中写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描绘清明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在文字间,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看见了古时的人如何度过清明,如何祭奠亲人,缅怀过去。
清明节前,很多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条例来规范祭祀行为。例如,公墓和陵园内严禁燃放烟花爆竹、随地焚烧祭品。面对恶意抬价,利用道德绑架的祭品售卖商家,我们也要秉持着节俭祭祀的理念。当然,安全也是我们祭祀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在扫墓祭祀的过程当中也应当注意保护环境,查看香烛等具有可燃性质物品的情况,严防火灾和交通事故,确保清明活动安全有序。与此同时,鼓励积极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原标题:《文明祭祀,让清明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