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渠:一部流淌千年的水文化史

宁夏自秦代就拉开屯垦开发的序幕

200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

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

且历经沧桑从未中断

至今

宁夏大地上

很多以朝代命名的古渠依旧奔涌流淌

有秦渠、汉渠、唐徕渠……

其中历史超过100年的渠道有14条

总长1292公里

这个古老灌区

在中国水利、文化、经济、生态版图上

具有何种地位

其进入全球视野的原因是什么

墨西哥城时间2017年10月10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8届执行理事会上宣布,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切开高山,逐步成为与大海贯通的大河。从青藏高原发源后,一路在峡谷内激荡奔流的母亲河,冲出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顿觉风光旖旎、豁然开朗。

宁夏平原南高北低形成适度坡降,利用独特的地理条件,睿智的古人“天堑分流引作渠”,自此“一方擅利溉膏腴”,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引黄灌溉传奇。两千多年古渠润溉,独特的经济、军事、生态地位,赋予了这一区域在中国北方版图形成、农耕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特殊意义。

黄河吴忠市区段

宁夏引黄古灌区(唐正闸)

宁夏引黄灌渠示意图

古渠博物馆与长城博物馆相遇

——重合并非偶然

宁夏有活的古渠博物馆之称,历代开凿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14条古渠千秋流淌,惠泽至今。如今,宁夏引黄古灌区范围8600平方公里,引黄干渠25条,总灌溉面积达到828万亩。

宁夏亦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自战国起,到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先后在宁夏境内修筑长城,6.6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几乎可以找寻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遗迹。

“古渠博物馆”与“长城博物馆”,两者在“塞上江南”相遇,足以说明宁夏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清代宁夏黄河流域及渠口位置图

“宁夏引黄古灌区对汉代版图乃至汉唐盛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宁夏著名史地专家、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说,我国汉、唐时代,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形成的大中华帝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达到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平。宁夏平原灌区和河套灌区一起,挺起了当时北方版图的“脊梁”。

如果说汉代是宁夏引黄灌溉开创时期,那么到唐代,宁夏平原即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至明代,宁夏平原成为天下粮仓。清代,宁夏平原经过康、雍、乾三朝对渠道的修浚与开凿,灌溉农业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禾青一望同”的盛景。

铁骑踏成宁夏川。引黄古灌区作为历代王朝屯垦戍边经略的根本,维护了边疆稳定,巩固了王朝政权和疆域。

文史专家陈育宁认为:“宁夏平原成为对周边各民族有极强吸引力的经济中心和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政治军事战略要地,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在这一区域留下了深刻印记。”

工程技术与灌溉文化交织

——黄河文化的宁夏样本

宁夏青铜峡市引黄灌区的唐正闸

时光回溯至1956年,甘肃省兰州市建设自来水厂。因黄河河床狭窄、水流湍急,第一水厂斗槽式预沉池进水口施工出现困难。

几经辗转,甘肃省从宁夏平原调河工前往支援,采用汉、唐时期修筑大渠的草土埽工即“草土围堰”法,只花费48万余元、50多天便如期完成进水口工程,为国家节约资金118.7万余元。

“草土围堰”只是2000多年沉淀下来的治水技术之一。宁夏引黄灌区大型灌渠系的工程技术设计之巧妙,可与都江堰相媲美。无坝引水、渠首工程的选址、渠道坡度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古人对河流地貌、水文等自然规律的科学认知和精准掌控。

宁夏引黄灌溉在2000多年的持续运行、发展中,滋润了宁夏平原的农业文明,也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宁夏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流。宁夏因引黄古灌区而形成了宁夏特色的黄河文化。除了精妙的工程技术外,还体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文学作品、治水管水制度、杰出治水人物、亲水惜水敬水的观念和习俗,以及丰富而珍贵的历史遗存等方面。

黄河文化作为宁夏平原多元文化的源头和主干,还派生出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回族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等,这些都与历代对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青铜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旭年说:“黄河文化有一石,青铜峡占八斗。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无不展示着引黄古灌区厚重的历史文化。”

“最为难得的是2000多年来,宁夏平原虽历经治乱兴衰,但灌溉文明却仍然绵延不绝。”汪一鸣说,以宁夏引黄灌溉工程为杰出代表的中华文明,成为全球唯一没有中断、世代延续、生生不息的文明。

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

——古老灌区持续焕发生机

宁夏青铜峡市引黄灌区

而今,“塞上江南”稻香鱼肥,满眼锦绣。历代引黄灌溉的发展,造就了宁夏平原丰富而独特的农田生态系统,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宁夏引黄古灌区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在干旱贫瘠的北方地区,也可以创造出环境、土地、人口协调发展的区域。如果发挥优势,遵循规律,选准方向,坚持不懈,使宁夏平原这样的绿洲不断扩大,“胡焕庸线”的突破也不是不可能。

如今的宁夏引黄古灌区继续养育着近530万人口,涉及5个地市,18个县市区的1450多个村庄。汉、回、满、蒙等30多个民族在此安居乐业。灌区的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此外,枸杞、葡萄也成为宁夏平原的特色产品。2016,灌区粮食产量296.1万吨,占整个宁夏的五分之四。在每年的开水节,当地政府和民众共同祭河,缅怀治水先贤已经成为延续上千年的习俗。

宁夏引黄古灌区

如今在宁夏平原上

更将展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塞上江南再放异彩

原标题:《千年古渠:一部流淌千年的水文化史》