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科大导师上两会!

原创 关注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在这个重要年份召开的全国两会

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3月4日在北京开幕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将于3月5日召开

着眼关键之年

谋划关键之策

在这次备受瞩目的盛会中

多位国科大导师立足岗位

深入实际,放眼未来

扎实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

感受时代发展脉搏

了解国家政策方向

聚焦这场“春天的盛会”

和国晓薇一起

关注国科大导师“两会声音”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国科大导师(部分)

领导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BESIII)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发现了一系列新粒子和新现象,在轻强子谱和粲物理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提出江门中微子实验设想,并领导了其设计、预研和建设。

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是国际上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的领衔科学家,也是国际上几个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委。他将基因组学与生态学结合,系统研究动物的适应性和表观可塑性。

研究工作涉及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与生源要素/污染物的循环与转化、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的生态和健康效应。

主要从事电磁法探测技术与方法、随钻测井技术与方法、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与方法等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微波成像技术以及大型遥感地面处理系统的设计和研制工作,近十年又在推动国家航空遥感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在微波成像领域,发明了多维度微波成像技术和稀疏微波成像技术,领导了关键技术的攻关,并将成果应用于后续的卫星系统。在遥感卫星地面处理与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处理算法等方面,系统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作为项目责任人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的建设,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中航空系统的建设,系统性地推动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航空对地观测载荷的发展。

主要从事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研究,突破了离子液体规模制备、工艺创新和系统集成的难题,实现了多项绿色成套技术的工业应用,推动了离子液体绿色技术产业化进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政策和管理、智库科学与工程。先后主持数十项国家级决策咨询、政策研究、战略研究等重大和重点课题,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决策咨询成果和理论成果。

长期从事土壤肥力、植物营养与植物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土壤酸化过程、植物适应酸性土壤生理和分子机制、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从事植被生态恢复研究,发现了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下乡土树种定居限制机理及利用护理植物的解除对策,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集成方法实现了报春苣苔等36种珍稀濒危植物野外种群的生态恢复。

长期从事特殊和极端环境材料多因素损伤、表面多途径延寿设计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研制的系列功能防护材料在航天、航空、核电和海洋等高技术领域获得成功应用。授权发明专利60件(含4件美国和日本专利),PCT国际专利15件。

主要研究方向为纳光子技术、碳纳米科学理论与应用。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科大导师(部分)

着重于凝聚态物质中新奇量子现象的计算与理论研究。利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通过计算和模拟的手段来探索微观系统的物理规律,研究新奇量子现象,预测新型量子材料。通过发展特色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在自旋-轨道物理,特别是拓扑电子态理论和计算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计算预言了若干重要的拓扑量子效应和和量子材料,并被实验证实。

从事宇宙学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宇宙学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较早建立了星系团的强引力透镜统计理论,提出了在星系团中心存在致密暗物质核的思想;解释了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寻找银河系晕暗物质实验所发现事例的成因,为认识银河系暗晕的物质构成起了积极作用;利用光学、X射线和引力透镜三种方法联合测定了诸多引力透镜星系团的中心质量,发现传统方法之偏离;利用星系群和星系团的X射线和光学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其动力学特性,所建立的统计相关关系被广为采用;领导了在新疆天山地区建设用于“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21CMA,成为国际上较早开启宇宙再电离探测的重大设备。

研究领域涉及化学形态、分析仪器、环境过程与毒理、环境应用及效应,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有机金属化合物和纳米材料领域贡献卓著。作为新污染物领域的开拓者,提出并推进了我国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研究,引领了新污染物的研究方向。作为我国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的引领者,领导并建成了国际首台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为环境中未知有毒污染物的筛查及复合效应等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通用平台,能够强有力地支撑我国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及污染风险评估等领域的国家目标。

提出并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是国际上最早开展纳米毒理学研究的几位学者之一。从学术思想的提出到创建中国科学院纳米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开辟了我国纳米毒理学与纳米安全性研究领域。率先建立并突破了该领域定量分析方法学瓶颈、部分方法被ISO/IEC颁布为国际标准分析方法,被160多个国家采用;揭示了大规模生产的碳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毒理学性质及其规律性;率先揭示了纳米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化学机制;提出反向应用纳米毒理学性质的新思路,提出了设计纳米颗粒表面去调控肿瘤微环境,实现“监禁肿瘤”(非杀死肿瘤细胞)的肿瘤低毒性治疗新方法,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此外,他一直致力于推动纳米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科学前沿领域在我国的起步、形成和发展。

主要从事基因表达与调控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又分为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和RNA转录后加工两个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利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和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视知觉、注意、意识及其神经机制。

看此日春光正好

展未来波澜壮阔

两会上的国科大导师们

怀揣家国情怀

肩负神圣使命

为国家发展

贡献智慧和力量

原标题:《聚焦,国科大导师上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